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 明
(河北新勘環境檢測有限公司,河北 保定 071000)
據統計,2016年我國共抽檢了25.7萬批次的食品樣品,合格率為96.8%,基本和2015年持平,相較于2014年,合格率得以提升。一方面,日常消費品的合格率得以保持,食用油、其他制品的合格率為97.8%,糧食加工品的合格率為98.2%,肉蛋等其他農產品的合格率為98.0%。另一方面,備受社會關注的嬰幼兒奶粉方面,有0.9%的配方奶粉樣品,和食品安全的標準不符。有0.4%的樣品雖然和標準相符,但是產品包裝上的明示值并不符合標準。此外,通過對1 000多家大型的生產企業進行抽檢,發現合格率為99.0%,比總體的合格率還要高。盡管成績不錯,但是近年來的食品安全事件仍不斷,甚至已經發展為“談食色變”的局面。有數據顯示,全球每年有6億人因食用受病毒、細菌等污染的食物而患病,將近占世界總人口的1/10[1]。其中,有40多萬人因此而死亡。因此,食品安全問題的解決勢在必得、刻不容緩[2]。
2.1.1 農業生產方面
(1)農業生產過程帶來的污染。多數情況下,為了減少農副產品病蟲害的影響,確保產量,通常會在種植期間使用農藥和化肥,因用量不當或質量缺陷等,導致農藥殘留或化肥殘留、超標[3]。由于農藥、化肥可存留的時間長,不僅會影響當季產品的安全,還會給整個農業生產環境帶來影響,導致后續的產品也受到污染。
(2)生產環境帶來的污染。從農副產業的種植到收獲,需要很長的時間,生存環境包括氣候、水、土壤等。近幾年,伴隨著工業化發展進程的加快,加之農副產品生產期間的化肥、農藥污染,農業生態環境遭受到的破壞越來越嚴重,甚至已經威脅到產品的安全[4]。不完全統計,我國將近有2 000萬 hm2的耕地面積受到重金屬污染,由于此類污染的特殊性,其不僅會污染土壤和水資源,還會聚集在水產品、農產品中,繼而威脅人們的身體健康。另一方面,“毒大米”的出現,也是由生產環境污染導致的。在農副產品的生產過程中,化肥、農藥等使用不當及生產環境受到污染,都會使蔬果、肉等食品出現安全問題。
2.1.2 食品加工方面
農副產品加工業的飛速發展,使得人們的食品消費習慣發生變化,主要表現為從以往的初級農副產品,過渡為加工食品[5]。現如今,加工食品消費占據總消費量較大比例,而且占比越來越大。但是從當前來講,由于食品加工技術、設備的落后,企業未按照要求或標準操作,添加劑、色素使用不當,加工現場環境污染等,給食品安全帶來一定的影響,甚至生產出有毒的食品。
食品從生產地到消費者手中,需要經過很多工序,如加工、包裝、運輸等。任何工序出現問題,都會引發安全隱患。比如,若在食品的收獲、加工時,未掌握好時間,或者天氣不好,包裝材料不合格,裝運不合理等,導致食品變質或破損,從而出現安全問題。
3.1.1 缺乏法律體系
當前,我國食品質量安全相關的法律法規有很多缺陷和弊端,給食品安全問題的出現帶來了可能。其表現為:法律條文的相關規定,籠統、操作難度大;法律法規不符合當下的情況;現有標準水平低,絕大多數指標低于國際標準,甚至重要的指標至今尚未形成。由此一來,就為企業違規生產食品提供了機會。
3.1.2 監管制度不足
在食品監管方面,我國一直都采用分段管理、品種管理相結合的方式。然而在具體的操作中,由于相關部門、崗位的職責不清,通常會出現各部門爭相監管的情況,但是,若監管過程中出現問題,就會互相推卸責任。上述種種現象,都和監管制度不足相關,同樣也為企業的違法生產提供了空間。
3.2.1 生產模式分散
和以往相比,雖然我國的食品工業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但是相較于發達國家仍然落后。有數據顯示,在我國,登記注冊的食品生產加工企業有45萬家,小工廠、小作坊比較多,占總數的80%。食品經營單位300多萬家,餐飲單位210萬家,農副產品的提供者,仍是2億多分散的農戶。受各種因素影響,比如個體誠信缺失,監管不全面等,無法保障分散農戶的食品質量。
3.2.2 惡性競爭
市場環境的惡性競爭,致使個別企業為了自身利益或者生存,違法使用添加劑或色素,造成最終產品成為有毒食品。例如,為了在價格上獲得優勢,企業通常會降低成本,而成本的降低導致所用原材料的質量劣質,或者用添加劑替代。這樣一來,銷售價格也就隨之降低,使其他安全、正常的產品受到排擠,形成“劣質驅逐優質”的銷售局面。
3.2.3 利益驅動
食品質量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是企業為了得到更多利益。比如,2008年出現的三氯氰胺奶粉事件,出現了很多的“大頭兒童”,給后續生活帶來了影響。再比如,2016年初,有1.7萬罐的假奶粉流入市場。這些都是企業為了謀取利益,在食品生產過程中摻假所致的。
