李丹丹
南陽市第二人民醫院超聲科,河南 南陽 473000
腦梗死是一種臨床常見心血管疾病,多發于中老年人群。該病起病急、病情發展迅速,易造成腦組織缺血、缺氧及腦實質受損,若不能及時給予有效的治療,則可能導致不可逆腦部神經損傷,嚴重者甚至威脅患者生命[1]。相關研究提示,頸動脈粥樣斑塊與腦梗死具有緊密聯系,對于未發生腦梗死患者發現不穩定斑塊及時給予預防性治療,可有效降低腦梗死發生率[2]。基于此,本研究進一步探討彩色多普勒超聲在頸動脈粥樣斑塊與腦梗死診斷中的應用價值,現報告如下。
選取南陽市第二人民醫院2017年3月—2018年11月期間收治的64例急性腦梗死患者組成觀察組,所有患者經核磁共振成像、CT檢查確診為急性腦梗死;選取同期來院健康的體檢者60例組成對照組,所有體檢者體檢結果正常,無肝、腎等器官功能損傷,無心腦血管疾病、免疫性及感染性疾病。本研究已通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所有入選者臨床資料與影像學資料均完整,無表達障礙或精神疾病者,本人及其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觀察組中男40例,女24例;年齡55~82歲,平均年齡(67.24±4.56)歲;身體質量指數(BMI)18.1~26.3 kg/m2,平均BMI(22.23±0.57)kg/m2。對照組中男37例,女23例;年齡54~80歲,平均年齡(66.87±4.37)歲;BMI(18.3~26.3)kg/m2,平均BMI(22.26±0.53)kg/m2。統計學比較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入選者均接受頸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儀器選擇GE(美國)公司生產的型號為LOGIQ 5,配有頻率為7-10 MHz的探頭的彩色多普勒超聲儀。入選者取仰臥位,將肩部墊高,放松頸部肌肉,由胸鎖乳突肌外側對頸動脈進行檢查,充分掃描入選者頸總動脈及頸內動脈顱外段。對頸總動脈干內膜、分叉內膜中層厚度進行測量,同時對頸總動脈、內外動脈、外動脈、動脈分叉處斑塊數量及分布情況進行測量。
兩組入選者均通過頸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觀察兩組頸總動脈干內膜中層厚度、分叉內膜中層厚度、斑塊檢出率、斑塊成形率及斑塊分布情況。
采用SPSS 24.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和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頸總動脈干內膜中層厚度、分叉內膜中層厚度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頸總動脈干內膜及分叉內膜中層厚度比較((±s) mm

表1 兩組頸總動脈干內膜及分叉內膜中層厚度比較((±s) mm
組別對照組(n=60)觀察組(n=64)χ2P頸總動脈干內膜中層厚度0.71±0.16 0.98±0.27 6.718 0.000頸動脈分叉內膜中層厚度0.57±0.15 0.89±0.18 10.717 0.000
觀察組斑塊檢出率及斑塊成形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斑塊檢出率及斑塊成形率比較 例(%)
兩組斑塊分布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斑塊分布情況比較 例(%)
隨著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進一步增加腦梗死發病率。該癥以頭暈、惡心、胸悶等為主要臨床表現,可在1~2 d內達到高峰,對患者身體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極大威脅[3]。諸多研究表明,頸動脈粥樣斑塊與腦梗死發病率及病情發展具有明顯相關性,一旦患者頸部動脈內出現斑塊,則可能導致輕度動脈狹窄[4-5]。隨著斑塊不斷增加,動脈血管狹窄程度日益嚴重,伴有不穩定性粥樣硬化斑塊脫落,則可能形成血栓,引起局部血流障礙,降低腦部血液循環系統功能,減少腦部血液灌流量,最終引發腦梗死。
機體類脂質代謝與動脈粥樣硬化具有緊密聯系,當機體類脂質代謝降低時,則易造成內膜局部不斷增厚,繼而形成斑塊[6]。彩色多普勒超聲具有簡單、易操作、無創、分辨率高、可反復觀察等特點,可清晰顯示血管部位、形態和血液流向,同時能夠清晰顯示斑塊性質、回聲及數量等,除此之外還可以準確測量頸動脈總干內膜、分叉內膜中層厚度[7]。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頸總動脈干內膜中層厚度、分叉內膜中層厚度均高于對照組,表明頸動脈總干內膜中層厚度、分叉內膜中層厚度及頸動脈粥樣斑塊與腦梗死具有緊密聯系,通過對總干內膜中層厚度、分叉內膜中層厚度的觀察,可對患者動脈粥樣硬化情況作出準確判斷,內膜中層厚度不斷增加,易降低血管順應性及彈性,阻礙腦部血液循環,減少腦部血流量,增加腦梗死發生率。同時,觀察組斑塊檢出率及斑塊成形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表明動脈斑塊與腦梗死的發生具有明顯相關性,動脈內膜損傷是造成腦梗死發生的主要原因,內膜下層長時間沉積大量膽固醇,導致血管壁出現纖維組織增生,逐漸形成斑塊,對顱內動脈血流關注產生影響,血管狹窄不斷加重,導致發生不同程度的腦梗死。對于未發生腦梗死患者發現不穩定斑塊及時給予預防性治療,對降低腦梗死發生率具有重要意義。此外,兩組斑塊分布情況比較未見明顯差異,斑塊均主要分布于動脈分叉處,主要是由于動脈分叉處血液湍流、切應力增加,損傷血管致使血小板大量聚集,形成血栓引發疾病[8]。但本研究因樣本量較小、研究時間較短,且患者之間存在一定差異,需增加樣本量、延長研究時間,嚴格篩選入選標準,進一步進行證實。
綜上所述,通過彩色多普勒超聲對患者頸部動脈斑塊數量、頸動脈總干內膜、分叉內膜中層厚度檢測可有效評估患者腦梗死發病風險,對早期腦梗死預防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