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菁
(山西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山西太原 030001)
自右玉縣城北35km處的殺虎口風景名勝區,是2012年12月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級風景名勝區,規劃范圍為52.56km2。2016年批復通過了《右玉縣殺虎口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確定風景名勝區共包含五大功能分區,分別為殺虎口走西口文化景區、海子灣濱水景區、馬營河古堡文化區、水磨溝生態游覽區、樊家窯古杏林景區和四臺溝農業觀光區。為進一步落實規劃,明確建設內容,本次詳細規劃范圍為其中的殺虎口走西口文化景區和海子灣濱水景區,是整個風景名勝區最精華的核心區域。
殺虎口風景名勝區位于山西省右玉縣境內晉蒙兩省交接處,是南北通行的重要基點,古稱參合口。由于其重要的交通位置,殺虎口聲名遠播,既孕育了草原文化、長城文化、古堡文化等,又留下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明清時期,殺虎口還成為晉商的發源地和主通道,西口文化與晉商文化即是明清山西歷史的縮影,也是我國明清以來金融貿易興衰的實證。
自1949年以來,在各級領導班子的帶領下,右玉縣生態環境得到很大改善,由漫天黃沙的景象變的枝葉扶疏、綠樹成蔭,綠化率從原來不到1%躍升至50%以上,使得右玉有了“塞上綠洲”的美稱。殺虎口風景名勝區在右玉生態本底的基礎上,依托本底文化及文化遺存,近年來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觀賞游覽。
規劃區位于整個風景名勝區的西北部,北起古長城,東至東山旅游公路、國道G241,南臨海子灣村,西靠二十五灣村、呼朔高速公路,規劃總面積798.90hm2。
保留并保護規劃區內的文化資源、自然資源和生態系統,真實完整地體現殺虎口的歷史文化和風景審美價值。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風景資源,有序發展旅游業,把規劃區建設成為以綠色生態為背景,山水景觀和人文景觀相融合,獨具特色的邊塞軍事文化、西口文化活動中心和生態休閑旅游勝地。
以長城古堡軍事遺跡景觀為核心,以西口文化和蒼頭河生態廊道為特色,以邊塞風情、長城風光、文化創意、西口故事為主題,以歷史科考、文化體驗、休閑觀光為主要功能,打造“千年西口情,鎮北殺虎堡”。
2.3.1 殺虎口走西口文化景區
保護各類景觀資源的前提下。具有規劃內容如下:
(1)古長城:規劃嚴格保護殺虎口古關城樓—明代長城—萬全橋遺址等長城體系,在其外圍設置保護設施,展現長城風光和邊塞軍事文化;綜合整治生態環境,完善必要的游覽設施,禁止機動車進入,創造怡人的觀賞環境。在長城兩側布置防護綠地,禁止與長城保護無關的其他各類建設活動。
(2)殺虎堡:嚴格保護現有歷史人文古跡和地形、植被;按照歷史文獻資料復原殺虎堡;綜合整治生態環境,完善游覽設施,將原有街道的石板路作為步行游步道,禁止機動車進入,提供愜意的步行游覽環境。復建的各類古建筑、城墻、街巷等應在文物保護法、文物保護專項規劃和其他相關的上位規劃指導下,在對原有建筑與文化充分考證的基礎上,由文物主管部門組織專家論證評估。力求真實完整再現殺虎堡的歷史風貌,展現古堡古韻和邊塞軍事文化、邊塞商貿文化。在古堡四周布置防護綠地,禁止與文物保護無關的其他各類建設活動。
(3)西口古道:對現有西口古道、通順橋進行整理和修繕,整治古道兩側的生態環境,禁止機動車進入,提供愜意的步行游覽環境。在古道旁布置馱馬商隊和走西口情景雕塑,渲染西口古道和晉商邊塞商貿的歷史氛圍,突顯西口故事、邊塞商貿主題。在古道兩側布置防護綠地,禁止與文物保護無關的其他各類建設活動。
(4)廣義橋:嚴格保護廣義橋遺址,整治周邊生態環境,禁止機動車進入,提供愜意的步行游覽環境。禁止與文物保護無關的其他各類建設活動。
(5)景區入口:以殺虎口邊塞風情為設計元素,重點營造入口景觀節點和道路兩側植物綠化景觀,強化進入風景名勝區的第一視覺印象。布置景區入口標識、大門、停車場以及反映西口文化的景觀節點。
