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天山
(安徽阜陽三里灣國家糧食儲備庫,安徽 阜陽 236000)
隨著我國政治經濟管理體制的不斷改革深化,以及農業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促使我國糧食生產購銷走向市場化、多元化。糧食倉儲管理是我國現代糧食物流的重要組成部分,規范的糧食倉儲管理是我國堅強的經濟后盾。除此之外,我國糧食倉儲企業是我國糧食生產儲存的重要安全經營場所,不合理的倉儲管理可能會嚴重影響糧食倉儲企業日常經營運作,增加糧庫倉儲管理費用就會減少倉儲支出,對當前我國農業糧食經營造成極大經濟威脅。因此,有必要對我國糧庫的基本倉儲結構布局、庫存糧食的儲存安全管理、安全生產管理進行一定的調控。
雖然糧食儲存管理不像其他行業倉庫管理那么復雜,但它涉及大量基礎數據。數據收集和統計涉及一系列過程,在購、銷、調、存、加的過程中,處理不當可能直接導致倉儲信息混亂、數據分散以及許多其他技術問題。為一步加強糧油食品倉儲信息化網絡建設,原國家糧食局于2012年7月正式批準發布《糧油倉儲信息化建設指南(試行)》,明確了糧油食品儲存生產企業業務信息化的基本定義和主要功能,即建設任務目標。目前的主要建設目標原則是在1~2年內基本建成實現部分省級以上糧食食品行政主管相關部門和大型糧油食品儲存生產企業的食品倉儲物流管理業務信息化;中期建設目標原則是到2023年在大多數省級以上糧食食品行政監督管理相關部門基本建立一批電子局域網[1]。電子網絡和其他廣域網的集成網絡綜合應用,包括遠程倉儲監控管理系統、自動化出入庫系統、糧情檢測、應急管理支持系統和食品倉儲物流服務平臺等,推進倉儲管理向信息化、智能化發展。
計量管理誤差過大是直接導致我國糧食運輸出入庫這一環節容易產生計量損耗的主要原因。現將具體情況分析如下。①計量管理人員工作缺乏職業責任心,操作不科學,計量所用儀器不夠精準,承運方擅自隨意增加或減少計量活動,這些情況均會使重量出現偏差,加大糧食損耗程度。②在糧食出入庫期間,應用糧倉機械入庫導致的一些有機生物雜質“風耗”,如秸稈、細糠以及土壤塵土等。③入庫期間糧食產生的地面落腳性雜糧也可能會直接引起入庫糧食損耗。由此可知,出入庫計量誤差對于整個糧食倉儲損耗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關于執行糧油質量國家標準有關問題的規定》(國糧發〔2010〕178號)文件規定:“收購和銷售的糧油不符合糧油質量國家標準的應當整理達到標準,整理后仍未達到標準的,可采取降等、扣量等辦法處理”。同時又規定:“入庫時檢測的糧食實際水分含量高于標準規定的,每高0.5個百分點扣量1.0%”[2],也就是超一扣二,但是,糧食入庫環節,收購庫點由于種種原因,對超水分糧食無法進行整曬,又不按規定標準扣量就直接入庫,導致出庫時因儲存過程中水分減量造成損耗[3]。
2.3.1 糧食自身呼吸作用導致的損耗
糧食儲存過程中會發生干物質消耗,在保管過程中,由于每粒糧食是有生命的個體,時刻都在呼吸消耗糧粒內干物質,使整個糧粒的凈重減少。
2.3.2 蟲害和霉變引發的損耗
糧食污染造成損耗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儲存糧食發生蟲害和霉變。糧食霉變的原因主要是入庫收購時水分、雜質偏高,后期保管時通風、降濕降溫、施藥殺蟲措施不到位,保管員沒按時檢查糧情,糧食結露不能及時發現,局部發熱時不能及時處理[4]。在糧食儲藏過程中儲糧害蟲危害可以造成明顯的糧食數量損失和質量劣變,甚至失去食用價值。
2.3.3 儲存時糧食水雜減量的損耗
每年新糧入庫后到第二年春季,為了糧食儲存安全,經過3次機械通風(入庫平整糧面后均溫均濕通風,10月第一次降溫降水通風,冬季第二次通風將糧溫降至15 ℃以下),而通風的直接后果就是引起糧食水分降低,導致減量[5]。通風是影響損耗的最重要因素,一幢3 000 t的倉,如果水分降低1.0%,重量直接減少30 t。
2.3.4 其他原因造成的損耗
①在人們日常的糧食儲存過程中,由于抽取樣品進行檢驗從而造成一定的損耗。②在糧食出入庫的運輸過程中,會不可避免地出現拋撒以及運輸工具的污染等現象,這也會造成一定程度的糧食損耗。③由于一些鼠雀取食等無法避免的自然因素,都會造成糧食倉儲損耗。
