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崧百
(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山東 淄博 255300)
棲霞市是山東省的一座傳統農業城市,農民收入80%以上來源于蘋果,棲霞這座城市也因蘋果而享譽國內外。目前,全市果園面積達85 333 hm2,種植農戶13.8萬戶[1],占農戶總數的近80%,果農人均蘋果純收入超過17 000元,果品總產量達220萬t,果業年產值達160多億元[2]。
棲霞蘋果種植歷史悠久,截止到2020年,“棲霞蘋果”品牌價值66.31億元[3]。雖然棲霞被授予中國蘋果之都、中國蘋果第一市、世界蘋果之城等20余項榮譽稱號,但近年來棲霞的蘋果生產也面臨著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流失、傳統果園樹齡老化、經營主體發展活力不足、農業水利設施年久失修、通往果園的機耕路路況差,機械化生產難以開展、現代化果園規模小等問題以及受到旱澇冰雹等自然災害頻發等問題的影響,每年因此造成的損失不計其數。
為了解決“三農”問題,解決制約棲霞蘋果高質量發展的瓶頸、促進果農增收、把百姓身邊的綠水青山轉變成“金山銀山”,棲霞各界開始了探索。
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核心是在村黨支部的領導下,以合作社為依托開展生產經營活動,合作社利潤用于擴大再生產和給加入合作社的各農戶分紅。根據果農加入合作社的方式不同,大致可以分為3類合作社。①以土地為生產要素入股建立合作社。果農和村集體以土地經營權入股,把分攤土地流轉成片,通過合作社或者合作社與企業合作,利潤按股分紅。②以勞動力入股建立合作社。村民在合作社的勞動量轉化成資金入股,把勞動力優勢轉化勞動量優勢。③通過村集體籌措資金入股建立合作社。把村集體資本和資金折合計入合作社股份,這樣在帶動村民增收致富的同時,還能增加村集體效益。現在,很多新成立的合作社一般采用3種模式相結合的方式,目的就是取長補短,將合作社的作用發揮到最大。除了這3種方式之外,棲霞正在探索將社會力量注入合作社,通過引進大型果品企業,可以解決制約合作社發展的資金問題;通過引進科研院所或研究院,可以依靠他們的專業技術手段,使生產方式由原來的傳統生產方式轉變為現代智慧生產方式。
在2013年,蛇窩泊鎮東院頭村黨支部開創了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進行蘋果生產,由于村黨支部書記任成立的合作社董事長,村民非常信任,踴躍入社,并且經過幾年的實踐發現,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進行蘋果生產這一新模式確實為村民帶來了不錯的經濟收益,并且節約了生產資料,提高了生產效率,于是慢慢在全市范圍內推廣開來。
通過這種新方式,東院頭村在2018年社員分紅104萬元,村集體分紅11.9萬元,在合作社務工的本村人員年均收入4萬元[4]。走進東院頭村會發現,現在的東院頭村村容村貌干凈整潔,村民幸福指數很高,該村也從原來的窮山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致富村。
在東院頭村模式取得成功后,很多村莊也紛紛向東院頭村取經,在這段時間中,棲霞全域掀起了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熱潮。棲霞市政府也出臺相關政策鼓勵、支持、引導合作社規范化成長。經過2017年大力推廣,2019年全域推進、2020年規范提升、2021年提檔升級,通過8年多的發展,很多村通過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這種方式找到了新的發展思路和方向,村民的收入比之前增加了,機械的加入使村民的勞動強度相比之前下降了。現在,棲霞已有779個村領辦786個合作社,領辦村莊比例已達81.7%[5]。
亭口鎮衣家村原本是一個在大山深處缺水、缺錢、缺路的窮山村,2017年村支書號召村民以勞動力入股,開辦合作社。村支書衣元良帶領合作社村民修村路、修水窖。村里有了路,蘋果更好賣了,村里也順勢開展了玉木耳種植、藏香豬養殖、光伏發電、旅游農家樂等新業態。在2020年,村合作社收入突破100萬元,村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升8 000多元[6]。2021年4月底,時任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來到衣家村調研,他在參觀村史館和村玉木耳種植基地后強調,要繼續創新思路、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把這條致富路繼續走好、走下去。
