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春雨
(上海思納建筑規劃設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 200082)
城市更新就是對該城市的某區域進行整治和改善,構建一個全新的城市功能體系,打造更加符合當今時代的人們居住的城市。我國城市更新發展已經歷經70余年的不斷發展與創新,在這些高速更新發展的過程中,城市規模得到大幅擴大,在城市的開發建設中,城市面貌如街道的尺度、建筑風格等越來越趨于雷同;隨著物質文明急速推進,人們的生活方式也變得越來越現代化,城市文化的傳承逐漸暗淡。在新時代背景下的城市更新發展中,我們一定要充分考慮文化傳承的問題,構建一個賦有文化底蘊、具有獨特風格的城市。
要想推動一個城市的發展必然少不了文化這一前提條件。尤其是在當今時代,我國的經濟水平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文化對于城市發展更為重要,意義非凡。文化本身是經濟基礎的上層產物,其深化和發展反過來也對經濟產生推動和促進作用,尤其是社會價值觀的變化以及科技創造力的提高對經濟發展方向的修正和前瞻引導作用就越發明顯。仔細研究我們民族古往今來的文化與經濟,會發現文化比較繁榮的地區,其經濟也更加繁榮,而當今文化的發展多體現在旅游業,進而在第三產業上對城市的經濟帶來一定的收入。
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數千年來的文明結晶和精髓,同時,也是我國屹立于世界文化大國前列的自信來源,當一個城市形成一定規模的產業集群,以雄厚的經濟基礎和開明開放的城市魅力形成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繁榮景象時,必然會對這個城市的文化與商、旅進行融合發展,進而推動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反之,城市在更新發展過程中盲目推進,會造成文化的缺失。如南京作為七朝古都,本身就具有著多年的歷史文化,有著秦淮河、夫子廟、九龍橋等多處名勝古跡,每一寸土地和建筑都有存在的意義和保護的價值[1]。假如在進行城市更新的時候,我們只注重設計一個全新的城市布局和規劃,卻忽略了文化傳承,那么,必然會對城市的價值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文化是一個民族歷程的結晶,凝聚了無數勞動人民的智慧,國家在不同時期都在出臺“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印證了國家對文化發展的高度重視。規劃的品質是城市品質的保證,在從事城市規劃過程中就要將一個城市的文化精髓融入其所在城市的總體發展綱要中,在總體規劃層面制定文化發展戰略,即根據不同區域的特點,構建多元化的城市與文化的發展戰略,而不是大同小異。對于有突出特點的歷史文化名城如北京在進行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時,提出“加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且制定了各種詳細的保護方法;如上海在最新的城市總體規劃中同樣強調文化風貌的保護,并且深入古樹名木的保護;并且會有更詳細的專項規劃支撐城市文化保護體系。而對于某些因在當代發展過程中逐漸失去傳統特色的城市,在進行城市總體規劃時,更要加強歷史文化及城市發展過程中繼承的人文特點進行弘揚和發展,提出具有針對性的發展規劃。
2.2.1 恢復某一地域古代傳統空間格局并在其基礎上進行創新
很多城市的傳統空間格局都可以追溯,而對其進行一定的研究,對現代城市格局規劃發展有很大的借鑒意義。在制定這類城市的空間形態發展規劃中,不妨嘗試對某些地域的傳統格局進行一定的繼承、延續和發展。如寶坻老城區,經歷遼、金、元、明、清乃至現代各時期的累積,歷經800多年滄桑,城市肌理保存相對完整,透露深厚的古城底蘊,內部石經幢、廣濟寺經歷了近代時期的修復,有一定的歷史底蘊。其在古代時期的特點可總結為:角樓、護城河、十字大街、九橋十八廟、高臺建筑等。在對寶坻老城進行規劃設計思考時,可充分利用這些元素進行現代化構思。如建立環城綠帶保持古城與周邊已建城市地區的距離,突顯歷史感;恢復城門、角樓、牌樓等歷史性標志建筑;延續古城街道肌理,構筑適應現代生活的街道和街區;內部引入水系,依托水系恢復九橋面貌,并形成公園;文保建筑進行保留和復建,展示深厚文化底蘊等。這樣既保留了部分傳統思想,又結合現代生活,進行了一定的創新。
