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南
(安徽省·淮委水利科學研究院,安徽 蚌埠230002;安徽省建筑工程質量監督檢測站,安徽 合肥230088)
20世紀80年代,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行和經濟的發展,為了保證產品、工程的質量,檢驗檢測機構應運而生,最初絕大部分以事業單位為主體成立,主要負責所轄區域及管理范圍內的檢驗檢測工作。受經濟規模、市場環境及行業壁壘等因素的限制,規模一般較小。國家質檢總局于2003年第58號令,開啟了檢驗檢測機構市場化的時代[1]。2013年國務院明確提出全力打造“放、管、服”型政府,鼓勵政府向社會購買服務。此后,隨著我國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產業鏈的不斷完善,產品種類的不斷豐富,檢驗檢測機構如雨后春筍,呈現爆發式增長。截止到2019年,全國各類檢驗檢測機構數量接近5萬家。
隨著檢驗檢測機構隊伍的不斷壯大,競爭的日益激烈,暴露出的問題也明顯增多。其中不實報告、虛假報告,以及引發的安全質量事故,在近幾年的各大媒體端屢見不鮮。為保證檢驗檢測機構數據的真實可靠,針對檢驗檢測機構埋頭趕路、疏于管理、弄虛作假等問題,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于2015年編寫并發布《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管理辦法》,于2021年4月進行了修改。同年3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審議通過《檢驗檢測機構監督管理辦法》并于6月起施行。至此,對檢驗檢測機構運行、發展影響深遠的兩個部門規章已基本成型。目前在外審工作中,國家標準層面,普遍采用的監管依據除了上述的兩個部門規章外,主要采納《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能力評價檢驗檢測機構通用要求》(RB/T 214—2017)以及相應的行業規范。在省級部門中,大部分省級政府也發布實施了相應了檢驗檢測機構監督管理辦法。可以看出,國家對于檢驗檢測機構的管理正在明顯加強。
數據作為檢驗檢測機構對社會出具的最終產品,其真實性、可靠性是受到最多關注的重點。檢驗檢測機構為了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會依據相應的國家標準、部門規章等規范性文件建立自己的管理體系,并對機構內部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自查。人員的日常監督就是管理中的主要工作之一,大致實施步驟是檢驗檢測機構首先需要按照相關要求編制管理體系文件,監督員制定人員監督方案和監督計劃并經技術負責人批準,然后在檢測活動中按照計劃對人員進行監督,完成人員監督活動記錄的同時評價監督計劃的實施效果。最后將活動記錄納入人員技術檔案并輸入至管理評審。在《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能力評價檢驗檢測機構通用要求》(RB/T 214—2017)中要求檢驗檢測機構應該對檢測人員實施人員監督和人員能力監控。兩者的實施方式和實施內容均一致,主要區別在于人員監督主要針對初始能力,而能力監控針對人員持續勝任的能力,本文僅討論人員監督方面的內容。下面對日常監督的幾個要素提出觀點,以供討論。
在日常檢驗檢測活動中,無論是儀器的操作、環境的保持,還是樣品的識別、方法的選擇等工作,都需要人來完成??梢哉f,檢測人員是檢測活動的核心所在。為了保證檢驗檢測活動的正常、有序開展,對于人員能力的確認是檢驗檢測機構的重點工作。首先,需要明確監督對象。日常監督基本可以總結為四新,即“新人員、新儀器、新參數、新崗位”。此外,當出現可疑及不滿意結果的項目操作人員或者高精密儀器設備的操作等情況也需進行人員監督。對于新進人員,雖然已經經過前期培訓考核,但技術能力還未得到全面的認可。此時要開展全方位的監督,監督內容不僅要包含環境識別、樣品制備、現場操作、數據處理、方法選擇等業務能力,還要包含法律法規、政策文件、管理文件等內容,且對新進人員的監督需要提高頻次和范圍。新儀器的監督主要是指新納入實驗室管理的新儀器設備,尤其對于高精密、操作復雜、出具關鍵數據的新儀器,即時前期檢驗檢測機構對于新儀器設備對應的檢測參數已經具備資質,但由于操作方法、儀器特性等因素的不了解,也需要納入監督活動。新參數是指檢驗檢測機構新獲得認可的檢測參數,此時對于參數所需的環境、儀器、檢測過程重點難點等信息均不熟悉,所以在開展該參數檢測活動一段時間內,需要對檢測全過程加強監督,即從人員、環境等一直到報告出具完畢。新崗位是指檢驗檢測人員開始負責新的檢測參數,雖然可能是有檢測經歷的人員,但對新崗位中的儀器、試驗方法等知識點可能并不熟悉。此時需要對該檢驗檢測人員所開展的檢測活動進行全面監督。
