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蜜
(成都大學,四川 成都610000)
寫意花鳥畫是中國的傳統繪畫,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書入畫”藝術概念的提出影響著寫意花鳥畫的創作。到當代社會寫意花鳥畫也一直沒有離開中國書法對它的影響,書畫同源,以書入畫等藝術概念深刻而且具有廣泛意義價值。
在中國美術史的發展歷程中,先秦,河圖洛書是最早可以證明“書畫同源”的依據,到了魏晉,謝赫在六法論中提出“骨法用筆”,并以疏體密體二者的不同特點,引出了“書畫同源”的藝術概念,也初步構建了“以書入畫”的藝術概念。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提到:“書畫同體而未分。”是最為完整的解釋“書畫同源”說的著作。
在文人畫興盛發展的元代,趙孟頫是元代著名書畫家,他認為中國的書法與繪畫無論是在用筆上還是用墨上都有多多少少的聯系。正如他的繪畫作品《秀石疏林圖卷》中所提“寫竹還需入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闡述了“以書入畫”在繪畫中的重要性。“以書入畫”就是將書法中的用筆用力的特點結合到繪畫中去,使得繪畫作品的畫面中具有書法的提按頓挫、節奏韻律,以此來抒發畫家的主觀情感。所以,在古代,一位優秀的畫家同樣是一位優秀的書法家,正如以黃公望為代表的元四家、以八大山人為代表的清四僧等,他們的繪畫作品和書法作品中都很好的體現了“以書入畫”的痕跡。
線條不論在書法還是繪畫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在沉穩而又有變化的線條中尋找“以書入畫”的筆墨痕跡。“以書入畫”這個概念的形成是一個很長的過程,它既要求畫家具備扎實的繪畫基礎,還需要畫家具備一些書法涵養,這樣一來,繪畫作品中的一個點或者是一條線都會充滿生命力,都會擁有獨特的審美價值,所以“以書入畫”就成為中國傳統寫意畫的審美標準之一。
上文所述,魏晉時就已提出“以書入畫”的基本概念了,到唐朝,繪畫特點使情感的抒發與“以書入畫”更好的融合在一起。宋代,文人畫的思潮開始萌芽發展。此后,元明清時期,中國寫意花鳥畫的筆墨關系逐漸加強變化,加深了這個時代寫意花鳥畫的創新。筆者在創作前期臨摹了較多明清時期的文人畫家,有八大山人、陳淳、吳昌碩等一批文人畫家,以八大為列:他善書法、能詩文,他將自己的審美特征與“以書入畫”更好地結合在一起,所以從八大山人的寫意花鳥畫作品《墨荷》中筆者可以清晰的看出他用筆用墨都滲透著深厚的書法用筆特色,他畫的荷花形象雖然非常簡單,荷葉的脈絡也簡單明了,但是可以看出他都是一筆一筆的寫上去的,荷桿非常有力度,挺拔而又變化自如。
中國寫意花鳥畫創作十分的講究筆墨關系的處理,所謂筆墨指的就是繪畫創作時運用毛筆的方法和技法以及畫面中墨色的對比和分布的關系。多數優秀的畫家都從書法中吸取營養來使繪畫作品中的線條更加強勁而具有力量感。如明代的寫意花鳥畫家陳淳,以他的寫意花鳥畫作品《著色花卉圖軸》為例,如圖1 所示,從畫面中我們可以看出的是“繪畫與書法相互交融”的痕跡,花卉的枝條穿插關系處理明確,筆墨與線條的節奏感生動的體現出他的書法特征。筆者在創作過程中是采用淡墨呈現為整個畫面的主色調,在淡墨層次上一遍一遍的重復疊加顏色,再加上筆者用洗碟精水噴在畫面中,是洗碟精水與淡墨相碰撞自然暈染開,就會出現很多變化,使作品《墨》中畫面更豐富。

圖1 陳淳《著色花卉圖軸》
筆者創作前期以荷花為創作題材是因為荷花給人一種安靜的感覺。創作題材確定后,筆者就開始不斷觀察和熟悉荷花的生長特點和生活習性,在創作初期,筆者通過臨摹古代優秀畫作,加強對筆墨關系的學習,在臨摹過程中不斷思考畫面中的筆墨關系和構圖安排。前期以著名畫家張大千為臨摹重點,臨摹過程中逐漸對筆墨關系的處理和對荷花的結構有了一定的認識,如臨摹作品。
