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波
(山西三建集團有限公司,山西長治 046000)
基礎底板是指建設項目的基礎部位與土層直接接觸的鋼筋混凝土板。基礎底板一旦出現裂縫,會導致地下水的滲入,影響使用功能,嚴重時甚而會影響結構安全及使用壽命。為預防混凝土收縮裂縫,通常設計中采用增設大量溫度后澆帶做法,但溫度后澆帶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
(1)溫度后澆帶通常情況下需要60d左右才能封閉。在這段時間內,各種碎片和碎物會不可避免地掉落進去。考慮到鋼筋密度比較高,清理起來比較難,但是如果清潔不干凈必然會影響整個工程項目的質量。
(2)溫度后澆帶的施工過程比較煩瑣冗雜,無論是在施工期過程中還是后澆帶處理階段,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施工進度。
(3)鋼筋的密度比較高,后澆帶其兩側施工縫隙比較小,因此,清理起來非常困難,新舊混凝土的澆筑時間間隔通常會達到好幾個月,這就增加了確保新舊混凝土施工縫黏合強度的難度。由于大多數原始混凝土都已經完成了收縮,后澆帶混凝土的干燥收縮就會對新舊混凝土接縫造成影響,這就違背了預防混凝土出現裂縫的初衷,而且還會在后澆帶形成兩個貫穿的裂縫條,倘若沒有恰當地處理這兩個施工縫,反而會發生裂縫滲漏,造成不良影響。
隨著混凝土跳倉法施工技術的運用,其利用混凝土的凝固期,依據分塊規劃、隔塊施工、分層澆筑、整體成型的模式,完成整個作業活動。
跳倉法施工過程是將后澆帶原始設計中的“大塊”進行重新分割,把它劃分為“小塊”的方法,并且“小塊”“停滯”一段時間后可以釋放出自身絕大部分的溫度,減少早期隨著溫度的升高對工程造成的影響,也叫先“放”。當釋放一段時間之后,將它們合并成一個完整的整體,且鑒于混凝土自身具有抗拉強度可以抵擋余溫降低帶來的冷卻和收縮作用,也成為后“抗”,通過實施“抗放兼施,先放后抗”的操作流程,最終踐行“以抗為主”原則,實現對裂縫的可控程度的把握。跳倉法施工技術實際上就是由施工縫技術,通過持續優化、改良、調整而創建出來的,其能夠通過施工縫,替換以往的永久性變形縫模式。借助跳倉法,在實行基礎底板施工活動期間,能夠更有效地管控縫隙問題,其秉持“抗與放”的準則,并堅持以抗為主的方向,可以有效預防縫隙出現,提高建設項目基礎底板的品質。與此同時,由于項目的實際情況是不盡相同的,在運用跳倉法期間,一定要從總體出發,對基礎底板的真實施工作業狀況予以全面調研,并以此為依據,做好技術的創新,以便于更好地保證項目施工品質。
基于實際經驗來看,運用跳倉法開展基礎底板的施工活動,不僅可以改善作業效果,同時還能夠提高作業效率。此外,在施工作業期間,也不需要再應用各種膨脹劑等材料,而這也在無形之中縮減了成本支出,在這些方面上,都展現出了比較顯著的優勢。詳細來說,在基礎底板的建設期間,使用跳倉法,其優點主要有如下幾方面:①縮減建造周期;②簡化施工技術;③混凝土養護時間較短;④能夠連續建設,規避“窩工”現象出現;⑤人員、器械、材料的組織更靈活。
建設項目基礎底板的配筋,不僅要達到強度標準,同時還需要依據項目的實際情況,增配由于受到外部以及內部要素影響,引起縫隙所需的構造鋼筋,以便于增加抗裂性。在增配構造鋼筋期間,應該遵循“細而密”的準則,換言之,就是要使用直徑比較小、間距也比較小的鋼筋作為增配筋,實際經驗來看,8~12mm的直徑,以及130mm的間距是最恰當的。另外,在跳倉法中,增配筋應該布設于基礎底板的受力外側,以便于更好地預防裂縫的產生。但是,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隨著配筋的增多,基礎底板混凝土的收縮也會變得愈來愈小,會致使其內部的應力變高,因此,基礎底板的配筋率務必要管控在0.3%之內,若是可以保證在0.3%~0.5%之間,則最為適宜。構造鋼筋的增配效果,是跳倉法施工的關鍵點,能夠有效縮減混凝土縫隙的出現,相關單位要予以注重。
