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惠玲
(廣東培正學院,廣東廣州 510830)
裝置藝術別稱為環境藝術,起源于20 世紀60年代,裝置藝術的興起,著名評論家麥克指出,在文獻記錄這一功能的潛能,要超過與繪畫等其他藝術形式。裝置藝術視覺感染力較強,從色彩,造型,比例,材質等各個方面向觀賞者傳達設計理念,設計思想。裝置藝術是一門可以讓觀賞者親身體驗的一門藝術,人們可以通過身體的多個感官去感受設計作品的內涵和意義。裝置藝術對于材質、設計手法的限制較少,更加重視設計師的設計理念,藝術表現力以及情感的傳遞。國內的裝置藝術興起于20 世紀80年代,發展至今,已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當代中國現代前衛藝術中重要的藝術樣式。
城市景觀主要包括自然和人工兩大方面,城市景觀設計是在城市中將自然與人工的環境和景物從功能、美學上進行合理保護、改造、組織和創造的活動。城市景觀能反映人們的生活,也能反映城市的形象。城市景觀設計是為人們提供更好的生活環境,同時更好地保護其他生物,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城市景觀發展至今,已經不是只具備休閑,觀賞的功能,而是具有反映人文、當地歷史、文化以及城市活力等多種功能。城市景觀設計除了休閑、保護、觀賞等也應該融入更多的當地文化、歷史和人文。
在當今的城市景觀中,越來越重城市景觀空間的層次與內涵,重視人們與環境的關系,重視景觀的互動性,人們在城市景觀空間的體驗感。城市景觀發展至今,裝置藝術已經廣泛的運用在城市景觀中,裝置藝術成為城市景觀許多主要的節點。裝置藝術能點綴城市景觀,裝置藝術是城市景觀空間的視覺中心點,能一下吸引人們的眼球,是城市景觀設計的一種方式。裝置藝術具有互動性、交流性、多樣性等特點,裝置藝術可以很好地讓人們與景觀產生更多的交流、互動,豐富城市景觀設計的形式。例如公園的通過一些親水裝置,增強公園的趣味性和人們與水體的互動,讓人們通過不一樣的方式獲得不一樣的體驗感。裝置藝術與城市景觀都能很好地突出城市的文化、特征與活力。城市景觀空間滿足了城市的生態發展需求,以及人們基本的戶外活動的需求。裝置藝術滿足了人們對精神文化的追求,人們對藝術品的親身體驗感和直觀的感受。
裝置藝術能拉近觀賞者與設計師的距離。城市的不斷發展,以及在城市景觀設計中引用裝置藝術,使城市景觀設計的形式從單一走向更多元化。
裝置藝術所運用的材料豐富,例如水體、石、木等自然材料,塑料、鋼材等人工合成材料,燈光、多媒體等現代科技的材料。設計師還可以運用城市中的廢棄材料進行二次利用,傳達環保,可持續的發展理念。例如,阜陽美術老師胡穎州利用一家企業的廢鐵、廢剛、零部等,制作出五十多樣裝置藝術作品,每個作品都有不一樣的主題,作品及反映了過去、現在的生活,也反映未來、超現實主義等。廢棄的鋼鐵得到重復利用,使校園廣場空間層次變得豐富,變得生動富有活力,不再像以前單一化。增加了人們在廣場停留的時間,豐富了廣場的功能,成為校園廣場的新的視覺中心。藝術家Francisco de Pajaro 利用民眾丟棄的廢棄物,加上涂鴉的方式,打造成有趣的裝置藝術,豐富了城市景觀街道,體現出裝置藝術是場地加材料、加藝術家的主觀創造的藝術特征。運用這一方式反映問題,這組裝置藝術將諷刺人類的消費過度的主題與意義較為清晰地傳達給觀賞者,可以增加街道的趣味性,用藝術語言傳達問題,讓人們感受到樂趣的同時,能認識到過度消費的社會問題。
裝置藝術在城市景觀中表現的形式、造型、主題也各不相同。例如,上海天空之境裝置,位于上海新天地,通過不銹鋼制作出“鏡”和“椅”兩個不同功能的裝置藝術,此裝置,的主題是引導人們坐下來一同看天,天對于看天的人們,就好比是理想與現實。表達了每個人都有權利追求“夢”。裝置的造型以圓為基礎,裝置的中心,是一面圓形的不銹鋼鏡。而通過線的高低起伏,創造出椅、門、洞的造型。裝置具有通透的視覺,以及提高了人們的參與度。
在北京玉淵潭公園的櫻落花谷景區,光影裝置藝術與園林自然景觀相互融合,造型豐富,主觀性強,基本都是大自然物體的造型。以園區景觀為基礎,運用光影制造出瀑布、花、樹等造型。突出“萬物共生”的主題。
裝置藝術的創作理念給予了它本身的特性,而這些特性往往也能在城市景觀中體現。裝置藝術具有促進城市景觀功能的多樣化的作用。裝置藝術使城市景觀的互動性、趣味性,以及視覺沖擊感增強。例如位于美國的大樹座椅裝置,該座椅的設計理念顛覆了傳統的樹下座椅。過去人們喜歡背靠樹干,面朝大自然。現在,設計團隊把重點放在郁金香樹干上,人們坐的時候要面朝大樹,形成一個緊密的空間,使人們與大自然的關系更加親近,加強了與景觀的互動。
裝置藝術可以突出城市景觀的個性,運用在不同的城市公園、城市廣場、街道、社區都能體現出不同的特征。裝置藝術可以提升城市景觀的藝術氛圍,讓藝術更好地與城市景觀融合,使藝術大眾化,拉近人與藝術的距離。美國的Mi Casa Your Casa 裝置,作品的理念是對亞特蘭大高級博物館與附近的社區的新的聯系的激活。之后,此裝置被放置在不同城市的公園、街道等。裝置外形簡潔,可以在不同的情況下,進行不同的裝配。創造出更多不同的空間,增強了公園、街道的藝術氛圍,也引導人們用與以往不同的方式來從新體驗和感受生活。
