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一菁
(南京森林警察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近些年來,食品安全問題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相關技術人員對食品安全進行檢測時發現其問題主要來源于5大方面,即生物因素、化學污染、獸藥殘留、食品添加劑以及農藥殘留。而由環境污染造成的食品安全問題主要表現在生物污染、土壤污染與水污染方面這3方面,這3方面的環境污染在食品安全體系中是以農藥殘留、化學污染、生物因素的形式出現的,所以,相關部門要重視環境污染給食品安全帶來的負面影響。
水污染物可以分為8大類,分別是致命污染物、植物營養物、耗氧污染物、無機礦物質、合成有機物、熱污染、由巖石或者土壤沖刷下的沉淀物以及放射性物質。將這些污染物按照理化性質與物質成分可以分為以下4種形式,具體分析如下。①無機有毒物質。這類物質具有強烈的生物毒性,它們排入天然水體,會影響水中生物,并可通過食物鏈危害人體健康。這類污染物都具有明顯的累積性,可使污染影響持久和擴大。根據物質的性質,此類污染物可分為兩類,重金屬和非金屬的無機毒性物質。重金屬的無機毒性物質,如汞,主要源自于生產汞的廠礦、使用汞時和有色金屬的冶煉過程中所排出的廢水;重金屬鎘,主要源自于含鎘工廠所排放廢水中、大氣鎘層的沉降;重金屬鉛,主要源自于涂料、汽車廢氣、油漆、金屬冶煉、燃煤、礦山開采等。非金屬的無機毒性物質主要有氰化物、硫化物、氟化物等。其中危害最大的是氰化物,它屬于劇毒物質,一般人只要誤服0.1 g左右的氰化鉀或氰化鈉便立即死亡。水體中的氰化物主要來源于工業企業排放的含氰廢水,如電鍍廢水、焦爐和高爐的煤氣洗滌冷卻水、化工廠的含氰廢水以及選礦廢水等。②無機無毒物質。無機無毒物質包含了無機鹽、酸、堿類,其主要源自于化肥、酸法造紙、工業廢水、粘膠纖維以及農藥[1]。被酸、堿廢液污染的水體pH值發生變化,破壞其自然緩沖作用,消滅或抑制細菌及微生物的生長,妨礙水體自凈,還可腐蝕船舶。若天然水體長期遭受酸、堿污染,將使水質逐漸堿化或酸化,從而對生態產生影響。③有機有毒物質。這一類物質多屬于人工合成的有機物質,這些有機物往往含量低,毒性大,異構體多,毒性大小差別懸殊。有機有毒物質主要包括農藥、酚類化合物、多環芳烴(PAHs)、多氯聯苯(PCB)等。農藥主要是由機磷農藥、有機氯農藥和氨基甲酸酯類農藥等組成,其中有機氯農藥最難進行生物降解與化學降解,所以停留的時間最為長遠,危害性最大;酚類化合物,其主要源自于石油化工、冶金、煉焦、煤氣、塑料等工業所排放的廢水[2]。多環芳烴是由石油、煤、天然氣及木材,在不完全燃燒或在高溫處理條件下所產生的。排入大氣中的懸浮粉塵經沉降和雨洗等途徑到達地表,加之各類廢水的排放引起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多環芳烴是環境中重要的致癌物質之一。已證實,多環芳烴化合物中有許多種類具有致癌或致突變作用。多氯聯苯廣泛用于工業,有劇毒,化學性質十分穩定。脂溶性大,易被生物吸收。在天然水和生物體中很難降解,故一旦侵入肌體就不易排泄,而易聚集在脂肪組織、肝和腦中,引起皮膚和肝臟損害。隨著水體水分循環,PCB已成為環境污染影響最具代表性的物質,不僅污染地表水而且可污染海洋。④有機無毒物質。有機無毒物主要指需氧有機物。生活污水和某些工業廢水中所含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和木質素等有機化合物可在微生物作用下最終分解為簡單的無機物質,這些有機物在分解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所以又稱為需氧污染物。污染水體中的需氧污染物主要來自生活污水、牲畜污水及食品、造紙、制革、印染、焦化、石油化工等工業廢水。從排水的量上看,生活污水是需氧污染物的最主要來源。
土壤污染主要包含3大類,分別為有機污染物、無機污染物以及土壤生物污染。①土壤生物污染。土壤生物污染指的是由于生物有害種群進入土壤中,進行大量的繁殖,從而對土壤進行嚴重的破壞,造成動態平衡,其主要源自于生物的糞便、未經處理的垃圾、屠宰場、飼養場以及城市污水中[3]。在土壤生物污染中給人們造成最大傷害的是傳染病醫院將未及時處理、消毒的污物與污水排放出來,使其感染更多的生物,造成大面積的損傷,甚至會危害到人們的生命安全。②無機污染物。無機污染物既包含一些由于巖石風化、火山爆發、地殼變遷等自然因素導致的污染,也包含因為人為因素所造成的污染,即采礦、生產建筑材料、制造機械、化工生產、冶煉、垃圾制造等。③有機污染物。有機污染物包含農藥(除莠劑、殺菌劑、殺蟲劑)、有機廢棄物生活廢棄物與工業、農業生產中的易降解有機毒物和難降解有機毒物)、塑料地膜等[4]。
