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 明,王 進,吳治林
(四川省達州市中心醫院骨科,四川 達州 635000)
股骨頸骨折是老年人常見疾病,受年齡和解剖因素影響,患者骨折部位不易愈合,且術后并發癥較多[1]。根據患者病情為其選擇合適的手術方法是改善其預后的關鍵,其治療方式主要有全髖關節置換術,它能有效的恢復髖關節功能。全髖關節置換術由于創傷較大,可能會增加血液循環系統中血栓形成幾率[2,3]。術后常見的嚴重并發癥,主要有下肢深靜脈血栓,而其容易引起肺栓塞,且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短時間內無法下床活動,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風險進一步加大[4]。本研究探討股骨頸骨折采取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全髖關節置換術后,臨床療效、術中及術后情況進行比較,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擇我院收治的確診為股骨頸骨折的患者92例,時間范圍在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采用簡單隨機分組,兩組患者見表1,無統計學差異。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2納入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經X線等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股骨頸骨折;②患者均符合《骨折(第三版)》中股骨頸骨折相關診斷標準[5];③患者受傷前髖關節功能正常。排除標準:①髖關節置換術史;②患者合并有其他腰部疾病;③患者由代謝性疾病或腫瘤引起。
1.3手術方法:兩組患者均采用硬膜外麻醉。對照組患者采用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外側入路切開,于患側股骨大粗隆中心點處,切開,弧形切口12cm,將股骨外旋和內收,當關節囊暴露,取出股骨頭,徹底清除軟組織,置入人工股骨頭,實施復位。觀察組采取的治療方式全髖關節置換術,對患者進行硬膜外麻醉,于患者髖關節中央位置,切開15cm,切至髖關節囊,進行截骨,清除其中的軟組織,脂肪組織、贅物等,將生物型假體置入其中,并留置引流管導流液體。術后針對患者具體情況,采取因人制宜進行早期康復鍛煉,如出現感染情況,應積極進行抗感染治療。
1.4觀察指標
1.4.1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顯效:患者術后髖關節功能恢復正常,無并發癥,Harris評分在90~100分之間;有效:患者癥狀明顯改善,術后髖關節功能改善50%以上,Harris評分在70~89分之間;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患者Harris評分小于70分。總有效=顯效+有效。
1.4.2記錄兩組患者術中失血量、手術耗時和引流量,同時進行比較。
1.4.3觀察并測定血液D-二聚體、血漿纖維蛋白原(FIB)、紅細胞壓積(HCT)及全血黏度水平。
1.4.4同時術后嚴密觀察兩組患者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假體松動、感染等不良反應。

2.1一般資料: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2.2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95.65% VS 73.91%)(χ2=8.425,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n(%)
2.3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觀察組患者手術耗時(86.21±7.03)min,較對照組手術耗時更長(P<0.05);術中失血量較對照組增多(P<0.05);術中引流量也明顯多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
2.4兩組患者血液D-二聚體、FIB、HCT及全血黏度水平比較:治療2周后,兩組患者血液D-二聚體、FIB、HCT及全血黏度水平明顯降低(P<0.05),對兩組治療前后差值進行比較,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血液D-二聚體、FIB、HCT及全血黏度水平變化幅度更大(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血液D-二聚體FIB HCT及全血黏度水平比較
2.5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并發癥情況比較n(%)
隨著醫療技術發展,假體置換術在臨床應用十分廣泛,特別是在老年移位性股骨頸骨折治療中取得了較好治療效果。股骨頸由于其特殊解剖結構,容易發生骨折部位不愈合、下肢深靜脈血栓等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6]。下肢靜脈血栓形成是術后常見的嚴重并發癥,其發生與長期臥床血液流速緩滯、靜脈壁損傷等因素有關[7]。
全髖關節置換是一項大型外科手術,會對患者造成比較大的創傷,并且手術之后DVT出現的概率往往比較高,會對后續治療效果和患者滿意度造成影響,為了避免這一問題出現,通常需要利用抗凝藥物進行預防,否則的話,如果出現肺栓塞,患者將會出現比較高的死亡概率。經過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之后,一個月內需臥床靜養,因此活動量比較少,此外,接受該項治療的患者年齡都比較大,因此身體功能退化,從而導致血液出現高凝狀態[8]。相關的研究報道指出,下肢深靜脈血栓經常出現在全髖關節置換術后的1~15d內,其中1~5d是高發時間段[9]。
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創傷小、恢復快。相關研究[10]指出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存在遠期股骨磨損問題,容易造成患者后期骨關節活動出現限制,并容易疼痛復發,遠期并發癥較多。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其并發癥發生率更低,表明全髖關節置換術較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具有不良反應少,安全性高等優點。
本研究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95.65% VS 73.91%)(Z=2.936,P<0.05),表明全髖關節置換術臨床療效優于人工股骨頭置換術。觀察組患者術中失血量、手術耗時和引流量明顯多于對照組,表明全髖關節置換術術中出血更多,手術時間較長,比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操作復雜,對施術者要求更高的手術操作技術。血液D-二聚體、FIB、HCT及全血黏度都是凝血相關的重要指標,有資料顯示,血液D-二聚體、FIB檢測對于下肢DVT具有預測作用。觀察組患者血液D-二聚體、FIB、HCT及全血黏度水平較對照組低,表明全髖關節置換術可降低下肢靜脈血栓發生風險。
綜上所述,全髖關節置換術出血和手術時間較多,但療效優于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可有效減少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