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奉巖,石 陽,王潤琪,李雨蒙
(河北北方學院,河北 張家口 075000)
食品安全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其與人們的健康相輔相成,所以如何減少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是目前社會關注的一個熱點。食品安全問題,特別是發生大規模的食品安全事故,會對受害者和廣大民眾的情緒產生影響,容易讓人們陷入恐慌之中。由于食品的安全性非常復雜,從生產到食品銷售、再到被消費者食用,此過程漫長且難以跟蹤,涉及的相關鏈接復雜。如果使用傳統的手段,就需要很多人手和物質資源,浪費了時間。因此,在新時期可以在食品進程的關鍵環節上設置一個數據模型,使用大數據和其相關技術,實時監測和分析食品鏈的關鍵鏈接,采取防范措施,防備緊急情況,確保相關部門能更科學合理地應對食品安全問題。在信息化時代,計算機網絡和媒體報告也可以為食品安全檢測和早期預警提供額外的資源,這些方法可以提供關于食品質量的最及時和最客觀的反饋,有些食品問題很難從表面上分辨出是否存在問題,只有送到消費者手中才能公開。市場上的大部分食品安全問題都由消費者自行申報,在媒體進行報道后引起相關部門的關注,網絡媒體提供了有關食品信息的活動,從而也能提高食品信息的可靠性。
好的食品包裝可以防止食品出現二次感染,但是由于一些小作坊在包裝材料的選擇上使用過于廉價的材料,導致食品容易受到微生物的感染,而消費者毫不知情的將這些劣質食品買回家吃掉,就會引起身體不適甚至出現食物中毒的情況。因此國家應當嚴格要求食品包裝的規格,嚴厲打擊三無作坊的生產,加強處罰力度。
在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里,食品容易受到添加劑、殘留農藥、食品廢棄物的影響而產生問題。但是,近年來我國對于殘留農藥、食品廢棄物和食品添加劑的使用進行了規定,能夠有效減少在飲食中有害化學物質的污染率。另一方面,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等讓食品特別是動物性食品、病原體、毒性污染等的可能性越來越高。此外,由于真菌污染、農藥污染等傳統食品污染仍在持續,還有一些來自發達國家的進口垃圾食品導致食品安全問題日趨嚴重。
我國有關食品安全的法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雖然處罰較為嚴厲能夠讓違法者得到一些處理,但與國際社會上所建設的標準相比來說還存在一些差距,有些法律法規還需要進行修改。近年來,我國的食品安全問題變得較為復雜化,導致人們對食品安全的認識存在一些偏差,所以國家應該健全食品安全相關的法律法規,更好地保障人民的飲食安全。
因為大數據技術能對信息進行及時收集、分析和處理,所以,在風險監控方面,企業利用大數據技術結合互聯網平臺創建信息監控系統,有效提高風險預測能力[1]。企業利用大數據技術加強數據管理能力,通過對數據進行及時的搜集,快速分析數據中所包含的不確定因素。在食品安全方面,通過跟蹤食品安全信息來源等及時處理相關數據,對食品安全可能存在的信息問題進行及時報警,實時更新食品安全數據。由于大多數的食品安全風險警告基本上都與食源性疾病和餐飲環節有關,因此可以從食源性疾病的風險角度對食物中毒疾病報告、檢疫檢查和其他信息資源進行評估,對食品安全風險趨勢、法律分析、食品污染物、食源性病原體和食源性疾病進行風險監控。在餐飲行業,可以安排監管部門進行挖掘、分析和預測過去的采樣、消費時間、內容、評價和其他信息等數據,從而有效識別高風險餐飲組織的情況。
風險評估是風險預警的前提,風險評估需要大量的數據。通過大數據分析,避免風險分析而檢測少數樣本的片面性,這樣能夠及時發現影響風險的因素。食品安全問題的統計分析可以量化風險的水平和程度,通過準確評估食品安全危險源的程度,確定風險評估的管理措施,可以控制向食品安全事故過渡的條件管理等指標,提高風險評估的準確性。數據模型是使用大數據技術設定的,可以分析大量食品的安全數據,自動評價允許攝入量、樣品含量、每日攝入與風險水平的關系[2]。
把大數據技術運用到食品安全的檢測過程中是為了能夠找到問題、跟蹤原因并及時預防。目前,通過風險分析規則分析食品安全數據,廣泛用于構建食品安全風險預測模型系統。利用爬蟲技術收集食品安全信息和事件,從供應鏈的角度進行分類計算,結合網絡輿論,建立數據模型,分析食品安全因素的相關性和有效性,改善早期預警因素[3]。調查對進口、出口的食品和農產品的風險早期預警,選擇數據倉庫中的數據進行數據挖掘和數據分析,然后使用關聯算法和聚類算法設置數據進行模型分析,提出大數據理論方法與食品安全數據特性進行相結合建立一個總體框架,實現食品安全的早期預警。風險預警的目的在于市場食品安全情況還沒有發生,但存在較大發生可能性的問題,制定相應應急措施,因為食品安全問題,對于人民群眾身體健康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制定風險預警措施能夠及時預防市場出現大規模食品安全問題,對存在問題的食品信息進行預測追蹤,根據食品流向、食品類型等相關數據制定不同的應急方法,一旦發生嚴重食品安全問題,能及時進行有效管控,避免出現更大規模的食品安全問題。