在創作后期,筆者以現代女畫家周思聰為主要臨摹范本,周思聰是筆者最喜歡的一位女畫家,荷花是她對自己生命延續的表達對象,她在長期的創作實踐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來作畫,用礬水來做紙,加礬膠水、墨、丙烯、等綜合材料一起混合使用,創造了如夢如幻且淡雅的繪畫風格。筆者也運用鹽、牛奶、洗衣粉、礬膠等一些綜合材料對荷葉的肌理效果嘗試做了一些實驗,這些臨摹和實驗讓筆者對于如何創作自己筆下的荷花有了一定的思考和實踐。臨摹階段完了過后,筆者就在校園的荷塘里進行寫生創作,雖然當時不是荷花綻放的六月,而是殘花敗荷的四月,但是當筆者面對一片一片的枯荷時,更引發出想要創作荷花的強烈欲望,走進自然走進荷塘才能有心領神會之感。


通過前期大量臨摹繪畫作品和寫生創作后,筆者通過作品《墨》中線條的質量來體現整個畫面中的節奏感和力度,在作品《墨》中線條不僅用于描繪輪廓,塑造形狀,更多的主要表現在荷梗,筋脈,荷花的描繪和落款上。其中荷梗數量較多,穿插關系,疏密關系,都特別的重要,筆者注重以線條的質感和力度來表達荷花亭亭玉立的形象,描繪荷梗的線條有長短、粗細變化,營造出一種剛中帶柔,柔中有剛的淡雅之境,純潔干凈的線條變的耐人尋味。筆者描繪荷花的線條則若隱若現,斷斷續續而又有聯系,體現出荷花的芳香,沁人心脾。筆者作品中的線條不僅僅是表面的單純的線條,更是筆者內心主觀情感的表現。畫面中用線氣脈貫通,流動的線條使筆者體會到一種音樂和舞蹈的韻律感。正如筆者作品《墨》中畫面與書法線條的結合恰到好處,意猶未盡。
創作前期,筆者帶著內心的期待和好奇開始進行筆墨的初次嘗試,在動筆畫每一幅作品前,筆者都期待能畫由心生,畫出自己心中想要的筆墨關系和荷花的韻味,但很多時候都很迷茫,不知所措,無從下筆的狀態,因為筆者時常糾結荷花的生長結構與姿態,而忘記筆墨關系,做不到兩者兼具也做不到得心應手,所以創作前期的日子都是比較煩躁的,白天在畫室畫畫創作,夜晚在夢里也在思考構圖小稿,感覺壓力很大。經過指導老師的悉心指導,筆者從實驗性筆墨回歸到了具象筆墨,具體到荷花的生長狀態和姿態去進行創作。
筆者在用筆方面用中鋒較多,因為中鋒最能體現出線條的力度,筆軟則弱,筆者畫荷花用的是棗核描法,清新淡雅。荷葉則用了噴壺將洗碟精水噴在荷葉筋脈之處,會出現很多自然的肌理效果。最后,在一遍一遍的嘗試后,找到適合自己的創作方法,懷著一顆純潔的赤子之心去探索去發現和體會繪畫的趣味性。最終奠定了畫面的整體基調完成了畢業設計。歷時十二周的畢業設計課程,有辛酸有無助和迷茫,也有喜悅有興奮和自豪。在創作過程中,筆者一直在不斷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老師的悉心指導下收獲了很多關于寫意花鳥畫的學科知識也收獲到了繪畫技法,對筆者以后的學習生涯奠定了創作基礎,加深了對創作的認識和理解。同時也意識到自己專業知識、理論知識的薄弱與不足之處,日后將努力練習,多看多讀多畫,以此來提高對寫意花鳥畫的理解和認識能力。
綜上所述,元代在用筆用墨上最大的創舉是“以書入畫”,到了明清時期“以書入畫”的藝術概念對文人畫家的創作影響更加深刻。筆者認為強調書法用筆在繪畫中的意義是非常有價值的,書法又可以說是單純線條的藝術,書法的線條性往往作為一種繪畫語言來形成中國寫意畫特有的意境和美感。眼于現當代來談,書法性線條和筆墨關系在中國傳統繪畫中的重要性是我們明顯能體會到的,當代中國書法藝術也越來越受到重視,所以“以書入畫”這一藝術概念將在繪畫藝術中變得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