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慧東
(東莞松山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工程質量安全監督站,廣東東莞 523000)
進入總體經濟體系建設新時期后,我國建筑行業整體上發生了變化。一方面,系統性特征更明顯的建筑生產制造產業鏈已經構建完成;另一方面,建筑深基坑工程項目數量在工業建筑項目、商業建筑項目、住宅建筑項目等方面的數量正在逐漸增多。在這種建筑項目產品生產制造日益復雜的條件下,政府單位需要實事求是,以建筑深基坑工程管理的具體現狀,細致剖析此類工程項目在設計、材料、施工、銷售、運營管理各個環節的問題,進而通過行政管理方向,為其提供必要的指導意見,借助制度規范與管理機制的協調統一,提高其管理水平。
建筑深基坑工程管理存在的問題,主要集中于建筑項目的質量安全或風險管理方面,其表現形式相對明確,但是,導致此類問題的影響因素相對較多,下面從質量安全或風險管理的角度切入,對政府單位在建筑深基坑工程管理存在的問題展開具體分析。
經過建筑產業轉型、建筑企業治理、“互聯網+”改革,我國建筑行業整體上建立了相對完整的建筑項目產品生產制造產業鏈。與之對應,政府單位的管理體制也發生了變化;一方面,運用全要素分析方法,列舉了管理要素清單,匹配性的設置了指標評估體系,建設了比較完善的以指標化為主導的“管理制度引領,各項機制并行運作的一體化管理模式”。因此,在建筑深基坑工程管理中,實際上能夠針對建筑深基坑工程的具體項目,設計與之匹配的管理體系。換句話講,現行的一體化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整體上的標準化特征與局部的可變化特征。但是,在另一方面,由于建筑深基坑工程產業鏈條相對延長,在設計、材料、施工、銷售、運營各個環節存在一定的復雜性,因此,在具體的項目運用中,存在指標的局部差異,一體化模式的具體應用,需要更專業的管理人才,設計匹配性的針對性方案。在這個管理的應用環節,極易發生管理體制適用性與針對性不足的問題。
現行一體化管理模式,具有框架性特征,能夠體現系統控制功能。然而,在具體的建筑深基坑工程管理應用中,管理方法的選擇卻存在差異。比如,一些項目中沿用傳統的管理方法,以管理體制的直接限定進行管理;一些項目中則采用信息化管理方法,通過信息的高速流通解決管理成本問題,管理精準性問題。一些項目中則運用了大數據管理方法,通過建筑深基坑工程的數據庫建設與大數據技術分析,在融合技術管理與生產管理資源的條件下,實施系統性管理。根據現階段的管理方法應用經驗看,在不同的地區,管理單位設置的數據部門存在差異,因此,總體上的數據庫建設存在參差不齊,標準化的數據庫建設與數據利用率不足的問題。同時,在管理方法層面,要素化與指標化及數據化,處于一種管理組成成分的對應與關聯之中,在政府單位的高層管理中,往往要求將產業鏈、管理制度規范條例與管理機制、數據管理部門建設結合起來。當前的管理經驗表明,在這個方面的管理方法運用相對不足。
在現代建筑深基坑工程管理中,管理效果通常被劃分為物質生產效率與效用生產效率,前一種通常指的是基于項目本身的管理效率,旨在保障項目安全質量,發揮出政府單位的管理職能;后一種通常指的是,通過管理職能的深度發揮,提高物質生產效率,將質量安全管理轉換成為一種具備社會效用的生產效率,包括與生態效益關聯的綠色施工管理效用、與經濟效益明確對應的建筑工業設計能力效用、與社會效益一致的建筑項目產品的增殖效用等。然而,當前政府單位在建筑深基坑工程管理過程中,在提高物質效用生產效率方面相對較好;然而,在效用生產效率擴增方面卻存在一定的不足。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了總體經濟體系建設的新階段,建筑深基坑工程管理工作,既承擔著我國建筑行業在國際同行業市場參與核心競爭的責任,也擔負著在國內市場中的企業升級重任。因此,在這種雙重的“責任”條件下,建筑企業一方面,需要積極發揮自身在深基坑工程項目產品生產制造中的“基建能力”優勢;另一方面,則應該從生產管理標準化建設的角度,增加對建筑深基坑工程進行管理的主體優勢。也就是說,建筑企業在當前需要注重人才戰略在全球同行業市場中的競爭優勢問題,并通過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逐漸加強管理人才與管理研發設計之間的關聯,為我國的生產管理標準化工作儲備核心力量。