2.2.2 完善文化設施及商業設施并形成一定的產業鏈
在進行城市更新時,適當保留并新增文化設施,同時考慮城市產業發展設置具有文化內涵的商業設施,形成一定的產業鏈。比如我們可以打造具有城市綜合性的專屬文化設施場所:圖書館、藝術中心、博物館、文化展示館等,這些場所不僅具有文化宣傳、科研和教育功能,同時還可以形成城市標志性場所并為該城市的旅游產業帶來一定的增值。當然,我們也可以將文化與商業進行結合,這也是另一種文化表達的方式,比如建立國潮商街、文化商街、綜合性的BLOCK街等,探索文化+商業的跨界格局發展模式。這種形式不僅帶動了文化的發展和宣傳,還可形成一定的經濟鏈,也是比較容易實現的一種模式。
2.2.3 公共空間的打造與利用
除了直接以“文化”命名的廣場、公園及文化類雕像、展板宣傳、文化墻繪制等手段外,當代融合文化的景觀做法多體現在房產開發的樣板區設計中,如新中式的園林設計,借用古代借景、框景的手法,以及微地形的應用,甚至到植物搭配設計,從細微處體現文化的點滴傳承,進而打造一種文化意境。除此之外,如何讓公共空間成為真正的“公共文化空間”,如何壯大公共空間的文化生產力,將文化產業融入人們日常生活中,進而帶動城市全產業鏈運轉,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以公共空間為載體,與文化活動相結合,讓城市公共空間帶動文化生產力勃發,不失為一個很好的方法。
2.2.4 建筑單體性格的表達
仔細觀察我國不同時代的建筑,我們會發現每個時代的建筑各有千秋并且具有很高的藝術造詣。很多現代建筑設計也開始借鑒傳統建筑的結構和格局,并加以改造,形成一定的繼承和創新。如建筑建造選用的材料、構建的符號、裝修裝飾的素材、建筑的構造方式以及色彩的運用、空間布局特點甚至是建筑周邊的環境打造,從各個細節方面都可以體現對文化的一種傳承。
歷史遺留下來的文化遺產值得我們精心呵護,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遺產是城市發展的基礎,不僅代表了該城市的發展歷程,更是先輩們多年的智慧和心血的結晶。在規劃層面,除相關的專項規劃外,在城市更新過程中遇到的一些散落的文保建筑,值得在規劃層面加以保護,甚至可以利用產業氛圍的營造提升周邊地塊的價值,進而促使決策者們有意愿地對其進行保護,以形成雙贏局面。而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在規劃設計中則更要多加強調,為其形成空間載體,形成更多的互動空間。
城市化不等于拆拆建建,讓城市更新融入城市文化生活中,就需要改變人們的觀念。城市不僅是簡單的物理空間,它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望。因而,要敬畏歷史、尊崇文化、以人為本,按照人的生活邏輯、美好追求來規劃和建設城市,在這一過程中要更多聽取文化學者、普通市民的意見。具體來說,要做好虛實兩方面工作。所謂“實”,就是在城市建設中,對文化遺存能留的堅決留,要拆的必須嚴格論證,少動大手術[2]。所謂“虛”,體現在以下兩方面:①城市記憶要以歷史敘事、文學藝術的方式呈現出來,走進課堂,進入年輕一代的心靈;②要充分運用數字虛擬技術,讓記憶在虛擬世界中鮮活地存續。利用AI或者VR技術將城市文化保留在虛擬世界,以供人們隨時了解和認識城市文化。
在進行城市更新時,政府不僅會為城市更新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還希望會對文化傳承給予一定的支持和政策保障,如建立統一的文化管理部門、完善文化教育制度、增強公民遺產保護意識、控制交通環境以增加更多的公共空間等。新加坡政府在文化保護方面就做出了很好的榜樣。中國廣場作為新加坡一個有著歷史、建筑、文化等多方面價值的居住地,隨著其不斷惡化、過度擁堵的居住環境,以及周邊金融中心擴展的土地需求,不得已對其進行城市更新。然而,歷史文化價值以及經濟價值的博弈,使政府面臨著保護與開發之間的抉擇。但是,通過詳細的調研評估,謹慎的規劃,新加坡政府最終采取了新舊結合的發展模式。正是新加坡政府對文化傳承給予了一定的政策保障和支持才使如今的中國廣場成為新舊混合,傳統與現代文化碰撞的活力街區,城市文化得以傳承[3]。
文化本身是我們民族經過千百年發展留下的文明結晶,代表了我們整個民族的發展歷程。因此,在城市更新發展過程中,我們不僅要兼顧城市的發展,更要與文化有機結合,在城市建設中繼承其獨一無二的文化特色以及文化理念,從而建設一座既具有歷史文化內涵又具有獨特地域景觀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