(6)歷史性建筑的修復與新建建(構)筑物在文物保護法、文物保護專項規劃和其他相關的上位規劃指導下,在對原有建筑與文化的充分考證的基礎上,組織專家重新評估,由持有國家甲級規劃與建筑設計資質的單位進行修建性詳細規劃與建筑單體設計,同時嚴格履行基本建設審批程序。在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內實施建設工程的,要事先依法征得文物行政部門同意,報城鄉規劃部門批準;未經文物行政部門同意的,不得立項,更不得開工建設。
2.3.2 海子灣濱水景區規劃
(1)蒼頭河:依托蒼頭河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營造純天然的生態濕地環境。
(2)海子灣濱水區:加強水庫堤岸景觀綠化建設,改善水庫周邊生態環境。在水庫濱水地帶建設濕地公園和游船碼頭。結合水庫周邊森林資源和蒼頭河自然河段,建設生態度假村、避暑山莊、汽車營地等服務設施。加強道路交通設施的建設,一方面增強其實用性,另一方面也可豐富游覽方式。
(3)蒼頭河和海子灣濱水區域的各項建設項目必須滿足防洪要求,必須建設在最高洪水位之上。
2.3.3 殺虎口村莊用地布局規劃
(1)殺虎口村北部居民點地處長城保護范圍內,為了更好地保護長城遺址,規劃近期保留此居民點,遠期則搬遷至南側。
(2)規劃在村莊居民點南側布置三片預留村莊建設用地,以滿足村莊未來發展和安置長城保護范圍內搬遷居民點的建設用地需求。
(3)為保護村莊周邊的古長城、殺虎堡、西口古道、廣義橋、通順橋等文物保護單位,規劃在村莊居民點東側布置防護綠地,在長城南側布置防護林地。
(4)保留長城文化小鎮沿街商鋪和各類公共服務設施。通過夜間演藝、主題酒店來延長游覽體驗,完善旅游小鎮服務功能,提高接待品質。
(5)結合現有民宅發展家庭旅館。
(6)盡量保留村莊周邊的耕地、林地、水域,保留其原生態自然村莊風貌。
(7)殺虎口村居民點村莊環境、建筑風貌等的實施與景區整體景觀風貌相協調。以塞北長城文化元素,如城墻肌理、青磚肌理等,對沿街外立面進行統一仿古改造,力求與長城風貌相協調。盡量提高綠化覆蓋率,綠地率不得低于30%。
(8)完善村莊基礎設施建設。包括環境衛生、公共設施、活動空間等,以滿足居民及游客生活需要為標準,兼顧游賞與觀賞的需求。
2.3.4 景區保護培育規劃
依據上位規劃,規劃區在分級保護規劃中涉及一、二、三級保護區,在專項分類保護規劃中涉及史跡保護、生態保護、自然水體保護三項。規劃依據各等級、各分區的不同,明確保護規劃內容。
2.3.5 景區詳細規劃
詳細規劃注重項目實施性,包括建設用地控制、風景游賞、服務設施、游覽交通、基礎工程、建筑布局等規劃內容,旨在明晰發展方向,完善規劃內容,落實景區建設。
(1)明確各級保護用地范圍,便于分級、分片管理和規劃的分期實施,增加規劃管理的可操作性。
(2)本次規劃對場地分區控制,明確各地塊利用強度,確定各片區保護具體措施,同時,本次規劃對重要地段做出具體布置,統籌協調保護和利用關系。
(3)對具體實施內容提出建設要求,對游賞活動提出管控措施,并通過景點布置、游賞線路的組織,減少游客對景區的活動影響。
(1)突出文化旅游主題:充分利用規劃區內的文物資源和生態本地,強化資源特色,宣傳本地文化。
(2)發展文化衍生品,布局文化產業發展空間:在不影響規劃區資源保護的前提下,設置文化展覽設施,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傳承與展示文化資源,進一步增強本地文化吸引力和影響力。
保留現有的兩片村莊居住用地,結合景區旅游服務設施,對村莊建筑風格、基礎設施等進行整治改造,同時,為滿足景區進一步的發展,在現有的村莊居住用地周邊新增村莊居住預留用地。將景區旅游服務與“美麗鄉村”建設目標相融合,提升村莊環境及服務能力,在滿足村莊“宜居性”的同時,推動村莊經濟發展。
景區是典型的淺丘寬谷地形地貌,規劃改進前期調研手段,運用ArcGIS數據分析,對場地高程、坡度、坡向進行分析,確定場地用地分區、工程布置。
對視線、交通進行分析,構造視線、天際線與通視性,明確游賞節點,通過道路和地形引導游客觀賞體驗。
運用大數據,以景區為載體,以信息化為工具,實現可視化智能管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輔助接觸完成智慧化管理,采用多渠道、多方法,提升景區管理能力、核心競爭力及旅游影響力。
本次規劃重點處理好保護與發展關系,既要避免過度開發對文物造成“破壞”,也要避免過度保護導致與現代文明隔離和孤立。
通過保護殺虎口景區內的各類文物和歷史遺存,重建景區傳統歷史風貌和歷史環境,適當恢復街巷空間的特色和標識,挖掘和展示地方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