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曉雅,婁引軍,王文娟
(1.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檢驗科,浙江 杭州 310000;2.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血液科,浙江 杭州 310000)
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是一種異常早幼粒細胞惡性增生,并具有重現性細胞遺傳學異常t(15;17)(q22;q12)和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維甲酸受體α(promyelocytic leukemia-retinoic acid receptor α,PML-RARa)融合基因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根據法美英分型系統(French-American-British classification system,FAB)分型標準,發現其形態學特征為M3型。APL起病急,病程兇險,出血為APL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因素,其中以顱內出血、肺出血為主。APL最常見的并發癥為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其次為分化綜合征(differentiation syndrome,DS)和感染[1]。目前,臨床應用全反式維甲酸和三氧化二砷聯合誘導治療APL,使其成為可以被治愈的腫瘤[2-3],但是患者的早期死亡仍不可避免,在N?RGAARD等[4]的研究中,早期死亡率甚至高達18%。本研究所建立的模型以預測APL患者早期死亡為目的,當預測死亡風險較大時,提示臨床應積極采取措施加以預防。
選取2013年7月—2017年7月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血液科確診的218例APL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13例、女105例,年齡(43.6±15.3)歲。入選標準:所有患者均為初次診斷,APL診斷標準符合《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中國診療指南(2011年版)》[5]。排除標準:入院時已有嚴重出血現象(顱內出血或肺出血等)。剔除標準:失訪或中途放棄治療者。將確診后30 d內死亡的18例患者作為早期死亡組,將存活的200例患者作為非早期死亡組。
XE-2100全自動血液分析儀和配套試劑(日本Sysmex公司);HITACHI 76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及配套試劑(日本日立公司);CS5100全自動血凝儀及配套試劑(日本Sysmex公司);瑞氏染料(珠海貝索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收集所有研究對象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以及患者初診時檢測結果。采用促凝管以真空采血法抽取患者空腹12 h靜脈血3 mL,室溫下4 000×g離心8 min后分離血清,進行生化項目檢測。采用CS5100全自動血凝儀及配套試劑檢測凝血指標;采用XE-2100全自動血液分析儀和配套試劑檢測血常規指標。臨床醫師對患者進行無菌骨髓穿刺手術,抽取骨髓分別進行融合基因檢測和骨髓細胞形態學檢測。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繪制受試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線分析單一指標預測APL預后的性能,采用GraphPad Prism 5.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歸。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APL早期死亡率為8.3%,主要原因為顱內出血及肺出血,占55.5%;其次為感染和DS,分別占27.8%和16.7%。年齡>60歲、白細胞(white blood cell,WBC)計數>10×109/L、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Fib)≤1.4 g/L、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105 μmol/L、乳酸脫氫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250 U/L、PML-RARa融合基因SG陽性與患者早期死亡密切相關(P<0.05),性別、血小板(platelet,PLT)計數是否≤30×109/L、D-二聚體(D-dimer,DD)是否>20 000 μg/L、骨髓原始+早幼粒細胞比例是否>70%,2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個組之間臨床特征比較 例
由于性別和PML-RARa融合基因亞型是分類指標,因此未繪制ROC曲線。采用ROC曲線分別評價年齡、WBC計數、LDH、Fib、PLT計數、SCr、DD、骨髓原始+早幼粒細胞比例8項參數評估APL預后的性能,結果顯示LDH的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curve,AUC)為0.704,評估APL預后的性能較好。見圖1。

圖1 單一指標預測APL預后ROC曲線
通過篩選將年齡、WBC計數、SCr、Fib、LDH、PML-RARa融合基因亞型這6項指標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發現年齡[比值比(odds ratio,OR)=1.049,95%可信區間(confidence interval,CI)為1.003~1.098,P=0.038]和WBC計數(OR=1.030,95%CI為1.007~1.054,P=0.012)為影響APL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預后生存模型為Y=0.048×年齡/歲+0.029×WBC計數/(×109/L)-0.715×Fib/(g/L)-0.001×LDH/(U/L)+0.01×SCr/(μmol/L)+0.973×(PML-RARa融合基因SG陽性為1,LG陽性為0)-5.013。采用ROC曲線評估模型,結果顯示其AUC為0.797,敏感性為71.4%,特異性為92.6%,當Y>-1.505(最佳臨界值)時,提示患者死亡風險高,臨床需積極預防APL患者早期死亡的發生。
目前,國內外關于影響APL患者預后因素的報道很多,但以影響因素建立預后生存模型的研究相對較少。SANZ等[6]建立了風險評估模型,將患者分為低危(WBC計數<10×109/L,PLT計數>40×109/L)、中危(WBC計數<10×109/L,PLT計數≤40×109/L)、高危(WBC計數>10×109/L)3個組,對臨床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意義。預后生存模型的建立至關重要,當預測出死亡風險較大時,提示臨床應積極采取措施,預防患者早期死亡的發生。
早期死亡是APL最主要的治療失敗[7],其次是患者緩解后復發。方力維等[8]指出,患者有無復發是APL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本研究中,APL患者復發率為2.8%,其中骨髓復發4例,分子學復發2例,患者復發后治療失敗1例。由于復發患者僅6例,因此未對其展開分析,但復發對APL預后的影響和引起復發的不良因素的研究值得被關注。
本研究多因素回歸分析結果顯示,WBC計數和年齡為APL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ONO等[9]及WU等[10]表示,對于APL患者而言,初始WBC計數較高應被視為不利的預后因素。LENGFELDER等[11]指出,年齡為APL患者預后危險因素,可能與老年人臟器功能不佳,對化療耐受差,易死于感染和出血有關。MONTESINOS等[12]指出,SCr水平異常是發生DS的獨立危險因素,與本研究的結果一致。而PARK等[13]提出,PLT計數為APL預后的危險因素,但在本研究中,PLT計數對APL預后的影響卻并不顯著,可能是不同醫院的治療經驗存在差異所致,治療水平的提高改善了低PLT計數患者的預后。
本研究建立的可預測初診APL患者早期生存狀況的模型以初診時患者年齡、WBC計數、Fib、LDH、SCr、PML-RARa融合基因亞型這6項指標為基礎,當Y>-1.505時,臨床需積極預防早期死亡的發生。
本研究仍存在局限性:僅對患者的基本情況和實驗室指標展開了研究,且存在部分患者數據缺失的情況;該模型是在統計學的基礎上建立的,仍需通過臨床驗證,不斷調整各指標的權重,以提高敏感性;本研究以單中心隊列建模,仍需要多中心隊列對已建立的模型進行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