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鳴鶴
(貴州省建材產品質量檢驗檢測院,貴州貴陽 550000)
現場結構實體檢測工作中為了可以更好地執行和開展有關的監測工作任務,應該明確需要使用的方法,研究經常會出現的檢測問題,采用針對性的措施應對問題,保證有關檢測工作的有效執行、合理開展。
近年來在我國工程領域中現場結構實體檢測工作,主要就是對混凝土、鋼筋保護層與其他結構合理的監測,明確有無質量問題或是缺陷問題,便于開展相關的質量管控工作。
在混凝土結構現場檢測的過程中,主要就是檢驗強度是否符合指標,明確抗壓強度有無問題。目前在現場混凝土結構實體檢測的工作中主要使用無損檢測技術,例如回彈技術、超聲技術等,還可以利用局部破損的方式開展檢測工作,例如,在局部區域鉆心獲取樣本進行檢驗。具體的工作領域中通常會使用回彈檢測技術或者是回彈+芯樣修正的方式,針對性地進行強度的檢驗分析,獲取準確的結構強度指標和檢測結果。
此類檢測工作主要應用無損檢測技術和局部破損檢測技術,前者主要就是電磁感應、雷達技術措施,后者主要就是鑿開保護層直接進行檢測的措施,同時也可以將無損與局部破損兩種方式相互結合,先使用無損技術進行全面檢測,之后使用局部破損技術進行校準,保證檢測工作的準確性。目前在鋼筋保護層結構檢測工作中已經開始大量應用電磁感應技術措施,通過平行、旋轉的掃描方式,事先設置有關的參數信息,然后根據標準要求進行操作,探測儀可以自動化的測量保護層厚度,明確有無缺陷或是質量問題。
對于現澆板結構的檢測工作來講,目前主要使用鋼卷尺、水準儀、超聲儀等設備進行檢測,其中鋼卷尺方式的應用范圍很廣,能夠直接在樓板上面進行鉆孔測量處理,直觀性較高,便利性較好,雖然會出現局部區域破損的現象,但是不會對板體的安全性產生影響。而水準儀在應用過程中,可以明確現澆板的底部、表面高差,最終確定厚度指標。超聲儀應用的過程中,主要利用電磁感應原理針對厚度進行檢測,但是很容易因為耦合因素出現誤差問題,并且操作起來非常復雜。
近年來在現場實體結構檢測工作中經常會發生一些問題,不利于檢測工作的高效化開展,所以在檢測期間應該按照常見問題的情況,采用針對性與合理性的方式來應對和解決問題,保證檢測工作的高效性。
現場板體結構實體檢測的工作中,目前在厚度檢測方面還存有抽樣、檢驗、結果評定等標準不完善的現象,雖然我國在抽樣方面已經提出了檢測技術標準和驗收規范,但是,在板體檢測方面沒有提出布點要求、布設要求,沒有統一相關的數據處理標準。與此同時,在檢測結果判定方面也沒有提出關于超出尺寸偏差的最高值和最小值的規定,沒有提出在樣本容量合格書判定過程中,如果存有差異性如何進行選用,這樣會導致板體結構厚度檢測工作無章可循,不能保證檢測工作的規范性。
解決措施:板體結構厚度檢測的過程中,為了預防出現問題,應健全其中的各種規范和標準,編制出較為統一的抽樣方案,設置適用性的規范指標,明確有關的檢測工作要點和標準要求,提出關于板體厚度所超出的最高、最小限制指標,確保為檢測工作提供一系列的標準。同時還需明確板體厚度檢測結果判定的流程、判定工作模式、判定的要求,在合理進行檢測結果判定的情況下,便于獲取準確的檢查數據信息,開展相應的檢測工作與管理工作。
目前在工程現場結構實體檢測的相關工作中還存有鋼筋保護層結構方面的檢測問題,主要因為在目前我國的鋼筋保護層方面的檢驗標準中,提出了合格率在90%以上就是合格的要求,如果低于90%高于80%,就要進行抽樣檢驗,在兩側抽樣檢驗的總和合格電率超出90%的時候就判定為合格。而在實際檢驗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板體結構合格電率低于90%的現象,相關檢測部門從安全角度考慮問題,進行了驗收,這就導致和驗收標準之間不符。部分工程現場中的保護層檢測過程中,沒有完善和健全其中的檢測工作機制,對有關檢測工作的高質量、有效性執行都會產生不利的危害[1]。
