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濤
(新疆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六地質大隊,新疆哈密 839000)
由于社會的不斷發展,礦床資源需求過盛,原有的鉛鋅銀礦礦區礦床面臨枯竭,尋找新的鉛鋅銀礦礦區礦床的任務日益緊迫。為此,地質勘探單位應分析鉛鋅銀儲礦點勘找礦中存在的問題,充分認識鉛鋅銀儲礦場的地質特征和找礦標志,采取相應措施,以提高找礦水平和找礦能力。為了更好地獲取礦源,地質技術人員必須利用先進的科技,準確地定位和檢測潛在的微量元素,從而有效地開展鉛鋅銀沉積地質特征和找礦標志的調查與分析,從而為提高鉛鋅銀礦床的勘探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礎。
總的來說,礦層主要分布在上部礦化集中區,中部礦化集中區,下部礦化集中區,上部巖性較弱,缺乏鈣質礦脈,不富含黃鐵礦和鉛鋅銀。中段的方解石礦脈較多,富含鉛鋅銀礦,黃鐵礦仍屬少見[1]。下段無富鉛鋅銀礦存在。必須讓有關人員充分認識到不同礦層的實際情況,為及時地解決鉛鋅銀礦勘探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供保證。我國的相關科研人員和地質技術人員正在共同努力,使鉛鋅銀礦勘探工作更加深入,并大大提高勘探效率。
結果表明,鉛鋅銀礦體的形態主要取決于鉛鋅銀礦體的產狀和一定尺寸的形成方向,礦體主體長900~1250m,其厚度應不小于0.78m,不大于2.48m。可見,相關研究人員和有關部門地質技術評價人員對鉛鋅銀礦床的地質性質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在今后的鉛鋅銀礦勘探工作中,相關人員應做好關鍵數據的準備;并繼續使其發揮作用,縮小品位間的差距,保證數據的大幅準確,并促進鉛鋅銀礦地質性質的研究和認識[2]。
氧化礦和原生礦石共同組成了鉛鋅銀礦石,氧化率大于30%,分布于體淺區域。在氧化作用下,礦的狀態為黏土狀,顏色為深棕色,在部分氧化礦中,還探測到有方鉛礦和閃鋅礦的存在。在鉛鋅銀礦區分布較為廣泛的是硫化礦石,氧化率小于10%。其地質性質對其鉛鋅銀礦床的勘探有很大影響。
礦石中最重要的金屬礦物為:黃鐵礦、黃銅礦、方鉛礦、閃鋅礦、班銅礦、輝銅礦、銀礦、鉛礬、鉛黃、菱鋅、天然金、天然銀等;脈石礦物為碳酸鹽、石英、角閃石、綠泥石、云母等。以下是主要的金屬礦物特征。
方鉛礦床:異型,脈細,浸染狀,分布于方解石、石英中,粒徑在0.01~1.3mm 之間。
閃鋅礦石:他形,粒徑0.01~2mm,不規則,常為破碎狀。
黃鐵礦:是一種在礦石中含量較高的金屬礦物,其相對含量為15%~18%。顆粒直徑一般在0.5~1.3mm,多數破碎嚴重。破碎后的顆粒尺寸差別很大,最小的顆粒是粉塵。黃鐵礦常被方鉛礦分解,被結晶石英溶解包裹,形成大小、形狀各異的聚集體[3]。有一些是角礫,還有一些是以黏合劑的形式存在。晚期形成的黃鐵礦主要為貫穿閃鋅礦柱和石英柱之間的細脈,或以膠結物的形式與破碎貫通道礦物相結合。
白鉛礦:交代方鉛礦,隨環境的不同而不同。有的沿著方鉛礦形成一圈。方鉛礦床在交代作用結束后,呈現出不同程度的微細顆粒,形態多保留方鉛礦的外形。
菱鋅礦:沿閃鋅礦與裂隙交代交界處呈環狀邊緣。在交代作用后,閃鋅礦的原始形態得以保留,其中含有微量閃鋅殘余。
位于那拉提—紅柳河縫合帶北部準噶爾板塊和塔里木板塊之間的新疆哈密市玉西層控熱液鉛鋅銀礦庫。古生界卡瓦布拉克—星峽地區石炭系和二疊系地層自南向北局部發育,形成了低變質巖、I 型花崗巖、混巖和風化構造混雜巖。對鉛鋅礦床的成礦規律進行分析,主要從成礦時間和成礦空間兩個方面著手。
2.1.1 時間分布規律
在新疆的礦產資源中,石炭系以金、鎳、銅為主,泥盆系以鉛鋅為主。兩者都是重要的礦化時期。具體地說,鉛鋅礦化期如下:
(1)前寒武紀星星峽金屬帶主要分布于薊縣青白口的變質碳酸鹽巖中,代表著紅星山礦床和玉西礦床。
(2)加里東成期,尤其是柯坪區,在晚寒武紀—早奧陶世碳酸鹽巖中產生。
(3)早華力西時期,泥盆世海相火山巖和碳酸鹽巖成礦帶,尤其是博樂、西南天山和提克里克成礦帶,是早期最重要的成礦帶。
