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佳琪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沈陽 110000)
遼寧省作為我國的老工業基地,具有深厚的工業基礎。近年來,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城市內部的老工業基地伴隨著城市的發展逐漸失去其主體地位。舊工業的消失和轉移導致工業構筑物、廠房及其配套設施失去原有的意義。一方面,廢棄或破壞遺址資源的問題日益嚴重;工業遺址廢棄的現象,從某種程度上,對于城市的發展和擴張產生消極影響。本文將以遼寧省為例,從景觀設計的角度出發,探討如何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堅持新發展理念,在充分保護工業遺址建筑的同時使其產生新的價值,為遼寧省城市振興發展做出貢獻,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工業遺址形象。
工業作為社會分工發展的產物,主要指收集原材料和加工制造產品的產業,從手工業、機械工業和現代工業等發展而來。而遺址屬于考古學概念,指具有普遍價值的人類工程或自然和人類聯合工程及考古遺跡等地,是人類活動的遺址,有特定領域和不完整的殘余物的特點[1]。
基于以上概念,筆者認為,“工業遺址”可以概括為人類工業活動的殘余,包括與建筑、設施、機械、工廠、礦產加工和礦山礦區等相關產業的社會活動殘存物。
遼寧省位于中國東北地區南部,是東北地區唯一的沿海省份。全省民族工業豐富多樣,成為中國近代重要的工業基地之一。其中,遼寧礦產資源豐富,為遼寧的工業發展奠定豐厚的基礎。但與此同時,煤礦的開采、冶金等產業,對自然造成一定的危害,對周圍環境也造成污染。自然資源豐富是遼寧省部分工廠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自然資源的枯竭很大程度上直接造成了工業遺址的形成,自然資源耗盡后企業面臨著搬遷,生態環境也急需修復。另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時代的發展刺激著城市不斷向外擴張,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已無法容納大面積的工業廠房,迫使企業向城市邊緣轉移,其中大量的工業殘存物就需要根據城市的發展重新規劃。東北地區這樣的眾多老工業基地,如何有效實現工業遺址的再生長,找到再發展之路尤為重要。
我國工業發展的初期,大部分工業基地的都具有交通便利、資源豐富的特點,而現在仍然有大量的碼頭、采礦場、加工廠被保留下來。這類遺址自身具有較大的露天工作場地和工業建筑物,滿足城市公園的形成條件,可以為城市居民提供日常娛樂生活。
文化創意產業園是現存工業遺址改造的主要方向,工業遺址轉型較為成功的主要類型。由于工業遺址大多位于城市中心,工業廠房占大多數,這類廠房的特點是開放空間較少,可以以舊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為主體,實現景觀重塑。吸引藝術家工作室和當代藝術機構聚集,形成集生產、交易、休閑為一體的多功能文化創意園區。
工業遺址記錄了人類與工業有關的歷史,其中包含工人們的進取、努力、創新等精神,具有很高的收藏、紀念、展示和教育價值。通過對具有結構堅固、空間大、舉架高的工業建筑的合理規劃[2],工業建筑通過合理改造和保護使用,使工業遺址做到集游覽、觀光、教育、娛樂為一體,達到作為博物館的要求,從而節約資源、廢物利用。
由于礦產開采對周圍環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導致場地植被較少,土壤被嚴重污染。生態系統功能被削弱,景觀要素失調,缺乏生態資源,不適合動植物生存等問題。此類工業遺址缺乏生態多樣性,缺乏自我調節能力。
由于城市急于發展,工業遺址改造迫切,導致設計師在對工業遺址文化及其價值不夠了解的情況下盲目改造。一些有意義的可再利用的工業設施被廢棄,甚至破壞。改造僅僅停留在表面,忽視了工業遺址本身的文化延伸,導致缺失工業精神。