首先,從當前政府單位在建筑深基坑工程管理現狀分析,改革后的成果十分明顯,物質效用生產效率也獲得了明顯改善,因此,遵行現行管理模式十分必要。其次,要明確一體化管理模式應用中的“因項目制宜”原則,確保現行管理體制應用時具有針對性與有效性。具體而言,在現行管理模式應用環節,需要結合具體的建筑深基坑項目,將現階段的深基坑工程項目的生產制造各個環節,用產業鏈思維統一起來,分別在設計環節、材料管理與設備管理環節、施工建設環節、運營管理環節,通過生產要素與管理指標之間的對應設置、檢驗,進而完善與深基坑項目工程對應的管理制度規范條例,將評估機制、監督機制、激勵機制轉換成具體的“生要要素檢查與生產管理指標評估”,從而推進一體化的全面質量管理。
當前建筑深基坑工程管理中,政府單位已經通過數據部門建立了相對完整的數據庫,雖然各區域存在一些局部的數據規格與信息應用格式差異,但是,可以通過統一的數據錄入系統,具體如某款軟件的內部統一,確保政府各個單位之間數據管理一致性與標準化,進而借助大數據技術應用中的云中心智慧管理平臺,提高針對深基坑工程項目管理中的各項數據管理與分析預測。當前條件下,借助云計算智慧管理中心提升系統管理水平;憑借大數據技術,完善數據管理部門的數據統計與數據分析工作,形成以深基坑工程項目為管理對象的數據采集、錄入、上傳、統計、分析、預測、中心計算、結果分發,以及可以獨立進行數據查詢、下載的數據化管理體系。
在現階段建筑深基坑工程管理中,大數據管理的基礎是深基坑各項工程產生的資料,然后,將其轉換為數據,然后進行數據的統計分析。根據應用經驗看,在數據的轉換過程中,除了構成管理對象的生產要素作為必要條件外,政府單位需要為其提供標準化的評價指標,以確保制度與機制一體化運行的有效性。因此,建議在現階段,政府單位應該積極完善各項評價指標,按照查缺補漏的方法,建立精細化程度更高的指標評估體系,進而推進一體化管理模式在應用中,能夠提高我國建筑深基坑工程管理效用生產效率,間接增強其客觀化管理效果。
與傳統時期的建筑深基坑工程管理體系相比,現代建筑深基坑工程管理體系中,通過添加具有技術特性的指標化,促進了管理體系向著標準化的方向完善。同時,在現代建筑基坑工程管理體系中的數據化管理技術的運用,使整個建筑深基坑工程管理體系進入一個新的應用水平,顯示了實時動態化的全過程管理管理,實現了可視化與非可視化的雙重管理資源融合應用。在這種新的建筑深基坑工程管理基本格局形成后,引發了業務技術升級與業務管理主體的變更問題。具體而言,除了數據分析與設備專業操作方面的專業技術人才需要通過引進方式進行配置之外。原來的建筑深基坑工程管理隊伍,也需要配套的增強管理建設工作,進而通過提高整體上管理團隊的綜合素質,為新型深基坑工程數據化管理體系的持續更新配置相匹配的人力資源。具體建議如下:
首先,需要合理運用已經引入的現代人力資源管理模式,通過社會化的科技企業提供的網絡招聘人才應用程序,進行建筑深基坑工程管理專業人才招聘,通過應用程序上的招聘與應聘“交互”,逐漸優化建筑企業的深基坑工程人力資源管理方案,同時對于匹配性人才進行引進。其次,需要針對內部深基坑工程管理人員,進行知識結構方面的培訓,使其通過建筑產業的角度了全面深入的理解建筑深基坑工程產業鏈條在當前的變化,以及在引入大數據技術之后的應用理論及操作流程。最后,建筑企業需要將深基坑工程管理部門、人力資源管理部門、數據分析部門的各項資源通過當前的建筑企業信息化管理平臺,進行全面的資源優化配置,進而運用大數據技術將各個部門的力量調動起來,使其通過產生協同效應提高其效用生產效率,提高我國建筑深基坑工程項目產品在生產制造過程中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
在現代建筑行業發展中,我國政府宏觀調整與市場競爭一直起著推動作用,尤其是面對一些復雜型建筑項目工程,政府行政管理職在其中發揮著較大作用。一方面,通過政府單位的制度與機制牽引,可以為建筑深基坑工程管理提供模式化的指導方案與規范約束;另一方面,借助政府單位的管理職能發揮,可以提高建筑深基坑工程項目的物質生產效率,轉換到較大層面的社會化效用生產效率提升層面,進而在確保建筑深基坑工程管理有效的基礎上,推進我國“基建能力”與“生產管理”向著全球市場的標準化管理方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