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繼軍
慶陽子午嶺林區,位于甘肅省東部陜甘交界地帶,總面積761.69 萬畝,森林覆蓋率65.96%,有木本、草本植物1459 種,有野生動物208 種,是黃土高原中心地帶保存較好的天然植被區和重要的生態公益林區,更是國家“一圈三區五帶”林業發展新格局和我國國土生態安全重要骨架的組成部分。這里森林植被茂密,山勢巍峨壯觀,風光秀麗宜人,歷史遺跡眾多,是集保護生物多樣性、改善環境、旅游觀光、科學研究、紅色教育等功能于一體的大型山野型森林公園,更是隴東地區固碳釋氧、保持水土、涵養水源、防風固沙、削減污染、凈化空氣、調節氣候、擴大生態空間、提高區域生態承載力的綠色長城。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和批示指示,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深刻闡述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重要理念和重大方略。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時講到“堅持綠色可持續發展,構筑西部生態安全屏障”,對我省生態環境修復和防沙治沙、林業生產提出了新要求,也為慶陽子午嶺林區的高質量發展提振了精神,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動力。
近年來,在國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西部大開發、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等重大戰略的支持和省市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帶動下,慶陽子午嶺林區認真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充分發揮林區輻射帶動作用,以鞏固發展林區生態建設成果為重點,因地制宜,統籌謀劃,持續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扎實推進“再造一個子午嶺”工程及其提質增效行動,大力深化國有林場改革,林區森林資源質量、資源管護能力有了非常顯著的提升,白鷺、灰鶴、金錢豹等珍貴野生保護動物種群逐步繁衍壯大,生態環境有了較大改善。
“草木植成,國之富也”,2020 年底,慶陽市從2013年開始實施的“再造一個子午嶺”工程圓滿收官,連續七年累計完成人工造林730.85 萬畝,總投資18.82 億元,林區26 個基層林場的干部職工成為了這場國土綠化大會戰的主力軍,共完成造林104 萬畝。林區統籌“三北”防護林建設、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退化林修復等生態工程,堅持建設質量與數量同步提高的原則,嚴把規劃設計、施工作業、苗木供應、整地栽植、檢查驗收、幼林管護等關鍵環節,采取適樹適種、良種壯苗、多樹種配置、封育結合、集中連片、整體推進、規模治理等措施,大力改造低質林,保護天然林,打造景觀林,建設碳匯林,高質量完成了造林育林任務,使林區面積顯著擴大,森林質量明顯提高,林區及周邊整體綠化面積達到了全市面積的五分之一以上。
林區各基層林場順應林業發展形勢,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保護和治理,實現了從造林育林優先的階段性重點向造林育林與管理保護同等重要協同發展的常態化理念的轉變。把資源管護、火災預防、野生動植物保護、禁牧育林、法律宣傳等工作作為頭等大事,逐步建立了以林長制為核心的管護責任體系,健全了縣(區)協調指揮機制,組建了地面巡護、瞭望監測、防火通訊、半專業撲火隊、義務撲火隊等森林火災預警處置隊伍,建有131 個資源管護站,逐年新修防火通道,配備了專業化設備,森林火災的預防、撲救工作更加專業化和規范化,連續30 多年沒有發生較大森林火災。嚴格落實應急值守和巡山踏查制度,特別是在非洲豬瘟疫情和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全體管護人員堅守崗位,履職盡責,從源頭上杜絕了捕獵、販賣、運輸野生動物等違法行為,林區的各類資源在有效保護中不斷發展壯大。
