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 楠,姜 俊,洪 麟,王 聚
(大連市檢驗檢測認證技術服務中心,遼寧 大連 116021)
實施食品安全戰略,讓人們吃得放心,這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將食品安全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不僅體現了我們黨“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更是展現出國家整治食品安全的決心。食品安全問題已成為當前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焦點話題,形勢依然復雜嚴峻[1]。
本文采取線上問卷與線下實地調查相結合的方式,收集食品行業不同群體對當前食品安全的看法,查找食品安全存在的問題,根據存在的共性問題,對食品安全監管部門、消費者及生產企業等方面提出相應的建議和對策,助力食品安全監管,有效解決當前普遍存在的食品安全問題。
本文通過對大連本地及外地食品生產企業、高校、監管部門、檢測機構的問卷調研,與大連市、外地監管部門相關監管人員現場交流,了解大連市及外地先進地區食品安全工作情況、食品安全存在的問題、監管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食品安全問題解決對策。
采用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對食品行業不同群體進行調研,共收回調查問卷47份,包括19家食品企業、10家監管部門、2家高校、16家檢驗機構,涉及杭州、南京、廣州、重慶、青島、上海和武漢等地。本地食品企業共收回19份問卷,本地高校、監管部門及檢測機構共收回17問卷,外地監管部門及檢測機構共收回11問卷。調查問卷主要包括食品安全制度建設、落實企業主體責任、監管執法、風險交流信息共享、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及信息平臺建設、社會共治共享、監管隊伍建設及檢驗機構能力建設情況等8個方面。
雖然我國目前已經出臺了《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抽查實施細則》《食品生產許可管理辦法》《食品生產許可審查通則》等保障食品安全的法規,但在具體的實際應用中,有些法規不夠細化,有些法規比較滯后,無法適應當前復雜的社會環境,約束力較低,如食品生產許可證年檢措施需進一步完善等。這就給一些生產經營者以可乘之機,從而引發一些食品安全問題。
食品安全與食品生產經營者的道德水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2]。食品生產經營者仍然存在對《食品安全法》的內容,對于農產品種植養殖、食品生產加工、經營銷售的要求,對于違反食品安全相關法律法規的法律責任不了解、不清楚的現象,不清楚自身是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比如農戶缺乏科學的種養殖技術、農產品推向市場自檢率較低、生產企業為降低生產成本增加口感超范圍使用食品添加劑,為追求利潤不嚴格按食品安全操作規范操作等,導致食用農產品農獸藥超標、出現假冒偽劣等食品問題。
我國食品標準主要分為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推薦性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團體標準和企業標準。這些標準的制定單位不一樣,出臺依據不一,質量和技術含量差別很大。不同標準存在不同的食品分類原則,有的食品有多個標準,有的沒有標準,不同檢測方法其檢出限的不同導致不同的判定結果[3]。目前,雖然國家對現行標準進行大范圍的修改制定合并,但是由于我國食品的復雜性和地域性的差別,很難在短時間內全部覆蓋,這就容易造成執法的不統一和漏洞。
食品安全監管力量薄弱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①監管人員少、監管業態多。一個監管人員要面對不同專業的多種監管任務,很難面面俱到,有效監管。②監管隊伍專業人才缺乏。食品安全監管專業性、技術性較強,但基層現有的監管人員的食品安全專業知識能力和實際監管能力較低,存在監管人員遇到實際問題不知如何處理的情況。例如基層市場監管所是食品安全監管的最前沿和“最后一公里”,直接面對食品企業,直接面對大眾。但是,目前基層市場監管所的監管力量和監管效果與監管需求之間存在巨大的落差,基層監管人員對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存在著不會干、干不完等多方面問題,極大制約監管積極性和監管實效。
食品安全監管涉及多個部門,各監管部門按照食品鏈環節進行分段監管。機構改革后雖然對部分監管職能進行了整合,但未對其業務系統進行整合,許多處于分兵作戰的狀態,監管信息互通共享不足。另外,現有的食品安全追溯環節尚不健全,農產品溯源困難,導致系統利用率不高,監管效果不理想。
