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可
(山西省第二建筑設計院,山西 長治 046000)
中小學建筑設計與以往的住宅房屋設計存在差異,要求把中小學生當成利益主體進行科學的規劃和布局。設計人員要求參照中小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提出的要求,并依照相關設計規范,全新的設計理念融入中小學建筑設計,為中小學生提供一個更加符合身心發展的學習和娛樂空間。同時,設計人員在對中小學建筑進行設計的時候,要求變化過去的設計思維以及設計模式,注重其在設計過程中的環境建設和人文理念,在基礎上推進我們國家中小學建筑設計整體水平的持續快速提高。
中小學建筑設計的發展理念主要包含:①高度一致的教育體系使教育建筑展現出一種十分鮮明的定型化特征;②新型學校建筑相關理論基礎與實踐策略。
在當前國際發展的范圍中,最初對學校建筑空間進行探索的國家是英國,其以建筑的出發點是為了讓學生可以快速成長,對于過去講臺和黑板作為核心的教學方式給予了否定,對學生自身的自學能力進行培養與肯定作為教學基礎,全面培養學生討論學習與自主學習能力進行培養[1]。
可是當前我們國家,因為土地使用數量的緊缺和承擔多種大規模建筑情況的出現,通過國家進行開發的新型學校建設的步伐不斷放緩,同時獲得的成效也并不是十分理想,但在我國一些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當前已經產生個別教育和小班教育等多種形式各異的教育方式,為了能夠對于這部分全新教育形式的開啟而搭建的建筑空間設計也在持續不斷地完成。這樣一種嶄新的學校建筑形態其主要包含以下幾種特點:可以對不同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所需要的空間給予滿足;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并且富有生活情趣的一種學習環境;擁有面向社區完成開放的場所;擁有可以使用現代化教育方式提高學校建筑性能的基礎。
中小學建筑設計在選址上要求關注的要素有很多,不僅要針對小學校園地形的選擇以及校園所處在氣候要素進行考量,同時還要求針對場地要素和空氣要素等多個方面給予考量。并且,側重于電氣設備和給排水設施上的高效配置[2]。中小學校址要求選擇在完全沒有被污染的地段,預防環境污染和噪音污染對于中小學生平日的生活和學習帶來干擾。比如,教學區外墻面以及鐵路之間的距離要求超出300m;車流較多的道路之間的距離要在80m 以上,假如和道路間隔的距離較近,則需要適當的采取一些有效的隔音措施。除此之外,學校還需要盡量的避免安置在商業區、娛樂場所、醫院附近,這些做的目的是防止影響中小學生的身心健康。基于建筑結構設計有效性與針對性的考量,設計人員在設計工作開展之前,需要做好建筑結構分析以及施工場地的評估工作,獲取相應的數據信息,同時溝通交流,掌握建筑方對于施工項目的整體要求,在此基礎上,明確設計方案的目標。例如建筑項目結構設計的過程中,極易受到地質、水文等環境因素的影響,為確保設計方案的環境適應能力,在進行場地分析的過程中,設計人員可以使用BIM 技術處理上述要素,由于BIM 技術與地理信息系統結合較為密切,在獲取相關數據參數后,BIM系統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模擬施工區域,設計人員可以根據模擬結果,明確建筑結構設計方式,優化設計方案。
建筑入口是中小學生出入學校的必經之地,所以建筑入口在設計時需要注重教化功能的展現。設計師要求依照校園當前的發展規劃,打造一個具有教化意境的出入校園的空間,注重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彼此的融合,讓中小學生能夠置身在親切的自然風光,以及非常濃郁的文化氛圍中,并且側重隱性交流空間的合理打造[3]。重點將室外環境延續到至校園出入口設計,并使用適合的植物完成所需要的搭配。合理創建有效的空間意境,實現入口安全性、美觀性的全面兼顧。為達到上述設計目標,有必要從學生的基本學情出發,根據學生、教師的審美偏性,針對性地選擇建筑入路結構、裝飾等設計要素,實現建筑要素的科學化、高效化使用。