依據建設項目的真實狀況,如想要有效降低地基土對于基礎底板混凝土的約束程度,就務必要在二者之間設計并且布置相應的滑動層,而這也正是跳倉法施工的關鍵點。借助滑動層,能夠有效縮減地基對基礎底板形成的阻力,確保施工活動的順暢。目前較為常用的滑動層有如下兩種:①粘貼雙層油氈,或者直接涂刷瀝青涂層,以此縮減基礎底板混凝土與土層的摩擦力。如果設計防水層,則需在防水層之上布置滑動層;②布設出松散沙層,同時在沙層上方,布置0.5mm厚的塑料布。除此之外,若是防水屬性為柔性防水,則可以被兼用為滑動層。
在建筑基礎底板施工中采用跳倉法,最關鍵的環節之一,就是要確定混凝土的強度等級。由于基礎底板的重要性,需要盡可能使用C25等級的混凝土,此外,也可以依據項目的實際狀況,恰當地調整混凝土強度等級,但是務必要注意,強度最大不應超過C40,除非有特殊需求才可以使用這一等級以上的混凝土。盡管混凝土等級提升,其抗壓能力也會顯著增加,但是卻會致使拉壓比減弱,此外,混凝土的極限拉伸能力與抗壓強度并沒有直接的關聯,所以說,還需要對混凝土等級做出科學的選取,唯有這樣,才可以確保跳倉施工法在基礎底板的作業中,展現更全面的效用。
在基礎底板混凝土施工中應用跳倉法施工技術,要確保分層次完成澆筑作業,同時在振搗的過程中,同樣也需要分層次開展。對于同一個斜面來說,應當要采取持續澆灌的模式,確保可以一次到頂。在施工作業期間,應當采取泵送混凝土的模式,其中分層的厚度需要管控在450mm左右,并且還需要確保各個層次之間的間隔在6m左右。在澆筑作業期間,要保證前后錯位進行,并且應用退位澆筑的形式,在下層初凝之前,就要確保上層的澆筑已經開始,以此防范施工縫隙的出現,同時也能夠提高跳倉法施工技術的運用水準,以及基礎底板混凝土澆筑的品質。
在澆筑過程中,應確保振搗到位,以此確保基礎底板混凝土的密實程度,預防跳倉法施工致使澆筑不均的問題出現,同時采取這種辦法,還可以保障混凝土表面平整密實,無氣泡、下沉等情況的產生。除此之外,澆筑期間一點要密切關注基礎底板混凝土的表層狀態,一旦浮現泌水現象,務必要保證清理的及時性,在振搗作業全部完成之后,工作人員還應該使用特定工具進行二次收光抹面,保證混凝土表面無裂縫。
由于基礎底板混凝土施工有極其的繁雜性,在使用跳倉法施工技術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以下情況:在真正開始實施應用跳倉法施工的前7d,向混凝土攪拌站下發通知,其中要注明混凝土使用的詳細時間、強度等級、方量等;在正式開始作業的前一天,對工地現場予以全面檢查,以保證萬無一失;跳倉法施工技術運用前,應當做好相應的交底;對澆筑模板、預留孔洞等部位進行全面檢查,確保與設計相符;檢測混凝土品質能否達到要求;在施工過程中,務必要做好現場監督工作,同時及時做好施工活動中的特殊情況記錄;為了預防混凝土品質對跳倉法施工技術產生影響,務必要保證其坍落度等性能處于較高的標準,若是察覺出問題,則應當予以退場處理,堅決不允許在工地現場直接加水,此外,對于初凝時間內沒能使用的混凝土,應該退回到攪拌站;在跳倉法施工完成后,對基礎底板予以養護期間,應當做好保溫、保濕養護工作,預防在此過程中致使混凝土遭受損傷;施工單位需要委派專門人員開展后期養護工作。總之,唯有確保每個細節都做到位,才能夠提升跳倉法施工技術在基礎底板中的運用成效。
首先,在應用跳倉法時,各個倉塊的劃分應該盡量控制在最小,同時,還需要依據基礎底板的實際長與寬,對倉塊予以合理的調整,提高混凝土澆筑期間的方便程度,同時也可增強凝結的品質;其次,對于相鄰倉快,澆筑的時長間隔需要進行科學的延長,以預防混凝土構造出現變形的問題,同時這一間隔時間,需要大于7d,小于14d;最后,要對混凝土的后期強度加強利用,保證配筋的效果,增強建設項目基礎底板混凝土的抗裂能力。唯有在跳倉法施工技術運用期間,始終遵循相應的準則,才能夠確保建設成效。
總而言之,通過在對建設項目基礎底板施工中,運用跳倉法施工技術,不僅可以較為直接地縮短作業周期,同時還能夠保證施工活動的效果,防范在基礎底板混凝土構造中出現縫隙。因此,施工企業務必要對此項技術予以足夠的重視,繼而明晰跳倉法在應用時的要點以及注意事項,確保技術的運用成效,唯有如此,才能夠從根基上提高建設項目的品質,保障項目按時、按質的完成,將各類質量隱患消除在萌芽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