解決措施:在開展現場結構實體保護層的檢查工作中,應轉變之前應用固定允許偏差的判定形式,不再使用驗收最小值的方式,以免出現科學性的問題。在檢測期間需要和設計工作相互結合,按照特定值、有界區間等情況,結合驗收規范標準等開展檢測工作,提出保護層的允許超出區間程度,主要就是不合格點的比例與個數的數據值、最大偏差數據值等。同時還應該健全有關的保護層檢測規范和標準,要求人員在操作期間結合標準內容執行工作,規范自身的工作行為,不可以出現操作不規范、不合理的現象,保證檢測工作的順利開展。
目前在混凝土強度的檢測工作中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會發生抽樣問題、結果判定問題,在抽樣工作中不能按照規定標準明確樣本的數量,結果判定期間也不能保證評定的規范性和標準性程度,很容易發生檢測問題。
解決對策:首先,在抽樣的環節中需要按照強度檢測的方法,針對性的明確抽樣數量,如果使用回彈法開展檢測工作,就要按照有關的技術規程要求,將抽樣數量控制在同批結構總數量的30%以上,不可以少于10 個,開展相應的監測工作。如果測量的數量已經超出30 個,并且尺寸低于4.5m×0.3m 的情況下,在測區之內可以減少5 個樣本,便于開展相應的檢測工作。如果使用鉆心檢測的方法,那么樣本數量不能低于15 個,樣本直徑較小、數量很少的情況下需要適當增加樣本數量[2]。其次,結果判定的環節中,如若使用的是回彈檢測方法,就應該設定強度定制,無論構件的大小,都要推定系數K 數值,給出一定的數據標準。在此期間應該注意,在結果判定的工作中應該按照現場結構實體的檢測工作要求和實際情況,制定相關的檢測計劃和方案,增強各項工作的執行有效性。
目前部分現場結構實體的檢測工作中經常會發生操作問題,不能確保操作的專業性和規范性,主要就是在檢測期間不能確保儀器設備的性能,所使用的儀器設備質量和應用效果不符合要求,經常會發生儀器損壞現象,導致檢測結果的準確性降低。部分現場檢測部門由于缺乏溝通交流,不能按照現場情況針對性的執行檢測工作任務,經常會發生一些操作性的問題。與此同時,部分現場檢測工作中會發生人員工作不專業、不規范等問題,對檢測工作的高質量、有效性開展會造成非常不利的危害[3]。
應對措施:首先,在現場檢測期間應對儀器設備的性能進行檢驗,根據檢測工作要求合理選用高性能、高標準的儀器設備,保證在應用期間不會出現性能問題,獲取準確的檢測結果。例如,在使用回彈儀之前應做好檢驗工作,軸線的垂直度、讀數的準確性、復位的快速性,在現場使用期間不會出現損壞現象、不平衡的現象,維護儀器設備的應用性能,確保檢測工作的高效化執行。同時還需做好現場各個部門的溝通交流,檢測部門應該與設計部門、施工部門之間相互聯系,明確需要檢測的結構,溝通并且反饋有關的數據信息,便于開展結構質量管理工作、檢測分析工作。最后,應保證人員操作的專業化水平,要求人員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掌握所有檢測技術與儀器設備的專業知識、操作標準和工作技能,利用先進的技術措施、儀器設備等在現場進行結構實體的檢測,按照行業標準、不同結構實體的驗收規范等,深入開展不同結構實體的檢測工作,及時了解到其中存有的缺陷問題,提出有關的建議和意見,以最快速度改善結構實體的質量,以免發生工程方面的質量問題,彰顯出檢測技術和儀器設備的應用優勢[4]。
綜上所述,目前我國工程領域中的現場結構實體檢測期間還存有混凝土強度、保護層厚度等檢測問題,工作的專業化程度較低,不利于有關檢測工作順利落實。因此,在實際工作領域中應該重視檢測技術的標準性、專業化應用,統一標準、完善各項操作模式,提出不同檢測技術的應用建議、應用規范和應用指標,盡可能在檢測過程中全面性的檢驗結構實體質量,明確有無缺陷,獲取準確的檢測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