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麗萍
(安徽省長江河道管理局,安徽蕪湖 241000)
安徽省長江崩岸應急治理工程是國家2015 年批復的172 項重大水利項目長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的子項,共治理崩岸段26 處,護岸總長度50.5km,治理范圍涉及安徽省安慶、池州、銅陵、蕪湖、馬鞍山等5 個地級市,分布在安徽省沿江12 個河段,總投資約6.4 億元。工程于2015 年9 月 28 日開工,2019 年1 月底完工,2019 年12 月通過安徽省水利廳組織的竣工驗收。
根據建設任務和河勢變化特點,工程采用平順護岸結構型式,主要建設內容為水上護坡和水下護腳兩部分,兩者分界線為工程處設計枯水位[1]。經推算,長江安徽段設計枯水位為5.93~1.90m(1985 國家高程基準)。
水上護坡采用干砌塊石、干砌混凝土預制塊及散拋石護坡型式,護坡總長度30.256km,坡比一般為1:3~1:5,其中坡面干砌塊石厚0.3m、干砌混凝土預制塊厚0.12m、散拋石護坡厚0.6~0.9m。
水下護腳采用拋石和混凝土鉸鏈沉排兩種型式,局部崩窩采用拋石結合沉樹促淤型式,護腳總長度48.14km,其中拋石護腳長39.82km、混凝土鉸鏈沉排護腳長8.32km。
對無分汊的單一段河道拋石寬度70~100m,對有分汊的支汊段河道拋石寬度30~50m;拋石厚度一般為0.8~1.5m;拋石區深泓側設防沖備填石,一般工程段防沖備填石10~15m3/m,重要工程段防沖備填石15~25m3/m,方量按寬10~20m 均勻分布在拋石前沿。對局部橫向窩崩較深地段,采用拋石鎖口、窩內沉樹促淤的方式,促使崩窩穩定。混凝土鉸鏈沉排護腳由系排梁和混凝土排體組成,系排梁斷面寬3.0m、高0.5~0.8m,沉排排體厚0.08m、寬 35~70m。
石方 368.76 萬 m3、混凝土 59.68 萬 m3、鋼筋 4361.46t。其中石方量中水下拋石量為345.51 萬m3,占石方總量的94%,故工程以水下拋石為主,本文主要論述水下拋石護腳質量評定方法和步驟。
水下拋石[2]護腳工程是長江河岸防護的主要型式,也是防洪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安徽省沿江各地在長期的工程實踐中積累了很多經驗,總結形成了一套切合實際、操作性較強的施工方法,得到普遍推廣應用,簡要介紹如下:
因拋石施工在船上實施,對水深有要求,故可選擇在長江中水位時實施。每年7—8 月份為長江安徽段主汛期,水位高、流量大、流速快,從施工安全角度考慮禁止施工。
布置施工放樣平面控制樁,定購石料,組織運輸船只,繪制施工檔位圖,根據水下地形及拋石船只的大小,考慮船只便于移位、掛檔,通常設順水流方向長20m、垂直水流方向寬10m 為1個檔位。根據平面布置和水流條件,首先將檔位圖劃分成若干個單元,每個單元再包含若干個檔位,計算并標出各檔位應拋石數量,作為施工拋石量依據。
遵循“先上游后下游、先深槽后近岸、先腳后坡”的施工順序,依次拋投,按檔位圖施工。施工順序:測量放樣→定位船定位→石料驗收→石料船掛檔→石料拋投。
水下拋石工程屬于隱蔽工程,為確保拋石工程質量,施工時應嚴格按照《安徽省長江拋石護岸工程管理暫行辦法》《護岸工程技術管理規程(DB 34/T 2024—2013)》中規定的要求進行,嚴把石質、定位和噸位關,塊石粒徑為20~45cm,硬度為3~4,比重≥2.65T/m3,嚴禁采用風化石、泥巖及頁巖,不允許使用薄片、條狀、尖角等形狀的塊石。采用量方、抽磅和劃吃水線相結合的方法嚴格控制虛噸位,采用全站儀定位,按施工檔位圖施工,拋石后及時填寫檔位記錄和各項施工記錄,每檔位拋石量誤差控制在±5%以內,每單元拋石量誤差控制在0~10%,做到定位準確、拋石均勻、移位及時、保證數量。
水下拋石護腳質量監督[3]工作貫穿于整個施工過程,包括開工前對參建各單位資料進行核查,辦理質量監督手續,下達質量監督計劃,對項目劃分進行確認,開工前列席施工圖設計交底會,施工期間對參建各單位的質量行為和實體施工質量進行抽查和巡查,列席或參加重要隱蔽單元工程及關鍵部位單元工程聯合檢查驗收、重要分部工程驗收、外觀質量評定[4]、單位工程驗收、完工驗收、工程階段驗收、專項驗收及工程竣工驗收等各個環節。