(1)建筑的朝向要求選擇一個比較適宜的間距。在中小學建筑進行設計時,教室與閱覽室還有辦公區域以及宿舍針對朝向也給出非常嚴格的要求。設計師要求參照多種不同功能主體所給出的需求對其進行合理的規劃與布控,目標是為了能夠讓建筑物能夠有跟多的自然照明。除此之外還要求對于建筑物當前的采光和隔聲以及隔熱還有地理位置上提出相關的訴求給予滿足[4]。例如,宿舍要在進行設計過程中要求與校門保持適當的間隔,目的是讓學生能夠安全的出行。設計師需要按照光照的特點,把采光窗設置在教室的外墻,同時結合多種功能房提出的需求對其進行設計。
(2)針對建筑的防噪和防火以及日照間距給予設置[5]。設計師需要按照校園附近環境去完成防噪距離的設置。前后兩棟建筑物彼此之間還需要保持一種適合的距離,通過這樣的方式保證日照的充足,并按照有關設計規范完成防火間距的有效設置。在這種聯合設計思路的引導下,建筑物內噪音防范、光照條件得到持續提升,實現室內學習環境的科學塑造。
(3)教學主體建筑設計需要保持一個良好的朝向,并且有自然采光,并且保持通風并隔音,同時使其能夠與建筑規劃以及校園功能分區規劃之間保持一致,在了解校園實際情況后去完成排水、環境、供電、防雷和照明等多個方面的有效設計,以此持續建筑結構設計的使用效能,打造綠色、高效的建筑環境,對于學習、教研等活動的開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4)中小學建筑設計過程時還要求注重圍護結構隔熱和環境綠化等,運用自然通風和窗戶遮陽等一系列的自然措施,并與外廊和陽臺以及挑檐構造相結合的方式最終達成遮陽訴求。設計人員還要求注重對墻體保溫和隔熱性能上的科學設計,使用傳熱系數并不是很高的建筑材料完成對墻體的圍護。通過這種設計方式,更好地兼顧建筑物施工過程中的安全風險管控。
景觀設計是當前中小學建筑設計過程中需要著重關注的部分,其可以讓建筑物和周邊環境形成統一的效果,讓建筑物本體在附近景觀的有效映襯下,形成和諧統一,同時具備人文魅力。中小學建筑設計過程中還需要能夠對學生的日常學習的需求給予滿足,同時把景觀融入建筑物,讓教學樓能夠和附近景觀保持融合,快速增強其整體美學效果,讓中小學生平日的生活與學習環境保持舒適性與健康性。
目前,普通教室向多功能教室進化是一種必然的發展趨勢,不管是在教育比較發達的國家與地區,亦或是普通的教育國家都是這樣。其只是從嚴格意義去進行劃分的,許多國外教學空間上的設置指的是在一定經濟技術背景以及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出現的,針對這樣的一種情況,我們要求從以下兩個角度對其進行適當調整:
首先,需要對我國素質教育的整體過程有所了解,讓新型普通教學空間與教育變革提出的要求保持一致。筆者通過相關調查得出,目前很多學校的教學空間和教學改革發展的步伐之間是相背離的,甚至在二者之間產生了不同程度的矛盾,引入如果要想讓教學空間的展現能夠與教學變革的步伐保持一致,或降低班級規模,或擴大教室面積,或積極開拓教學空間以外的其余空間。
其次,我國幅員遼闊,其多個地區的氣候和風俗以及教育文化水平之間有著較大的差距,所以學校建筑設計一定要與我國多個地區的素質教育水平保持一致,采取有針對性的和差異化的設計。
在國外,普通教學空間上的發展一般都是依靠教學規模和教室實際的使用面積以及教學空間上的舒適化也教學多樣化等一系列因素進行的。雖然我國建筑行業持續穩定發展的過程中,也出現了對這部分先進理念以及經驗的有效借鑒,可是因為國家國情存在的差別,使借鑒程度并不是十分完善。比如第三與第四階段的教學活動存在的干擾問題,就要在進行設計時盡量避免,朝著較為成熟的第五階段也就是比較開放式的一種教學模式去進行借鑒。
中小學建筑是重要的公共建筑,其在使用上的安全性被考慮的同時,其自身的綠色環保性能也開始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日后還一定要從多個方面對其進行積極的深層次的研究,并且還要求對建筑使用中的具體環保效能給予深層次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