入庫糧食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儲存過程中水分減量和自然損耗的多少。高水分、高雜質糧食聚集的微生物多,易感染蟲害、易霉變,通風、熏蒸易形成死角,嚴重影響儲糧安全。所以入庫過程應嚴格遵照國家糧油質量標準,嚴把入庫質量關,杜絕不合格高水分、雜質大的糧食入庫。儲藏期間的糧食水分要控制在當地安全儲藏水分以內,超過安全儲藏水分的糧食要及時晾曬、烘干、通風,從而確保儲存糧食的安全保存,盡可能降低儲存糧食的代謝作用,防止儲存糧食因水分超標出現霉變情況[6]。
良好的倉儲設施非常重要,一般來說要同時滿足3個性能方面的要求,即隔熱性、防潮性、氣密性,這3種性能對長期糧食的儲存損耗效率都會造成一定的直接影響。糧食儲存倉房如果具有良好的通風隔熱性、防潮性和氣密性,那么糧食的儲存損耗就一定會非常低。倉儲單位應加大資金投入改善倉儲條件。①應配備機械通風、環流熏蒸、糧情檢測等必要的倉儲設施,確保能夠順利、有效進行倉儲作業,確保儲糧安全。②提高防滲漏、防雨濕功能,防止岀現雨濕壞糧、霉糧損失。③增強倉房保溫、隔熱、密閉功能,三防設施齊全,有效控制有害生物危害、降低保管自然損耗。并定期對汽車衡進行計量認證,減小計量誤差。
糧食發生呼吸代謝受到很多客觀因素的直接影響,包括糧食水分、溫度以及糧食營養成分等多種重要因素。一般而言,高水分糧食自身呼吸旺盛,消耗干物質多,糧食儲藏過程中的水分含量越高,其發生呼吸代謝強度就越大,損耗的程度也更加嚴重。因此在進行儲存時就需要對儲存糧食中的水分含量進行有效合理地控制,儲藏期間的糧食水分要控制在當地安全儲藏水分以內,超過安全儲藏水分的糧食要及時晾曬、烘干、通風,盡最大限度減少呼吸作用損耗。減少呼吸作用損耗主要措施是及時降溫與通風,控制糧堆溫、濕度,糧食的呼吸作用也會降低,從而利于糧食的存儲,減少損耗[7]。
在以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下,認真執行各項糧情檢查制度,按時檢查糧情,發現問題及時處理。一方面可以使用防護殺蟲劑,如惰性粉,馬拉硫磷等,延長倉內害蟲的大量產生和害蟲蔓延持續時間;另一方面對于蟲糧現象比較多的糧庫,根據糧溫進行有效的熏蒸殺蟲作業,積極采用“雙低”、充氮氣調等科學、綠色儲糧新技術,減少糧食在倉儲過程中產生損耗。
通風作業要科學、適時、合理,避免過量通風,通風盡量采用自然通風或用小功率軸流風機、排氣扇微氣流通風,保水降溫;糧食出庫前,進行保水通風,減少儲糧損耗,提高經濟效益。
環境溫度和水分是影響糧食新陳代謝活躍的重要因素之一,并相互作用,所以合理調控糧堆環境溫度和水分是做到安全儲糧、降低糧食倉儲損失的重要基礎。在氣候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應當先減少儲糧含水量,使儲糧的含水量限制在安全含水量以內,然后再按照本地氣象特征選擇最適宜的糧食儲存技術。在北方地區,由于冬季干燥低溫,所以應當合理地利用自然條件,適時通氣和密封。新糧在入庫期間和入庫后,適時通氣,以減少糧堆內各個部位的溫度差,待環境溫度降到最低點時,合理通氣,降低糧溫,天氣恢復期間適時進行密封和壓蓋。南方區域高溫高濕,所以先要進行儲糧倉房的隔熱和防水,然后使用空調機環流通風的方式進行迅速降溫,以減輕由于高溫、高濕所引起的倉儲糧油霉變和病害滋生,從而盡可能減少糧食倉儲損失。也可以在低氧濃度環境中進行糧食倉儲降耗,因為在低氧環境中可以有效減少其新陳代謝。此外,將智能通風與移動風管通風有機地結合,還可以增加通風的靈敏度和通氣效率,而空氣調節機的使用還可調節倉內環境溫度,從而減小外部高熱環境對倉內糧溫的影響。
糧油倉儲管理是我國糧食產業能夠順利發展的重要保證,而隨著我國現代化糧食企業倉儲設備系統體系的不斷發展,國家對倉儲設備系統標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此之外,隨著我國糧食倉儲企業倉儲設備作業系統管理效率的不斷提高,糧食安全就能得到充分的保障,由此也會盡可能地減少由于糧食倉儲損耗所帶來的各種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