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雨
(上海奇創旅游集團有限公司,上海 201803)
(1)城市近郊鄉鎮:由于城鎮化快速發展以及面對開放性經濟交往的發展需求,城市空間規模擴張一度成為城市增強自身經濟實力的重要形式。因此,處于城市近郊的鄉鎮地區成為城市建設的熱點區域,是城市外延擴展的直接承載空間,多位于城市總體規劃的控制范圍內或在城市發展的拓展方向上。因此,城市近郊城鎮的發展情況不僅影響自身行政區域內的其他區域,更對中心城區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2)產城融合是我國現代城市發展的重要戰略之一,也是實現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路徑。產城融合的發展核心在于以人為本,將居住人群與就業人群進行結構性的匹配,促進居住功能和產業功能的協同發展。就業結構由產業結構決定,因此,在產城融合中更加注重“產業”的結構布局[1]。對城市近郊鄉鎮來說,產城融合的實現路徑的關鍵在于和中心城區相協同的發展定位和產業的選擇。
(3)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以文旅產業為融合劑,引導健康、工業、農業、教育、體育、商貿等“+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是刺激新消費、開發新產品、發展新業態的重要路徑。對城市近郊鄉鎮來說,文旅產業將成為產城融合的紐帶,產業優化轉型的驅動力。探索產城文旅融合發展規劃是立足全局、找準定位,科學配比產城文旅占比,全力提高城鎮品質的重要舉措。
基于以上認知,本文從城市近郊鄉鎮發展面臨的難題出發,以產城融合發展為指導思想,以象山縣東陳鄉為例進行說明,提出以全域旅游發展規劃激活區域融合發展的實際探索,可為未來城市近郊鄉鎮的可持續發展和文旅發展規劃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和案例借鑒。
產業規劃是在產業要素和資源的空間合理配置理論基礎上,研究特定地區產業發展的未來發展趨勢,并制定相應的對策和措施。但是,產業發展規劃在產業經濟學和城鄉規劃學兩個科學領域具有一定差異性[2]。與產業經濟學重視政策性內容,強調指導思想和思路不同,城鄉規劃學領域的產業發展規劃較為重視功能規劃;產業經濟學領域的產業發展規劃主要是為促進產業發展,帶動城鎮化進程,而城鄉規劃學領域的產業發展規劃較為重視人居環境建設和規劃建設空間預留;產業經濟學領域的產業規劃主要內容為產業選擇、產業規模的評價、產業布局的合理化,城鄉規劃學領域的產業發展規劃主要內容為土地利用、交通規劃、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規劃。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完善旅游設施和服務,大力發展鄉村、休閑、全域旅游”[3]。這是“全域旅游”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國旅游正加速從“景點時代”到“全域旅游時代”轉變。