3.3.1 缺乏安全常識
我國絕大多數的消費者,由于收入低,消費能力不足,再加上相關常識的匱乏,導致在采購食品時,因為便宜,不考慮食品的衛生、質量等問題。還有部分消費者,在采購特價食品、便宜食品時,存在僥幸心理。在消費者這樣的心理支持下,便宜的、有問題的食品也就有了一定的市場。
3.3.2 缺乏養生知識
由于消費者不具備養生方面的知識,由此引發了很多因食品安全問題而導致的疾病,甚至是食品中毒事件。
4.1.1 建設食品安全法制
針對食品安全法律法規方面存在的問題,我國應該加強和其他國家的交流合作,深入分析發達國家的食品安全相關的法律標準及制度,并借鑒他們的法治經驗,以此為基礎進行創新,確保最終的法律體系符合我國國情,從立法的角度保證食品質量,防范安全問題的出現。實踐中,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①對食品的生產標準,質量評定標準等,進行明確的規定。同時,建立健全食品檢驗體系。②對于違法相關規定,生產假冒偽劣產品的企業,進行嚴格的處罰,追究法律責任,充分發揮國家法律的震懾作用。另一方面,確保執法的常態化,不能只是單純的一次行動,要持續性的打擊不法企業,這有助于維護消費者的權益,保障人們的生命健康。③強化權力監管,防止監督人員出現腐敗、瀆職等現象。
4.1.2 建立健全的食品安全體系
基于國外的食品安全管理的方針和經驗,建立一套和我國情況相符的管理體系體制。多數情況下,食品安全的監管工作由行政機關執行,對于現有制度的不足,需要積極引入發達國家的經驗,對我國的現有狀況進行改革和創新,常見如食品的生產加工由多個部門共同監管,在確保食品生產有序進行的同時,高效的開展食品安全的監管工作,切實發揮出監管體系的效用。
4.1.3 強化食品安全信用體系的建設
在食品行業中,誠信的缺失是企業、消費者無法及時交流信息,導致食品出現安全問題的主要原因。基于此,我國必須強化信用體系的建設。在制度規范層面,要建立食品安全的信用監管體系、服務制度、評價體系等,為信用體系的建設提供可靠的依據。
對于食品而言,良好的生產技術是確保食品質量的關鍵。食品的生產涉及很多環節,不同環節的技術、工藝也不同,如殺菌清洗、烘烤加工等,都會給食品質量帶來影響。若想徹底解決或者改善食品問題,企業就要重視對生產技術的研發。雖然近年來我國在食品安全方面,也投入了資金并進行了技術研發,但是和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差距,特別是和歐洲國家相比。
在食品的加工生產中,確保原材料質量達標,全面了解生產流程,對保障食品質量至關重要。工作中可以建立追蹤反饋機制,其主要內容如下。①產品質量是否符合食品加工對于原材料的要求,針對質量比較差的產品,要排查原因,若排除運輸問題后,說明產品本身就有質量缺陷,需要和農戶進行溝通。②保證產品質量的情況下,對產品進行抽檢,符合規定后方可銷售。應注意,從農戶提供產品,到生產加工的每個環節,都要填寫表格,為企業追責提供依據。
①加大宣傳力度,提高消費者的安全意識。對于食品而言,消費者既要求其安全,又缺乏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識,這種現象的發生,和我國對食品安全方面的宣傳力度不足有關。基于此,相關部門需要借助各種形式,對食品安全知識進行普及,特別是安全常識、食品辨別方面的內容,提高消費者的安全意識和辨別能力,增強消費者的自護能力。②及時發布食品安全信息。食品生產所使用的原材料比較多,生產環節和程序也相對復雜,難免會出現安全問題。國家相關部門要及時向消費者發布相關信息,比如目前市面上有問題的食品名稱,給消費者以警醒,防止因食用有問題的食品而對其帶來傷害。③提高法律意識。強化食品安全法律教育,確保每位消費者都能初步了解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規,及事件的處理方法、救濟制度,盡最大可能將食品安全問題帶來的影響降至最低,繼而有效預防食源性疾病的發生。
綜上所述,我國食品安全問題的出現和法律制度、企業、消費者等方面相關。為了有效降低食品安全隱患,相關部門需要從完善法律體系、健全監管制度,加大對生產技術的研發,提高消費者的消費能力等方面強化對生產質量的管理,確保食品質量達標,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