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得勇,牟禾平
(1.中交四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廣東廣州 510230;2.中交第三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廈門分公司,福建廈門 361006)
截污管網施工區域主要位于城市集中區,施工范圍廣,作業面分散,施工干擾因素多,各類管線錯綜復雜,工期緊、任務重,施工組織和管理難度大。為進一步加強安全發展理念,創新安全管理模式,堅持“實事求是、細致全面、不留死角”的原則,改善項目部的安全管理環境,保證項目安全生產形勢的長期穩定,確保項目安全生產順利進行,結合項目施工現場實際情況,推進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
截污管網項目安全隱患的辨識是對安全隱患治理的前端工作,其安全隱患辨識、排查的質量將影響到安全隱患治理的效果。樹立“風險管控挺在隱患排查治理前面”的管理理念,按照誰的業務誰負責、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從源頭上系統、全面辨識可能導致事故發生的安全風險,選擇合適的方法,從人、機、料、法、環等五個方面開展風險辨識工作。
危險源辨識步驟:成立危險源辨識小組→搜集工程資料、現場調查→作業活動劃分→危險源辨識,建立《危險源清單》→危險源評價→建立《風險清單》→危險源管理。項目部通常會在開工前1 個月或每半年開展一次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工作,工程、技術、安全、質量、機務和物資等業務部門參與危險源辨識、評價,辨識和評價部門管理職責內的每種作業活動中可能存在危險源,將辨識出的危險源清單匯總至安全管理部門,項目負責人組織各業務部門負責人、員工(或職工代表)舉行危險源辨識、評價及預控措施制定會,對本項目危險源辨識、評價結果進行評審,將評價結果報送上級單位審批,形成本項目最終的危險源清單[1]。
危險源根據不同的屬性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別。為了更好地治理截污管網項目安全隱患,必須根據危險源的風險大小進行分級、分類治理。危險源風險大小定量定性分析的方法很多,LEC法考慮了人員暴露在危險環境中的頻率,比風險矩陣法更適用于截污管網項目,故運用LEC 法對辨識出的危險源進行評價。
通過LEC 法進行定量分析,判定風險等級;危險源危險程度(D)采用公式分數值確定來確定。在該式中,L 為Likelihood,事故發生的可能性;E 為Exposure,人員暴露于危險環境中的頻繁程度;C 為Criticality,一旦發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經計算,當D≤70 時,為較小風險;當 70<D<160 時,為一般風險;當 160≤D<320 時,為較大風險;當 D≥320 時,為重大風險。
通過LEC 法,將重大風險(極其危險,不能繼續作業)、較大風險(高度危險,要立即整改)和一般風險(顯著危險,需要整改)為主要防范對象。對評價出的危險源進行有效監控,加強對控制措施的檢查。制定危險源管控措施(包括工程技術措施、管理措施、應急措施和個體防護措施),對安全風險進行管控。同時將危險源辨識結果與施工專項方案編制、安全技術交底、現場安全巡查、應急預案編制等基礎工作相結合,加強日常安全風險管控。建立項目、分包單位(部門)、施工班組三級風險管控機制。風險分級管控清單及措施要落實到責任人,明確責任分工,項目部技術部負責各級風險控制措施的編制,工程部負責具體落實工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負責對風險源的落實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并結合隱患排查治理做好相應記錄。
按照明確安全生產責任→安全隱患動態排查→隱患治理分級管控的流程做好隱患排查治理工作。
要在截污管網工程中有效地應用風險分級管控措施,就必須要做到:
(1)實行網格化管理,成立網格化管理領導小組,項目負責人為網格化管理第一責任人,形成項目經理—網格管理員—協作班組的三級管理構架,層層落實管理職責。明確各管理區域范圍,明確區域生產、技術、安全管理人員,將安全生產分片到點,分工到人,做到了全管理的可追溯,加強現場安全管控。