裝置藝術具有強烈的主題性,使城市景觀設計的主題性更加突出,創造出更多獨特的城市景觀空間與環境氛圍。運用裝置藝術的主題性可以營造出特定的城市景觀,特定的氛圍,例如標志性與紀念性景觀。
裝置藝術成為景觀設計師一種常用的手法,它設計理念的特征也豐富了城市景觀設計的理念。設計師需要了解裝置藝術的設計理念,從中獲取設計靈感。
城市發展至今,城市景觀設計大致分為這幾類:公共環境、辦公環境、居住環境、商業環境、娛樂環境以及其他環境的景觀設計。城市景觀設計最重要的內涵是可視性,城市景觀設計從來都不是片面的、孤立的、單一的,城市的地理位置、自然、經濟發展情況、人們的需求、審美等都會對城市景觀設計產生影響。隨著經濟發展越來快,越來越發達,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城市公共空間需求越來越高,以及審美不斷提高,城市景觀設計也在不斷的創新與發展。
設計師在設計裝置藝術的過程中,運用奇特的造型、豐富的色彩、材料的多樣性和現代科技的手段。充分調動人們的感官,使其感受和體驗最大化,加強視覺的沖擊力。運用現代科技的手段和新型材料的創造出的裝置藝術,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活力。使裝置藝術緊跟時代,給城市景觀帶來更豐富設計方式。
如今的社會是一個高速發展的社會,在城市中的人們普遍都是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信息更新變得越來越快,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記憶越來越模糊。城市景觀發展到現在,文化的缺失使城市缺乏獨有的特征與活力。裝置藝術應用在城市景觀的同時怎樣能更好地反映城市不同的文化成為設計的重點和難點。
3.2.1 文化的表現手法
文化在裝置藝術中表達的手法有很多,保留原有的文化符號、景觀等是一種手法,能清晰地展現在人們面前,具有強烈的直觀性。景觀公園中的景墻、雕塑等都是直觀的表達。人們無須思考太多,就能感受到景觀所體現出的文化精神。用提取文化的手法,尋找城市當地獨有的特色文化,進行選擇、提煉和概括,例如動物、植物造型、人物形象代表的精神、色彩等,再與當代社會現狀相結合,創造出獨、符合審美的裝置藝術與城市景觀,成為城市景觀的點睛之筆。
在重慶的南濱路長嘉匯老街,運用鹿的造型制作燈光裝置藝術,鹿被放在屋頂,與周圍的建筑、構筑物形成燈光夜景。同時,結合了《詩經·小雅》,使其文化內涵更加豐富。徐冰的作品大多數都與中國傳統文化有關,在北京奧林匹克水上公園的裝置藝術桃花源記的理想一定要實現,不同質地的人文山水風貌在此裝置藝術作品中呈現出來。引用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中國人民的理想田園,是一個中國文化符號。而《桃花源記》的理想生活不僅反映了過去人們對理想生活的追求,也反映著當下人們對理想生活的追求。
3.2.2 文化運用的價值
城市的各種因素影響著裝置藝術在城市景觀的發展與表達。當今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物質豐富,人們開始追求更多的精神層面的東西。裝置藝術的介入,很好地反映了城市文化的內涵,同時城市文化也對裝置藝術的創作產生一定的影響。在不同的時間內,城市文化也會有所不同。
文化與裝置藝術的融合,解決了一些城市景觀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可以更好地保留城市文化,也可以讓原來的城市景觀空間產生新的記憶。每座城市都是很難復制的、獨特的。北京、南京、西安、杭州等歷史名城,被其歷史文化所影響著,形成強烈的城市特征。不同民族喜好的顏色都不太相同,漢族喜愛紅色、黃色等,而黑、白多用于喪事,藏族則是把白色作為尊貴的顏色。傣族人們對竹子的喜愛,銅陵市的“銅文化”等,這些都是獨特的城市特征。
了解文化的價值,與現代設計語言相結合,形成現代審美的設計方式,對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運用裝置藝術本身的特點,可以更好地表達文化。把一些無形的、經過時間沉淀的文化,變成具體的空間形態,放在具體的空間中,喚醒人們對文化的共鳴與思考。
裝置藝術發展至今,不僅是獨立的一門藝術的存在,已經非常普遍的運用在城市景觀設計中。裝置藝術與城市景觀進行有效的融合,提高城市的活力,提高城市景觀的功能、形式的多樣性。裝置藝術作為一種媒介,能直觀的傳遞當地的人文、文化的特色。裝置藝術形式多樣,可以放在各個城市景觀空間,人們能更加容易關注與參與,并可以通過碎片的時間了解文化。裝置藝術與人文、文化的融合,成為未來城市景觀設計發展的趨勢,每個城市有每個城市獨有的文化,設計師需要了解更多城市的文化,創造出符合當今的審美需求、更具有標志性的城市景觀,展現出更具魅力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