全域旅游是指導旅游產業結構轉變的戰略理念,其核心理念是旅游業不能單一發展或孤立發展,一個旅游目的地應充分合理規劃利用本地旅游資源,并有效與其他產業融合,建設一個可吸引旅游者長時間逗留,產生較高消費,并能提高當地居民生活質量的旅游目的地。因此,全域旅游不是單個產業而是引領區域發展的一種路徑、模式。全域旅游規劃在內容上,全面整合資源,合理分類“引客—迎客—留客”資源,分類打造旅游產品,構建主打旅游產品,明確空間格局,確定發展重點,引擎帶動,確定引客空間、迎客空間和留客空間,形成全域旅游發展格局。
區域產業規劃在整體戰略基礎上,重在對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的布局,重在區域產業發展布局的規劃,由此通過全域旅游規劃的編制,可以拓寬旅游產業與各產業的融合渠道,促進旅游產業與特色、優勢產業融合,有助于產業轉型升級和產業在空間上的功能集聚,從而實現以旅游產業為平臺提升產業附加值,實現產業之間的聯動與共性。
東陳鄉位于象山半島中部,縣城南郊,瀕臨東海。近年來,隨著象山中心城區的不斷南拓,東陳鄉進一步明確鄉域功能定位,提出打造產城融合發展示范區的構想。象山縣在2019年成功入選首批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2020年將全力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此時,東陳大力推進產城文旅融合發展,是承接象山縣全域旅游發展的機遇,更是東陳融入象山中心城區發展的長遠態勢。
2.2.1 東陳鄉全域旅游資源特色分析
東陳鄉山海人文交融、多元薈萃,共同繪就了“海風古韻”的美麗畫卷。在東陳,被譽為“中國沿海第一崖灘長廊”的紅巖景區具有極高的科研和觀賞價值;“象山名品”——浙東白鵝的產業價值、汽車城的聚集效應急待釋放;“人文東陳”的鄉村旅游后發優勢逐步凸顯。東陳村挖掘漢章文化,大作國學文章;洋里村深耕庭院打造,孕育清廉因子;樟岙村一把匠心巧剪,剪出正氣滿溢;旦門村建構鄉賢文化,反哺家鄉發展;上周村依托網紅玻璃橋,大力發展農旅結合的“森林公園;勞動節開啟試運營東旦時尚運動海灘,受到游客熱捧,致力于成為華東地區體育新旅游的亮點和標簽。
2.2.2 東陳鄉發展全域旅游的難題
東陳鄉雖位于象山濱海旅游熱線上,卻僅有陳漢章故居一家A級景區,全鄉缺乏“引客”產品、“迎客”環境和“留客”業態,旅游發展現處于象山縣旅游第三梯度。
2.2.3 東陳鄉全域旅游引客要素
龍頭引領:探索神秘紅巖的崖灘海鄉秘密。
紅巖崖灘是來到東陳的游客必會打卡的美景奇觀,整個片區規劃以“山海聯動·乘風而來”為發展策略,以紅巖景區、東旦沙灘作為核心引客產品,聯動周邊鄉村一體發展。近期,讓東旦村、王家蘭村成為“留客”的“景前驛站”;中遠期,讓梅林、東灣及烏巖三村成為沉淀消費的“景邊驛站”。
(1)打造東陳旅游“龍頭”項目,塑造東陳濱海休閑第一吸引力。紅巖景區有著絕美的“火山巖”崖灘、唯美的“滄海遺珠”沙灘,中式美學的“村落”設計,獨特的“山風海韻”畫廊尚待發掘。近期可將紅巖景區進行整體策劃包裝,以紅巖崖灘長廊為生態吸引核,塑造“中國第一崖灘”生態藝術旅游功能區;聯合“景前一線村落”——東旦村,打造為3A級景區、浙東精品海濱度假村,重點推進海濱村民宿聚落景觀及基礎公共服務提升,升級打造東旦沙灘與月牙沙灣,對外招商建設東旦漁人碼頭、“崖灘之眼”觀景臺,一體化塑造“越夜越精彩”的碼頭游樂體驗。
(2)以“一村一主題”升級“景外二線村落”,綻放美麗鄉村新顏值,做好度假區配套服務。以東灣村、烏巖村、梅林村農房為主要載體,打造一處生長在田間的鄉村度假民宿聚落。在東灣村、梅林村探索鄉村旅游的股份制運營模式,鼓勵農民返鄉利用閑置農房創業,帶動發展生態農業、農事體驗等業態。還可通過閑置農房經營權流轉招商發展休閑娛樂、修學研學、健康養老等產業。
