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偉成
(東莞市橫瀝鎮規劃管理所,廣東 東莞 523000)
基于我國政策和措施的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城鄉規劃事業也在不斷進步。新形勢下,人們對城鄉規劃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的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需求,已經不再適應于現代社會的發展。目前,人們更加注意城鄉規劃中空間發展的問題,比如城鄉發展不均衡、城鄉生態環境保護不力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需立足實際采取正確有效的措施,比如保證土地資源分配的合理性等。
受新形勢的影響,我國城鎮化的格局不斷擴大,雖然在實踐中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與之而來的問題也日漸顯現,比如城鄉規劃的水平參差不齊、自然資源生態環境質量下降等。而隨著城鄉經濟一體化的腳步不斷加快,空間發展規劃就變得非常重要。在城鄉規劃的實施過程中,將現實意義融入到城鄉規劃中,對空間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不僅對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還可以使城鄉之間的經濟差距逐漸縮小。
我國城鄉規劃在新形勢的影響下,一共變革了三次。第一次變革是將以往人們在書本上,所看到的城鄉規劃美學內容,轉變到現實社會。即通過調整和變化城鄉工作的一系列活動內容,將其由描述性城鄉規劃轉變為功能性城鄉規劃,包括但不限于軍事規劃和宗教活動。
第二次變革是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讓人們對城鄉規劃事業愈加重視,在一定程度上,為城鄉規劃的發展確立了更合理、更細化的任務和目標,使功能性主義的城鄉規劃向社會導向性的城鄉規劃演變。
第三次變革是城鄉規劃的加快,使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人們逐漸意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并且隨著我國“綠色發展”的戰略提出,使人們注意到了城鄉規劃的空間發展問題。因此,為了響應國家的號召,保護生態系統,社會導向性的城鄉規劃轉變為生態導向性的城鄉規劃便是社會發展的必經之路。
城鄉規劃進程的加快,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便利,但由此帶來的結構形式問題也愈加嚴重。就目前來看,在用地的方式上,我國使用的粗放型的方式,這種方式無法讓土地資源得到最大利用。因為在農村,如果土地使用太多,就會減少耕地的面積,從而引發農民的生存問題,還會加深城鄉之間的矛盾。
在城鄉規劃的建設中,城鄉土地資源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其作為民生之本,也是能否有效解決空間問題的關鍵因素。雖然城鄉規劃的建設,有利于人們走向更好的生活。但是,耕地面積、生產性用地、生活性用地也在逐漸減少,這就造成了基礎性設施建設落后,無法滿足人們的日常生活需要。比如我國目前的大部分城市住宅區樓層密集、樓道間距小,會引起空氣質量下降,影響人們的生活。
現階段下,我國經濟的發展速度有效保障了人們的基本生活。但受地理位置和氣候環境等因素影響,我國人口和資源分布不均,以至于我國很多經濟高速發展的城市人口壓力都比較大,造成自然資源供給緊張,人均資源利用率低下。再加上我國早年較為重視工業發展,存在“先污染后治理”不科學的生產模式,使環境受到了巨大的破壞。并且隨著交通領域的發展越來越好,人們出行的方式逐漸由步行轉變為車輛出行,車輛的增多,也讓汽車尾氣與生活工業垃圾越來越多,人們過于重視自身的生活需求,反而忽視了生態環境的保護,這不利于城鄉規劃和可持續發展。
我國城鄉規劃空間存在不合理的問題,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闡述,一方面是城市經濟的發展,推動了城市的建設規模,也造成了盲目圈地的現象。這使鄉村的空間不斷受到擠壓,鄉村耕地逐漸減少,城鄉空間失衡。另一方面是我國現目前存在人工城鎮化率達不到相應水平的問題,究其原因,是城市人口的所占面積雖然達到了要求,但并沒有充分利用土地資源,以至于空間規劃出現不合理的現象。并且,我國對城市的功能性空間劃分和管理并不明確,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并未做好空間結構設計,從而導致城市土地的資源開發效果十分地下,這是造成土地閑置的重要體現。
