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
(河北拓樸建筑設計有限公司山西分公司,山西太原 030000)
根據規劃設計,本工程用地面積為33751m2,總建筑面積為140623m2,規劃建筑10棟25層住宅和5棟商業建筑。住宅建筑高度為 80m,戶型面積為 73.0m2、89m2、98m2、99m2、109m2、115m2和128m2,規劃736戶,容積率2.8。根據建筑工程規劃設計,本項目以小戶型建筑為主,對室內設計精細化要求較高,部分結構設計存在露梁問題,占用室內空間,且影響居民裝修設計,因此,本單位結合工程原結構設計細部進行優化設計,提高室內結構設計合理性、科學性。
①建筑工程框剪結構安全和成本問題。建筑工程框剪結構設計主要是在初步設計圖紙的基礎上進行優化,在不改變原結構體系的基礎上,優化室內框架梁、剪力墻等結構,解決局部露梁、空間布局不合理等問題。但在結構優化設計中,需要綜合考慮建筑工程框剪結構安全和成本控制等問題,防止不合理設計影響建筑工程框剪結構安全性;②對室內使用面積變化敏感。由于本項目主要以小戶型住宅為主,居民對室內使用面積變化較為敏感,要求結構優化設計方案以保持原使用面積或增加使用面積為導向,盡量避免結構優化設計對原使用面積的占用,給結構設計帶來一定的困難。
針對上述問題,工程總承包單位經與業主及設計院溝通協調,明確了結構優化設計原則,并提出合理性應對方案:①結構安全和成本問題。本項目中,為保障建筑工程框剪結構安全,合理控制項目建設成本,結構優化設計主要以上部結構優化設計為主,盡量避免調整基礎結構。室內框架梁、剪力墻結構調整以微調為主,降低大幅度調整對本項目結構安全、造價成本造成的影響,確定細部設計方案后進行結構方案造價測算,對比設計優化前后造價情況,提高結構優化方案的經濟性、合理性;②以空間增加為導開展結構設計。結構優化設計時,為滿足業主、居民對建筑工程框剪結構布局優化和使用面積保持(或增加)的要求,工程總承包單位協調設計院提出多種結構優化設計方案,對比分析各方案設計優勢和使用面積變化情況,經對比后合理選擇結構優化設計方案,滿足業主、居民要求,提高業主項目建設收益和居民居住舒適性。
原結構設計中,廚房、煙井處為框架梁,露出高度為200mm,在廚房結構形成凸角,給居民安裝抽油煙機和櫥柜造成一定的困難,影響居民裝飾裝修效果。針對該問題,工程總承包單位提出了優化方案:①增設剪力墻。通過延長該部位隔墻,使其成為剪力墻結構,將框架梁設置外墻部位,在保障建筑工程框剪結構抗震性能的前提下,改善框架梁露梁問題;②框架梁微調。在不調整框架梁的前提下,將煙道由左下角轉移至左上角,框架梁下移200mm,按梁墻一體設計,使廚房梁、墻平齊,無露梁問題,并改善了露梁問題對抽油煙機安裝的影響。同時,去掉廚房與玄關處隔墻,使之成為開放型廚房,減少隔墻占用使用面積的情況,增強室內各功能分區的通暢性。調整廚房隔墻后,為進一步優化廚房布局,調整廚房與陽臺之間剪力墻位置,將陽臺橫向長度由2000mm調整為1500mm,增加廚房使用空間500mm(寬度),增加廚房使用面積0.2m2,整棟建筑增加室內面積9.6m2。經調整后,廚房、陽臺、玄關等方正無凸角。
綜合上述兩個方案,方案①中剪力墻在首層無法落地,需在首層增設剪力墻,影響原首層入戶門廳結構和樁基基礎結構,導致建筑造價上升,經測算,每棟建筑增加工程造價約2.5萬元。同時,由于原隔墻變為剪力墻結構,導致居民后期裝修裝飾施工受限;方案②中結構梁不需調整,通過框架梁偏位調整,解決了框架梁露梁問題,且增加了室內使用面積,室內布局更合理。經各方討論研究,采用方案②作為實施方案。
原設計中,衛生間與廚房之間部位存在框架主梁,框架梁向衛生間內凸出形成凸角,馬桶位于凸角下,影響居民空間使用。為改善該問題,工程總承包單位提出結構優化方案:①剪力墻取代框架梁。通過以剪力墻結構取代框架梁,改善框架梁露梁問題,衛生間及廚房平面布置不變,但需要增加隔墻厚度并相應調整結構體系;②平面布置優化。在結構體系不變的情況下,將衛生間隔墻與臥室隔墻對齊,廚房空間增加后增加儲物功能。衛生間去掉采光窗,優化衛具布局,調換面盆及馬桶位置,在滿足衛生間器具功能使用要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提高平面布局合理性。
在衛生間框架梁設計優化中,方案①結構體系變化造成混凝土、配筋用量增加,需同步調整樁基結構,調整幅度較大。同時,由于剪力墻結構體系變化造成隔墻厚度增加,壓縮了室內過道空間,導致室內使用空間減少;方案②中,原財股窗面狹小,尤其是在安裝完窗框后采光面積難以滿足采光量補充的作用,故可取消。將框架梁和隔墻位置調整后,框架梁凸角部位向廚房內凸出,梁下空間作為廚房儲物空間,拓展了廚房功能空間,且衛生間面積滿足最小2.5m2使用面積要求,符合結構優化設計要求,故該位置采用方案②。
本工程商業建筑中,框剪角柱、邊柱向內形成凸角,影響商業建筑平面布置和通行安全,業主提出結構優化要求。經與業主溝通,在結構體系保持不變的情況下,保持一定截面的框剪角柱、邊柱有利于增強結構安全性和結構經濟性,過度減小柱截面將導致工程成本大幅增加,并影響建筑工程框剪結構抗震性能,因此,在原結構設計上以適當縮小邊柱、角柱凸出部位截面面積為主,通過增加型鋼、增強混凝土強度和改變柱截面尺寸實現框架柱結構優化,即不改變原結構體系前提下,仍采用框剪柱結構,保證框架二道防線作用,保證合理框架傾覆力矩占比,以滿足建筑工程框剪結構安全和抗震性能實現要求。以下提出兩個方案:①以型鋼柱取代框架柱。將原框架柱變更為型鋼柱,在保障結構抗震性能和承載力的基礎上,最大限度減小凸出柱體體積;②增強混凝土強度。在保留合理柱截面尺寸和柱剛度的情況下,通過提高框架柱混凝土強度和配筋,混凝土強度由C30提高為C40,配筋由1.0調整為1.2,可滿足原結構設計抗剪力和承載力性能要求。
方案①中,型鋼柱施工難度較大,且工程造價較高,施工質量控制難度較大,經測算,如將邊柱和角柱全部更換為型鋼柱,則單位造價增加2.64元/m2,不利于建筑工程造價控制,施工進度難以保障。采用方案②時,需對混凝土強度進行試配,并適當調整配筋密度,工程造價增加約0.2元/m2,遠小于方案①,且對施工進度影響較小,故采用方案②作為結構優化方案。
經測算分析,優化設計后,建筑抗震性能符合工程設計目標,工程造價整體變化幅度較小,使用面積保持不變或增加,未出現擠占室內面積的現象。結構布局更合理,室內空間得到充分利用,滿足業主對建筑工程框剪結構優化預期目標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