“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長期以來子午嶺職工始終秉持“精益求精苦鉆研,藝高膽大為家國”的工匠精神,傳承幾代林業人在實踐中總結的經驗和技術,發揮林區專業優勢、地理優勢和產業優勢,把育苗規劃與營林生產、市場需求緊密結合,整合土地資源,引進前沿技術,加大種苗培育力度,深入研究種苗生長規律,鉆研技術改進,勇于創新試驗,不斷提升種苗的出芽率和成活率,在擴大育苗規模的同時有力提升了育苗質量。形成了以培育油松、側柏、云杉、沙棘、刺槐為主,白皮松、刺柏、樟子松、鉛筆柏等名貴樹種為輔,優良品種達到40 余種的子午嶺種苗品牌,帶動了周邊鄉鎮苗木產業發展壯大,為林業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為林區群眾增加了經濟收入,切實發揮出了行業引領作用。
子午嶺林區自然風光秀麗,氣候宜人,山勢巍峨,林草豐茂,美景如畫,這里是劉志丹、習仲勛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帶領邊區軍民創建陜甘邊根據地的扎根處,是“南梁精神”的發源地,建有南梁革命紀念館、劉志丹太白起義革命紀念園等紅色旅游景區。在雄奇險峻的子午嶺主脈之上,遺存著中國最早的“高速公路”——秦直古道,更有諸多歷史文化古跡和珍貴野生動植物,旅游發展潛力巨大。近年來林區積極響應國家“建設美麗中國”號召,堅持“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的原則,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統一規劃,充分利用林區文化資源、自然資源和紅色革命教育資源,進一步加強了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了整體性規劃,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生態旅游產業。不僅為全市人民提供了一個親近自然、觀光旅游、學習教育的旅游勝地,也為人們了解生態建設、了解林業工作,認識子午嶺、保護子午嶺提供了一個開放的平臺。
早些年,山大溝深、通訊閉塞、交通不便、條件艱苦是社會大眾對子午嶺林區的第一印象,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慶陽子午嶺林區的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徹底擺脫了林業人靠山吃山、走路靠腿、通信靠吼的生活窘境。在全國率先實施了西部地區國有林場改革試點工作,新建公租房1266 套,改造危舊房3301 戶,建設安全飲水工程41 處,維修改造林區道路214 公里,林區26 個基層國有林場都通上了平整寬暢的硬化路,建起了現代化辦公大樓,職工住上了設施齊全的公租房,有了圖書閱覽室、文化廣場、健身器材、小超市等,各基層管護站點也建起了一體化辦公房,通上了網絡,用上了自來水,建起了野外視頻監控網絡,使用無人機進行巡查。這一系列的變化不僅改善了民生,提高了工作效率,豐富了職工的文化生活,更使“扎根林區,以場為家”的理念深入人心,讓廣大林區職工獲得了更深的認同感、榮譽感和使命感。
習近平總書記在塞罕壩機械林場考察調研時講到“抓生態文明建設,既要靠物質,也要靠精神”,上世紀60 年代,來自全國各地的知青和支建工人來到子午嶺林區,他們住窯洞、睡窩棚,遠離家鄉與林為伴,肩挑手挖地造林護林,用青春創造了奇跡,以“綠了青山白了頭發”無私奉獻精神,換來了子午嶺的茫茫林海,凝聚出了代代相傳的“子午嶺精神”,成為了林區持續發展向好的不竭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林區各級黨組織全面加強黨的建設,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以傳承和發展“子午嶺精神”為切入點,扎實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黨史學習教育和黨支部建設標準化等工作,創新實施黨員“五崗聯創”、干部職工“三崗爭創”活動,全面加強黨員職工教育管理,涌現出了一大批立足崗位爭做奉獻的先鋒示范黨員和優秀職工,使“子午嶺精神”在爭先創優中得到傳承和升華,使林業人善良、淳樸、敬業、勤奮的良好形象在實際行動中得到展現,更使子午嶺不僅山清水秀,而且風清氣正。
建設美麗中國,子午嶺人永遠在路上。隨著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提出,林業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戰場,將在應對氣候變化、固碳釋氧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慶陽子午嶺林區將立足新發展階段,踐行新發展理念,積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進一步振奮精神、鼓足干勁,自覺在服務大局中做貢獻、求發展,做好綠水青山的守護者、金山銀山的創造者、生態文明的建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