(4)華力西中后期以巴倫臺、諾爾特、鐵克里克成礦帶為主。另外,還發現了與中石炭世鉀長石花崗巖有關的礦床,尤其是以冬都津礦床和肯登高爾礦床為代表的博羅科努礦帶。
2.1.2 地理空間分布規律
鉛鋅礦床的地理分布主要集中在中天山、南阿爾泰山和塔里木盆地三個成礦帶,后兩種情況下鉛鋅資源分布較大。
三個成礦帶的分析表明:金屬帶由片巖、片麻巖和混合巖組成,巖體主要為長英質,伴有稀有金屬礦化,在大斷裂帶和特殊建造帶的作用下,其成礦特征為呈條狀分布,分段集中,因而成礦不均勻,北部為諾爾特成礦帶,南部為鐵克里克和烏拉根成礦帶,中部為阿爾泰山、中天山、庫米什、柯坪等成礦帶。
從成礦模式和現有儲點特征出發,總結了該區聚甲基儲點銀、鉛鋅銀的下列找礦規律:
(1)以泥盆系為主的地層結構,二疊系次之。
(2)礦床以中酸性擾動和附近古生代地層為主。
(3)鉛鋅銀礦的尋找過程中,如果異常帶連續出現或上升封閉帶的航磁異常就說明存在侵入體。
(4)物理電學檢驗結果表明,構造變化帶和礦體均可形成活化、電阻異常。
在多聚體礦床中,區域地球化學異常的疊加區和銅、鉛、鋅的優質區是找礦的有利區域。成礦地層土壤采集可為銀、鉛、鋅、砷、銻等多種元素組合,成礦強度和規模與圍巖變化強度和規模成正比。
地層巖性是找礦標志的最顯著特征,其中找礦標志突出的地方是震旦系上統陡山沱組白云巖。但是由于這類巖石分布廣泛,容易被地質工作者忽視,如果開采強度大,就會對生態環境產生很大的影響[6]。雖然白云巖分布范圍較廣,但在確定好震旦系的前提下,必須進行開采,否則,在勘探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在勘探過程中,應注意震旦系的勘探。另外應重視勘探統陡山沱組,通常情況下,陡山沱組白云巖中有鉛鋅銀礦床存在的可能性較大。尋找地巖性標志有一定難度,地質技術人員應采用科學的方法,對地巖性標志進行更深入細致的觀察和分析。
構造是鉛鋅銀礦礦區尋找礦床的另一個重要標志。幾千年來,山脈的構造雖有變化,但外部構造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內部情況,經過幾十年的探礦、勘探與實踐,人們總結出一套科學的構造標志識別方法,構造標志逐漸成為鉛鋅銀礦礦區標志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構造標志為標志,在我國一些經濟發達的城市和地區,發現了大量鉛鋅銀礦床,推動了地質勘探事業的發展。在尋找構造標志時,地質學家應根據當地的地質地貌特征,進行科學的勘探。由于我國國土面積巨大,鉛鋅銀礦礦區內有許多相似的構造和山脈,許多地質工作者在尋找巖石的過程中很容易將其混淆。這就對地勘人員的識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找出構造標志時,必須進行更細致的分析[7]。
鉛鋅銀礦區圍巖蝕變是找礦的另一重要標志,通過尋找圍巖蝕變對礦層所在地進行尋找是最科學、最系統的找礦方法。伴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在鉛鋅銀礦礦區勘探過程中,越來越多地采用了現代化的勘探設備,采用圍巖蝕變標志法尋找鉛鋅銀礦床。實踐證明,該方法具有良好的應用效果,有效提高了鉛鋅銀礦礦區找礦效率。地勘單位和地質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應進一步加強和深化這一勘探方法,使鉛鋅銀礦床的勘探工作取得新的突破。
總之,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對鉛鋅銀礦的需求越來越大,可用于工業、化工等行業,從而提高了鉛鋅銀礦的開采強度。隨著時代的發展,每一位采礦者都應認識到鉛鋅銀礦開采的重要性,開始充實自己的理論知識,完善勘探技術,不斷提高勘探精度,為今后鉛鋅銀礦勘探提供依據和保障。另外,有關科學家還必須對鉛鋅銀礦地質性質進行綜合研究,并對鉛鋅銀礦進行找礦指標研究,以便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豐富鉛鋅銀礦找礦理論,滿足鉛鋅銀礦地質找礦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