2.2.4 東陳鄉全域旅游迎客要素
一城突破:品味宜居宜業宜游的人文東陳。
為貫徹落實浙江省全省“大花園”建設、百城千鎮萬村景區化工作要求,作為象山城區南拓的新空間,東陳鄉主動接軌中心城區,將中部汽車城、東陳村、馬崗村進行整體打造,挖掘東陳名人文化、商貿文化、白鵝文化,與旅游景觀、業態進行融合展現,以創建AAA級景區鎮(鄉)為抓手,目標打造東陳文旅休閑新城區。
規劃通過涉旅資源整合,實現全方位文旅賦能。城南高新創業園“變身”東陳商貿旅游中心,讓單純的買車變成去主題樂園一樣待上一整天,全面激活汽車城發展活力;東陳村古宅故居升級,提升為可學、可游的國學文化度假社區;馬崗村保寧寺、馬崗水庫等資源整合升級創建農禪禮佛生態社區;象山文杰大白鵝養殖基地華麗升級為集研學、餐飲、親子游樂為一體的白鵝莊園;利用農貿市集、文化禮堂、公園廣場等空間開發新型市集;改造設計白鵝主題游步道……新城區處處文旅賦能,必將帶動產城大增值。
2.2.5 東陳鄉全域旅游留客要素
在紅巖生態旅游度假區、文休休閑新城區之外,東陳鄉精細謀劃,分區打造,串珠成鏈,重點推進樟岙民俗藝術、上周生態秘境以及濱海工業旅游三個休閑旅游區建設,繪好全域產業聯動、全域市場開拓、全域服務配套的全域旅游發展藍圖。
(1)樟岙民俗藝術休閑旅游區——農業+體育+文旅,打造“民俗藝術文化傳承地·浙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樟岙村自帶流量的民俗藝術鄉村聚落已經形成,但旅游產品僅處于觀光階段,體驗性產品缺失,游客的食宿難以解決,游客停留時間短;樟岙村也面臨著建設用地短缺,體驗產品無法落地的困難。就此,規劃以改建已有的建設用地為解決路徑,聯動周邊山、水、林、村,建設樟岙文化藝術村、藥王谷中草藥田園綜合體、休閑農業示范園、五獅山林運動休閑基地,豐富旅游產品,延長停留時間,打造真正意義上的民俗藝術聚落。
(2)生態秘境休閑旅游區——生態+鄉村+文旅,打造“山野鄉居度假旅游地·臨海近城的世外桃源”。
發揮影視拍攝取景地引客能力,依托上周村生態環境優勢以及旦門村的仁義文化,構建“生態休閑+影視旅游+休閑農業”于一體的鄉居度假地。其中,上周村以臨海近城的世外桃源為定位,持續引入森林探險、無動力兒童樂園等網紅業態,打造龍角巖森林公園;同時發展休閑農業,打造IP鄉村型休閑娛樂體驗。旦門村以文化休閑為主題,打造集鄉村休閑、紅色教育、民宿體驗等于一體的鄉村旅游特色村。
(3)濱海工業旅游休閑區——工業研學+婚慶+文旅,打造“人文東陳門戶展示區·花園生態園示范區”。
濱海工業園位于由高速進入大目灣新城的必經之地,是東陳的第一印象區和門戶展示區,然而該片區以工業為主導,形象環境有待提升;交叉口黃金位置的價值有待釋放。就此,規劃提出以“工業園區再美化、變廢為寶促研學、生態蝶變塑浪漫”三大策略,開展改建一座低碳郊野公園,發展研學、攝影等業態;整合兩處花園式工業園、打通一條濱海景觀走廊,共同構建花園式工業組團。
東陳鄉通過文旅融合、產旅融合、城旅融合發展,讓東陳更好更快地實現產業優化轉型、城鄉融合發展;讓東陳人樹立文化自信、形成具有強有力的“文化向心力”;讓象山本地居民有更多的認同感和獲得感;讓“紅巖山海畫廊·產城人文東陳”的旅游品牌走進寧波人的心中。
從東陳鄉的案例分析看,全域旅游規劃可以通過以促進全域旅游發展作為重要抓手,用旅游給城鎮做硬裝,給鄉村做軟裝,給產業做包裝,統一規劃、整合資源,搭建起城鄉空間與產業的互動發展,在未來其他城市近郊城鎮的產城文旅建設中具有較強的實踐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