此外,在社會經濟的影響下,各區域之間通過相互競爭來促進城鎮規劃建設,這就導致部分區域會在激烈的競爭中落下,而區域收益也會呈現出兩極分化的情況。長此以往部分地方政府為了不讓本地資源外流,就會實行一系列的政策和手段進行區域保護。
在進行產業結構選擇和區域范圍劃分是,城鄉規劃是重要的參考依據。它指導者本地區的發展方向,對本地區的發展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雖然在進行區域規劃時,其主體功能會對城鄉規劃產生一定的影響,但在實際的踐行中,會有很多因素影響區域規劃,包括但不限于本地環境的承載力、本地發展的潛力。因此在城鄉建設的實踐過程中,為了減輕對新建用地的依賴,還需制定一個發展目標,立足于實際進行優化調整。即為了有效保證土地資源得到合理的利用,應當多與各個主管部門之間進行溝通交流,同時,還要對規劃方案進行詳細編制。除此之外,為了保證規劃方案能夠得到有效實施,還要使用集約化的管理模式,來管理各類區域的發展規劃。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與此而來的環境污染問題也越來越嚴重,生態環境的破壞,將不利于城鄉規劃。為了保證有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首先需提高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做好污染監測的工作。此外,相關執法部門還需出臺一系列政策對污染程度較大的企業進行處罰,比如:強制對污染程度較大的企業進行停業整頓,整頓期間不僅要求其繳納罰款,還需讓其學習環境保護知識。使其充分認識到違法排污的嚴重性,從而增強其環境保護的意識。
就目前來看,城鄉規劃工作的進展十分順利,但從制度上來說并不完善,也由此造成了城鄉規劃空間發展的限制。因此,為了進一步科學地完善城鄉規劃的空間發展內容,需要政府部門相互協調,對城鄉規劃出現的空間發展問題進行針對性的分析,打破傳統思維,建立完善的生態保護機制,即通過條例的形式,來規范城市規劃中污染環境的行為,當出現違反條例的行為時,必須加以一定的處罰。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管理城鄉土地規劃工作,讓城市建設給生態環境帶來的惡劣影響降低。另外,生態保護機制的完整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宣傳保護了生態環境,還為土地規劃指明了發展的方向,同時還為生態保護劃定了紅線。
在城市規劃工作中,空間結構的優化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其也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它的主要作用是維護生態環境的平衡,減少資源的浪費,帶來人們走向更好的生活。所以,在規劃城鄉的發展工作中,要注意兩點內容:①要立足于實際來踐行工作規劃方案,減輕城市環境的污染。比如,要注意現行階段城市的人口變化情況等;②在調整土地用地結構時,需要根據不同功能區域將住宅用地和工業用地劃分開來,發揮土地空間結構的最大作用。另外,在重新盤活土地資源和建設功能區域時,要立足于現階段城鄉的發展狀態,通過土地來促進經濟的發展。所以,在實際的規劃工作中,要立足于城市環境的發展狀態,利用整合數據的方式,來分析城市規劃工作。
就目前的區域發展的狀態來看,空間發展有著十分大的弊端,主要是發展不協調,并且這個問題越來越嚴重。鑒于此,城鄉規劃的內容有必要將空間發展納入。首先為了做好城市未來的發展工作,讓城市可以在可持續發展中實現多元化的要求,需要針對土地規劃工作,制定對應的執行方針,以便城鄉發展能夠順利進行。其次,要注重對城市發展目標的分析工作,對必要的土地建設實行集約化管理。最后,要提高自身的思想認知,提升對閑置土地的利用,對土地利用結構進行優化。在“以人為本、尊重自然”的基礎上,科學合理地規劃城鄉的建設工作。只有保證城鄉發展目標的正確性和合理性,做到城市和鄉村的平衡,才能有效保障城市和鄉村的發展協調。
總之,在新形勢下我國的城鄉規劃建設,雖然給城鄉發展帶來了很大的改變,但在空間發展上還存在很多問題。要想對城市規劃工作中,存在的空間發展問題進行有效解決,必須建立健全的相關制度和體系,對違規排污的企業要加大懲戒力度。其次,要科學合理地利用土地資源,在實踐過程中,結合具體情況對城鄉規劃進行適當的優化調整。最后優化空間結構,降低資源消耗,根據不同的環境,通過數據整合分析為城鄉規劃提供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