近年來,伴隨經濟發展和消費水平的提高,市場上對于高品質、新品種的蘋果需求量越來越大。因此,改造原有老劣果園,發展現代農業也是一條很好的致富路。松山街道漢橋村采取“村黨支部+合作社+項目公司+果農”方式,將果農原本分散的果園成片流轉,采用智慧農業方式,建設“新模式新技術”的農業產業園,發展園區生態循環農業,打造綠色有機優質蘋果品牌[7]。除了蘋果產業園以外,村里也發展起了大棚草莓、黃桃、香杏等特色產業,并在大棚上建起了光伏發電,增加了村集體和村民收入。漢橋村原有的貧困戶通過把土地流轉給合作社、并在合作社內從事蘋果生產勞動,通過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模式成功實現脫貧。
齊魯泉源供應鏈有限公司在漢橋村流轉了20 hm2土地,建立起了蘋果標準化種植基地,通過智慧農業的方式,通過手機就可以看到果園的溫濕度、土壤含水量、蘋果生長狀況,并且可以遠程對蘋果園進行澆水施肥。從果園、冷風庫、蘋果深加工廠,齊魯泉源供應鏈有限公司建立起了生產、儲存、加工的全產業鏈,公司蘋果及制品遠銷海內外;公司設立扶貧專崗,發揮企業的社會職能,帶動周邊村的農民脫貧致富;同時公司與山東高速集團緊密合作,自家蘋果產品走進高速服務區,讓消費者在旅途中就可以品嘗到正宗的棲霞蘋果。
在8年多的探索過程中,各村開辦合作社的時候也遇到過很多難題,例如有些村年輕人在外打工,村里大部分都是年紀較大的老人,合作社勞動力不足,效益降低;村里有些老人思想落后,不愿意把果園交給合作社集體種植;另外還有一些比較特殊的村莊是因為合作社啟動資金不足,遲遲無法進行領辦;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關鍵在帶頭人,部分帶頭人專業性不強,不能很好的發揮引領作用等。
為了引導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向規范化、規模化、專業化方向發展,幫助解決合作社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2020年5月份,棲霞市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工作管理服務中心正式成立。服務中心的主要職責是組織協調各職能部門,幫助合作社籌措所需的資金、服務、政策等,推進合作社發展取得新突破、實現新跨越。
2021年,棲霞市開展了村“兩委”的換屆選舉,在建立起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村子里,約有74%的村支書和村主任實現了連任,這充分說明了果農對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進行蘋果生產這一模式的認可。
時至今日,棲霞“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新探索仍未停止,通過“合作社+企業+農戶+基地”的模式,棲霞正在整合蘋果生產以及蘋果深加工領域的全產業鏈,以此來增加蘋果的附加值,從而帶動果農增收,讓果農們真正享受到綠水青山帶來的價值,為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做出了良好表率。
通過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村民以生產要素入股的形式帶領村民致富,這是棲霞為解決“三農”問題拿出的方案。通過興修水利、平整機耕路、淘汰老劣果園,種植高產新品種,有效解決了近年來蘋果生產遇到的問題;通過開設網店,減少中間銷售環節,讓消費者吃到質優價廉的棲霞蘋果,合作社的利潤也比傳統銷售方式有所提高,棲霞蘋果生產的銷售進入了專業化、合作化的新時代。棲霞市“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趟出壯大集體經濟新路子”成功入選2019年第三屆“中國十大三農創新榜”獲獎名單,各村的成功經驗多次登上學習強國等平臺,棲霞探索的成功經驗被煙臺和山東各縣市廣泛學習。
在煙臺,全市目前共有3 245個村黨支部領辦了合作社,帶動村集體增收3.9億元、帶動村民增收5億元。相關經驗獲評“中國三農創新十大榜樣”“山東組織工作創新獎”[8]。村黨支部作為黨的基層組織,在鄉村振興和解決“三農”問題上,依舊可以大有作為,但是每個地區的實際情況不同,各地在探索過程中應該注意從實際出發,不要把富農工程變成傷農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