監督員是日常監督活動必不可少的重要參與者,其負責評價檢驗檢測人員的能力是否能勝任當前崗位,并在監督過程中給予檢驗檢測人員指導和意見。那么,監督員的選擇也會直接影響檢驗檢測人員的能力水平。監督員的能力需要覆蓋所在檢驗檢測機構的所有專業領域、工作環節、重點場所,包括檢測場所、質量管理體系運行管理部門、管理層等,而且需要熟悉檢驗檢測方法和程序,了解目的及如何評價,具備相應的工作經歷。此外,監督員還應該盡量從長期處于業務一線的人員中挑選。我國雖然現有檢驗檢測機構近5萬家,但絕大部分處于“小、散、弱”的現狀,甚至有的機構實際從事檢驗檢測業務的人員只有不到十人,加上人員流動性大、穩定性差等因素,沒有合適的監督員就成為此類檢驗檢測機構的難點問題,有的檢驗檢測機構主要領導人還兼任著監督員這一崗位職責。這種情況就會使監督效果大打折扣,或者流于形式。因為機構主要領導人大部分時間會忙于管理工作或者資料性工作,很難長期身在業務一線,尤其是已經處于主要領導崗位一段時間的人員,其對規范文件的變更、儀器設備的替換、人員能力的變化等情況能做到基本了解已經不易,很難或者根本做不到熟悉。尤其對試驗活動過程掌握程度很大概率比不上實操人員,所以在實際監督過程中,通過監督、指導等方式對被監督人員的業務能力等技能的提高作用較差。因此,應盡量避免長期從事管理工作的人員擔任監督員。
監督的內容是日常監督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實驗室活動中“人、機、料、法、環、測”的所有因素。這里除“人”以外的所有因素都需要檢驗檢測人員實施,檢驗檢測人員能力水平的高低也將直接影響檢驗檢測機構檢測結果的質量。監督內容包括人員對于環境條件設置是否滿足檢測活動的要求,儀器設備穩定可靠并在允許使用周期內,儀器選取是否正確,操作是否正確熟練,樣品選擇是否正確,流轉信息和所接受樣品的一致性,標識狀態正確、制備、處理、養護過程是否按要求進行以及檢測方法選擇是否正確等。需要注意的是,監督員是對檢驗檢測人員對其他因素的識別、判斷、選擇等行為進行監督和評價,而不是直接對其他因素進行監督判斷。在整個監督過程中,當發現不符合項時,應該在活動過程中立即停止工作并采取糾正或預防措施,以確保后續過程的正確性。同時,應進行風險評估和風險控制,了解需要糾正的錯誤將導致的直接后貨和間接后果、不符合項發生的原因和不糾正會出現什么后果等內容并進行記錄。
監督的方式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選擇,可以選擇其中一種,或者以幾種組合的方式開展監督工作。監督現場操作、核查記錄報告這種監督方式效率高、成本低,是檢測活動中最常用到的監督手段,但核查記錄報告的方式較監督現場操作缺失了部分環節,監督信息點不夠全面。對于試驗周期較長,無法做到全程參與或者法律法規、管理文件的監督可以采用面談的方式。有些長期沒有涉及的試驗方法,可以采取模擬實驗的監督方式,與現場監督操作的區別主要在于需要監督員或者檢驗檢測機構自備樣品,會造成額外的時間成本、經濟成本。監督方式中效果最好的是能力驗證和實驗室間比對,其中能力驗證又比實驗室間比對效果更佳。在檢驗檢測機構實際工作中,為了保證能力驗證的準確性,一般會選擇長期從事該項目檢測的人員參與,此時監督對象不在“四新”范圍內,僅能考察該檢測人員持續勝任的技術能力,即從監督變化成了能力監控。此時在條件允許情況下,可以安排“四新”內人員分組同時參與能力驗證,若結果差距在允許范圍內,可視為能力有效。
我國目前中青年人口占比正在逐漸減少,2014—2017年間男性20~34歲人口占比從24.2%下降到23.5%,女性從23.9%下降到23.0%。男性65歲以上人口占比從8.7%提升至10.0%,女性從9.9%提升至11.4%。從2017年開始,一二三四線城市陸續開始了激烈的“搶人大戰”,而且愈演愈烈,目前已經進入“白熱化”競爭階段??梢钥闯鲭S著生育率低、年輕人口的下跌、老齡化速度加快等因素的影響,人才作為一種資源引起了越來越多社會不同階層的重視。對于檢驗檢測機構來說,人才隊伍的建設同樣重要。無論是儀器設備的操作、樣品的處理、檢測范圍的擴展,還是環境的維持以及管理系統的運行等方面,都需要人的參與。雖然國家目前在大力推行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部分檢驗檢測機構也在逐步實現數字化、智能化、自動化,但在實際工作中,一方面大量“小、散、弱”的檢驗檢測機構數字化、智能化程度較低,且短時間內無法投入資金進行升級或轉型。另一方面,由于檢測檢測工作的綜合性、復雜性等特點,對于即使數字化、智能化程度較高的檢驗檢測單位,生產過程中尤其是檢測活動還是有大量的工作需要人來完成。所以對于人員技術能力的培養依舊是檢驗檢測機構不可忽視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