雖然大數據技術在食品安全中的應用是普遍趨勢,但技術能否使用的重要因素是技術人才對大數據的管理。目前,高校在食品安全專業的課程基本上都是進行食品安全的基礎理論教學,而應用大數據技術需要具備處理和分析數據的能力。因此,在專業課的設定中,要確立大數據分析的主要課程,學習使用大數據分析工具。通過改革培訓模式、學習內容和教育體系,培養更多的大數據技術人才,將大數據技術應用于食品的安全和質量檢測中。各類高校及企業也需要注意,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加強對大數據相關技術的訓練,結合市場實際發展需求,對工作情況進行總結與分析,掌握人才技能發展趨勢,從而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針對食品安全方面進行大數據技術培養。高校需要建立系統性完整的教學體系,教學開展過程中,對市場發展情況進行積極了解,通過校企合作活動的開展,促進學生階段對企業工作流程進行了解,切實提高食品方面大數據技術水平[4]。
關于食品安全的海量數據來源廣泛、關系復雜、結構水平高,因此難以利用單一處理技術對海量數據的潛在價值信息進行挖掘。將傳統的大數據挖掘技術、處理技術和分析結合起來,有效地利用和分析食品中的海量數據,因為海量的數據收集是大數據技術的基礎,數據覆蓋范圍越廣,應用程序的價值越高,因此數據共享是未來大數據應用程序開發的趨勢。各國政府和各部門已開始建立公開的數據共享機制,以加強數據共享的重要性,但現實與實驗之間還存在著重大的差異,其主要原因是數據共享平臺和法律制度存在缺陷。企業擔心數據共享會導致數據資產的損失。因此,政府必須加快改進法律機制和信息共享平臺,加強對敏感和個人數據的保護,企業也需要不斷改善自身的經營理念,讓數據信任度和共享度提高。
近年來,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的橫空出世受到了極大關注。云計算可以通過互聯網適當地調用、擴展和管理計算和資源存儲容量,從而從根本上改變數據信息的結構。大數據技術通過挖掘網絡環境中傳播的信息數據,對數據進行價值分析,從而為工作提供參考數據,并且為相關技術的發展提供基礎,食品安全作為社會重點關注問題,通過大數據技術對現代食品安全相關規則進行搜集與分析,對網絡中存在的相關食品安全問題進行整合,能夠對存在嚴重食品安全問題的食品市場進行整合,為相關工作人員提供充分的數據參考,針對嚴重食品安全問題部分進行著重調查[5]。
通過大數據技術的信息管理,系統科學地管理食品的質量信息,建立全獲取食品安全質量信息的渠道,改善食品質量信息的管理監督體系。食品質量的信息管理體系能夠有效地提高食品安全監管的效率,增加消費者獲取食品質量信息的手段,提高食品安全監管的效率水平。通過對食品生產所有鏈接的研究,從食品生產流程和原材料中科學收集信息,建立提高食品信息收集效率和水平的高級信息管理系統。相關單位需要創建食品質量信息管理平臺,并且對平臺整體體系進行不斷完善,不定時對市場食品質量信息進行搜集并處理,通過實時處理,掌握食品安全情況動態變化。在平臺運行過程中,需要進行良好的管理與維護,通過提供完善的功能與使用體驗,食品安全質量管理平臺能夠切實發揮相應的食品安全監督作用,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快速的信息處理,促進市場食品安全問題的減少。
在食品質量和安全管理過程中應用大數據技術,可以快速體現食品的自身信息,幫助人們購買可靠的食品,滿足人們的飲食需求,提高人們對食品市場的信任。通過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監督體制和食品管理體制,謀求新的食品領域,提高食品安全管理的效率水平,確保我國消費者的生命財產權,食品安全管理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公共衛生管理任務,對國民的生活水平和國家食品產業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因此,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做好工作,不僅對人民負責,也是對食品行業和國家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