根據長江安徽段水下拋石施工特點,依據安徽省地方標準《水利水電工程施工質量檢驗與評定規范(DB 34/T 371.1—2014)》《水利工程質量監督規程(DB 34/T 2289—2015)》等對其進行質量評定。
施工單位首先對水下拋石工序施工質量進行自檢,根據主控項目和一般項目的質量要求,結合檢測數量和檢測數據進行自我評定,其中主控檢測項目逐項檢測點合格率100%、一般檢測項目逐項檢測點合格率70%及以上,且不合格點不應集中,則該工序達到合格及以上等級,滿足要求后填寫工序施工質量評定表,報監理單位復核。監理單位復核時,核查施工單位報驗資料是否真實、齊全,并結合平行檢測和跟蹤檢測數據結果,復核工序施工質量,填寫復核記錄,核定工序施工質量等級。
水下拋石單元工程按施工順序分為防沖體制備和防沖體拋投2 個工序,需分別對其進行質量評定。
防沖體制備工序采用《防沖體護腳單元工程防沖體制備工序施工質量評定表(DB 34/T 371.1—2014)》進行質量評定。根據工程特性,檢測一般項目中散拋石石料的塊徑、塊重,要求塊徑為0.15~0.40m,單塊重量不小于10kg,塊石密度不小于2.65t/m3。經施工單位初檢、復檢、終檢,再經監理單位復核檢測后,取四方最低合格率作為質量評定最終合格率數值。
防沖體拋投工序采用《防沖體護腳單元工程防沖體拋投工序施工質量評定表(DB 34/T 371.1—2014)》進行質量評定。根據工程特性,拋石數量不僅需達到設計工程量,而且每單元內的每檔位拋石量誤差需控制在±5%以內,此外每單元拋石量誤差需控制在10%以內。經施工單位和監理單位同時檢測后,取其合格率作為質量評定最終合格率數值。
單元工程內所含的防沖體制備和防沖體拋投2 個工序全部完成,各工序施工質量經評定全部合格,有關質量缺陷已處理完畢或有監理單位批準的處理意見,則可進行下一步對所在單元工程進行質量評定。
評定單元工程施工質量時,施工單位首先進行自檢,填寫檢驗記錄,待自檢合格后,填寫《單元工程施工質量評定表(DB 34/T 371.1—2014)》,經監理單位平行復核檢驗,核定單元工程施工質量等級。
水下拋石單元工程質量分為合格和優良兩個等級。其中合格等級標準為各工序施工質量評定全部合格,各項報驗資料符合要求;優良等級標準為各工序施工質量評定全部合格,工序優良率50%以上且主要工序優良,各項報驗資料符合要求。
水下拋石分部工程內所含的單元工程質量全部合格,質量事故及質量缺陷已按要求處理,并經檢驗合格,施工過程影像資料基本齊全,則該水下拋石分部工程質量評定為合格。
所有水下拋石分部工程質量評定全部合格,施工過程中的質量檢驗與評定資料基本齊全,經第三方水下測繪單位進行水下測量(即第三方檢測),測定拋石范圍、拋石厚度等指標,滿足規范及設計各項指標要求后,則該工程質量可評定為合格。質量監督機構在工程竣工驗收前對工程質量結論進行核備,提交質量監督報告。
百年大計,質量第一。安徽省長江崩岸應急治理工程水下拋石施工為全程隱蔽工程施工,因完工后檢查工程實體質量存在一定困難,故施工時進行嚴格的質量監督檢查顯得尤為重要。監督檢查內容包括項目法人質量管理體系、監理單位質量控制體系、施工單位質量保證體系、設計單位現場服務體系等,監督人員針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及時提出,形成質量監督檢查記錄和檢查結果通知書,從而督促參建單位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方案,直到問題解決為止。此項國家重大水利工程項目在參建各方共同努力下,歷時三年多,最終順利完工,并通過了安徽省水利廳組織的竣工驗收。
水利工程補短板、水利行業強監管。這是新時期水利改革發展的總基調,也是對水利工程質量監督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我們只有在日常質量監督工作中,進一步增強質量意識,完善監管機制,落實主體責任,以標準為準繩,以事實為依據,堅持原則底線,才能提高“強監管”水平,才能推動新時期水利工程建設質量邁上一個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