目前,遼寧地區已建成的工業遺址景觀普遍存在參與性不足的問題,人們與工業遺址之間無法形成互動與交流。人們一方面受到傳統旅游模式的影響,另一方面對于工業遺址歷史的不了解,導致沒有興趣參與其中。怎樣使人們在游玩的同時了解工業歷史,對工業遺址產生興趣,是目前極為迫切解決的問題。
目前隨著工業遺址改造范圍的擴大,一方面現有的改造形式不能滿足工業遺址類型的多樣化,改造形式較為單一。另一方面缺乏創新,大多還處于借鑒的階段,沒有深入探討文化背景,而是采用千篇一律的設計手法,使工業遺址失去其特有的歷史文化特色。
在景觀設計過程中可以通過設計,利用大量的工業設施,展現遺址的景觀特征和工業價值,適當結合空間設計、鋪裝及材料設計、種植設計等設計內容,從而達到工業風貌和和功能的有效加強,充分展現工業文化精神和意義。有關工業生產活動的信息,在客觀的基礎上通過景觀設計的方法,盡可能完整保存,保留工業遺址的原始特征。工業遺址衰退后,工業遺址留下的廢棄工業景觀及其對周邊地區的負面影響,可以通過景觀設計有效地控制和分類,有效保護和重復利用工業遺址,消除污染和噪聲,整合景觀和生態,使之成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
可持續景觀可以在滿足人們需要的同時,使場地具備自我調節能力,促進遺址的健康發展,建立人類活動、自然系統和城市服務系統之間的完整關系。工業遺址可持續發展景觀就是使用景觀設計,借助生態技術和人工干預來修復場地問題。包括土壤、植物、水、大氣等資源的功能恢復。當工業遺址性質轉化后,可以利用它兼具城市公園、街邊廣場等場所的功能,滿足社會、經濟方面、居民日常生活、生態可持續發展等的需求。以生態環境恢復與保護、城市更新再造的設計理念為指導,力求自然環境與工業遺存、生活休閑融為一體。
為了減少對城市能源資源的索取,以及工業文化的有效保留,應深入了解場地,挖掘遺址人工資源和自然資源,獲得當地材料。例如,煤礦類型的工業遺址的地形是設計的最大特點和優點;大型工業設備是城市工業文明的代表,經過系統整合和刪除,可以轉換成雕塑的藝術形式保存下來[4];工廠建筑可以加入功能性活動,提高其利用率。保留遺址的主要特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結合工業遺址的位置,將工業特征融入景觀空間,使場地改造后一定程度上保留工業文脈的特點。
工業遺址改造的目的是激活場地,公共藝術的介入,不僅可以軟化原來的工廠,提高城市的質量,還可以以藝術的手段輸出工業要素,使人們在娛樂中了解歷史。原場地中公共基礎設施的藝術化、重建工業空間、場地色彩搭配、工業特征的提煉等都屬于工業遺址的公共藝術范疇。細化原始廠房的產業要素、顏色和空間,掌握工業遺址的個別特性,以公共藝術為表現載體,增強環境的空間游覽性、引導性和空間可介入性[5]。
不同的工業遺址具有不同的特點,景觀改造首先要從工業類型的特點為出發點。位于城市中心區域的部分工業遺址是以工業建筑為主體的工業建筑群,這樣的建筑物主要是大型廠房,其場地內沒有相對開放的空間和工業設施,因此這些工業場地的改造需要以更新舊建筑為主體。傳統景觀空間多使用局部空間滿足特定功能,導致利用率低,場地活力不足。在工業遺址的景觀改造中,場地作為綜合型場所,必須兼顧生態環境、歷史文化、人文藝術以及功能活動[5]。利用開放、私密、線性等形式,將交通、文化展示與科普、休閑娛樂、生態花園等形式結合,以適當的設計方式整合,提供空間多層次變化的可能性。
安藤忠雄認為“只有新舊并存的城市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工業遺址景觀是城市的特殊資源,是連接人與自然的重要紐帶,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和潛力。遼寧工業遺址的景觀改造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節約城市資源,延續土地的歷史記憶,利用生態技術穩定城市生態系統,促進人與城市、自然的和諧共生,實現土地的生態平衡和城市的可持續發展[6]。有效保護和開發遼寧和東北地區的老工業遺址,使工業文明的遺產得到永續的保護和利用,從而留住珍貴的工業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