(1)對現行的監管條例進行梳理整合。食品安全從農田到餐桌涉及多個環節、多個部門,需要對多頭監管責任明確界定,明晰審批、監管、執法的職責與邊界。在制定政策時,自下而上,出臺基層市場監管所條例,對人員編制、辦公、經費等進行明確規定,為食品安全監管“有責、有崗、有人、有手段”提供必要保障。
(2)健全風險交流信息共享機制。充分發揮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在食品安全監管中的橋梁紐帶作用,通過定期會商,對抽檢結果認真開展預警分析和風險評估,及時將風險評估結果和政府的風險管理決策以適當的方式傳達給利益相關方,并將他們的意見建議及處置情況集中反饋,通過梳理和歸納對食品安全風險進行再評估,并留作下一次風險評估及風險決策的備用信息,為食品安全監管提供數據和信息支撐[4]。
(3)進一步完善落實相關準入準出等制度。如根據具體情況對食用農產品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制度進行細化,使其操作性更強;對于食品生產許可準入制度,加快更新食品生產許可審查細則,根據新產品、新工藝、新標準的變化及時調整出臺相應的指導意見;完善小作坊市場準入、小攤販備案制度,加強對小作坊、小攤販的監管,對存在嚴重安全隱患的堅決取締關停。
(1)樹立第一責任人意識。加強對食品生產經營者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規、標準等的培訓與考核,如開展企業法人主體責任報告會等,進一步明確其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2)完善企業自身制度建設與管理。一方面企業通過自我檢查、外部檢查、監管抽查等發現的問題,不斷完善整改機制,持續改進。另一方面通過監管部門邀請具有食品相關資質的第三方評審機構對食品企業進行風險隱患排查,從產品生產、市場經營管理等各方面充分識別、分析、評價潛在的風險,一企一導出具風險防控檢查報告,有效控制并預防食品安全潛在的風險。
(3)進一步落實風險等級分類管理。根據企業的量化分級,關注不同的關鍵控制點,抓住問題的核心內容,從根本上解決安全隱患。
(1)進一步突出監管重點。對風險隱患高的業態開展專項整治,加大對中央食堂、學校食堂、集體配餐重點單位及檢出不合格產品的生產經營單位的風險排查力度、跟蹤復查,確保整治效果。
(2)切實增強食品監管力量,新招錄食品專業公務員要全部下沉監管一線,補充新鮮血液,定期對食品監管人員進行食品安全相關的知識和能力考核,提高執法人員的綜合執法能力,實現“統一執法標準、統一執法流程、統一處置裁量、統一考核指標”。
(3)加強食品檢測能力提升與科研創新。對國內現行標準進行統籌規范和優化,通過飛行檢查、能力驗證等加強檢測機構考核管理,提高檢測的科學性和準確性。激勵檢驗機構加強在實用性高的快速檢測方法、禁限用物質的檢測方法等食品安全監管中技術短板上的研發投入,通過“揭榜掛帥”等方式集合社會力量重點突破“卡脖子”關鍵技術。
(1)不斷完善食品安全追溯體系。通過適當的激勵機制,充分發揮生產主體信息采集、生產過程監管、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等作用,加強各部門間的溝通銜接,確保信息互聯互通,實現食品的產、銷、供的可追溯。
(2)建設功能完善、標準統一、信息共享、互聯互通的食品安全信息平臺。整合現有各部門信息化系統資源,將食品的生產、加工、包裝、流通、監督與檢測機構等各個與食品安全相關的環境融合在一起,縱向上與國家級相應的系統對接,下與市、縣級平臺(系統)聯通;橫向與相關部門的子系統建立聯系,實現業務協同和信息數據共享。
(3)健全統一的食品生產經營信用體系。設置合理的評級標準和相應的獎懲制度,對企業的資信狀況進行正確評估和分析,及時向社會公布企業的食品安全信用信息,對信用良好的企業,在技術投入等其他方面給予一定支持或獎勵;對有不良信用記錄的企業增加監督檢查頻次,必要時采取懲罰措施,從而打造良好信用環境。
(1)加強食品安全宣傳教育。利用政府、監管部門網站以及新媒體平臺,使公眾獲知時效性強、內容豐富的食品安全信息,提高消費者的風險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2)發揮食品協會在行業自律和政府協調方面的作用。借助行業協會引導企業加強自律,遵守法律,促進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3)暢通投訴舉報渠道[5]。推動建立有獎舉報機制,調動廣大群眾投訴舉報食品安全問題的熱情,打消普通消費者遇到食品安全問題時怕麻煩的情緒,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食品安全問題從來都不只是一個或幾個行業產業的問題,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本文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對食品行業不同群體進行了走訪調研,查找食品安全存在的問題,針對存在的食品安全問題,提出實用性、通用性和可操作性強的建議,希望為監管部門提高食品安全監管效能提供參考,努力實現企業自律、部門監管、社會監督的良好局面,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