環境污染導致我國農產品與食品進口難,指的是本國消費者對本國產品不信任,不使用,而是借助多種渠道從國外購買所需產品。由于部分地區消費者所擁有的環境保護意識并不強烈,具體表現為家禽糞便隨處丟棄、生活垃圾沒有及時處理等,所以給環境造成了巨大的污染,進而發生蟲害現象,為沙門氏菌與李斯特菌創造了便利機會,最終導致食品安全問題的產生,影響人們的身心健康。另外,有些食品在生產時也會受到食品添加劑、化肥殘留、農藥殘留、包裝材料、有害金屬等的污染,這些受到污染的食物一旦進入人體體內,就會對人們造成傷害,更有甚者會造成人員傷亡,危害生命。正是因為國內消費者對受環境污染的農產品和食品在安全方面存在質疑,所以,他們更青睞于國外產品,從而導致進口難問題的出現[5]。
據調查顯示,我國環境污染指標在國際排行中名列前茅,空氣質量極差、霧霾含量極高、水污染問題極其嚴重,尤其是流經城市的河段,其污染程度非常高,具體表現為地下水受到面源污染與點源污染嚴重、湖泊營養不足、生態遭到破壞、近岸水污染加劇、廢棄物增加等。我國既是消費大國,又是生產大國,僅流通的化學用品在市場中就高達13 000多種,而有毒化學品占據了總量的8%,每年向環境中釋放的危險廢物200萬t左右,數量十分龐大,這些投向環境中的污染物若不被清除,就會一直危害食品安全,對食品安全造成嚴重傷害。最近幾年,我國出口食品遇到了重大危機,禽畜肉類的獸藥殘留、蔬菜水果的農藥殘渣以及農產品的重金屬污染等,使得國內食品檢查無法達到日本、歐盟、美國等發達國家的食品標準,最終導致出口難問題的產生,影響我國農產品與食品的對外貿易,抑制農業發展與進步[6]。
因為受到三業三廢的深遠影響,我國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土地、空氣以及水資源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污染,且污染指數非常高,對人們的生活、學習與生產造成了巨大傷害。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對人們普及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識,使其樹立正確的環保理念與環保意識,進而從根本上遠離環境污染,保障我國食品安全,更好地解決進口難與出口難的問題[7]。
①要不斷強化政府部門對環境污染問題的重視程度,借助科學、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規來管控環境污染,進而提高環境質量,降低污染指數。②還要建立相應的管理機制,通過法律手段來監督食品質量,確保食品安全,對于有毒有害食品、次等品以及不合格食品進行有效管理與消除,從而保障消費者的權益和生命安全。與此同時,有效治理環境污染保障食品安全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提高本國食品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推動我國食品行業的快速發展與進步[8]。
①全面監督這項任務需要每位公民從自身開始做起,保護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進而杜絕環境污染對食品安全造成的巨大影響,始終堅持“從小做起、從我做起”的基本原則。②全民監督管理工作明確要求先進個人在實踐過程中要不斷的帶動落后群體和落后個體,并且被評為先進地區的地方也要做好帶頭典范作用,引導人們懂得環境保護、重視環境保護,從而保障食品安全[9]。
綜上所述,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因環境污染對食品安全造成的危害,就要從環境保護上入手,樹立人們的環保意識,普及環保知識,科學規范相應的法律法規,建立完善的管理機制,呼吁全民監督管理,從而解決食品安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