(2)對全部路由以就近原則進行網格化劃分,每個網格設立1 名網格管理員,明確監管責任和工作內容,通過項目管理人員作為網格安全生產巡查員,形成安全生產人員網格化,構建起“全面負責、網格管理、責任到人”的監管網絡。
(3)健全、細化安全生產責任制,逐級簽訂責任書,建立全員參與、全崗位覆蓋、全過程控制的隱患排查治理機制,無論出現任何問題,都能從管理層、操作層對相關人員進行責任追究,做到“有責可依、有責必依、失責必究”,從而提高監督管理的針對性、有效性。
樹立隱患即是事故的理念,項目按照月、周、日計劃開展檢查,遵循“全過程、全方位、全周期”規律,堅持“動態實施、閉合管理、常抓不懈”原則,突出“點、線、面、體、質”五方面。排查施工現場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環境因素和管理缺陷,重點圍繞基坑地質條件、周邊環境(地下管線、車流量和臨近房屋等)進行風險排查[2]。除此之外,項目部還能摸排各施工路由不安全因素引發嚴重后果的關鍵部位風險及整體風險分布情況,并分類別建立了動態的路由安全管控表。具體來說,安全隱患動態排查的主要內容為:
(1)及時掌握生產動態。排查時不僅要找出問題在哪里,還要抓準問題、研究問題,實現解決問題。
(2)在隱患排查過程中,要加強上級單位對安全工作要求的落實,堅持開展專項整治活動。
(3)提高監督管理的針對性,并在薄弱環節進行定人跟蹤落實隱患治理,實現動態安全、本質安全。
(1)根據危險程度的不同等級,設置不同的管控層面:①重大風險進行Ⅲ級監控,項目領導主控,對于生產安全產生重大影響的風險必須馬上采取措施,直到風險消除或降低到安全范圍內才能繼續作業;②較大風險進行Ⅱ級監控,工程管理部門主控,在安全生產可以承受范圍內的風險,可限時進行降低或消除風險;③一般及以下風險進行Ⅰ級監控,超出安全生產范圍的較低風險應盡可能降低風險程度,結合現場實際情況采取合理的控制措施[3]。
(2)項目部對動態識別出來的關鍵致險因素和環節,對其應急處置或整改過程實行定人員、定責任、定資金、定方法、定時限的“五定”管理;落實專班人員,保證監督檢查落實到位,真正做到隱患防范于未然[4]。
日常管控要做好現場公示、教育和交底、檢查、總結和動態管控這幾方面的工作。
在施工現場醒目位置和重點區域掛設重大危險源公示牌,讓每名員工都了解主要風險點、風險類別、管控措施和應急措施。對存在安全風險的作業崗位設置崗位安全告知卡,標明本崗位主要風險因素、可能引發的事故類型、后果、安全操作注意事項、應急處置措施和緊急聯系電話等內容。
從近年來的事故統計分析可知,事故發生90%是由人的不安全行為導致的。因此,增強各層人員的安全意識和防范措施顯得尤為重要:
(1)通過進場安全教育、安全技能培訓等途徑,將危險源清單告知相關施工管理人員及作業人員。
(2)施工現場危險源清單應作為安全技術交底的重要內容,向相關管理人員及作業人員進行交底,并有書面記錄和簽字,如有可能應留有影像記錄。
(3)對新開路由,可通過路由開工令、各管線權屬單位交底、圖紙等資料和現場察看了解施工作業條件,制定有針對性的安全技術交底對施工作業人員進行交底。
(4)對于安全意識淡薄、屢教不改的施工班組開“藥方”,組織對其主要管理人員進行專項教育,并持續一段時間對該班組進行蹲點整治,監督改正不良的作業習慣,還要“回頭看”,防止出現安全問題“抬頭”現象。
(1)對危險源預控措施落實情況,每月不少于一次(可結合項目部月度安全檢查一起進行),并做好檢查記錄。
(2)因施工環境、工藝變化等導致現場危險源及預控措施發生較大改變的,應對發生改變的危險源重新辨識和制定預控措施。
綜上所述,通過安全風險分級動態管控,對不同的風險等級進行分級管理,并通過安全檢查實時排查出存在的安全隱患,對安全風險控制方面具有積極的作用,可以提高在安全生產過程中的高效管控;推行安全生產網格化管理,建立安全生產區域網格責任制度,進一步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建立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長效機制,把隱患消滅在萌芽中,系統性防范和降低了安全風險,提高安全生產管理水平,形成常態化管理機制,有力保障了項目安全平穩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