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煜瑤
(渭南師范學院 音樂學院,陜西 渭南714099)
古詩詞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凝練,也是古代文人墨客的思想精神寄托。它飽含豐富的文化內涵,以獨特的韻律節奏熏陶炎黃子孫,喚起人們的想象,引起共鳴。自古以來,我國就有詩詞吟唱的傳統。《尚書·堯典》中說:“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即詩樂相融、詩樂一體。本文所指的古詩詞歌曲,即根據古詩詞作曲或根據其韻律創編的歌曲。
隨著新課標體系的建立,古詩詞在課本中的比例有所提升,背誦要求也逐漸增多。
在一些音樂課本中,古詩詞歌曲的比例也有所增加。在傳統的課堂中,古詩詞的教學一般以賞析、感悟、背誦為主,長時間枯燥的學習在一定程度上會使學生對古詩詞產生厭煩情緒,古詩詞歌曲的介入能讓古詩詞教學逐漸多元化。固定詩詞與朗朗上口之曲相配,提升學生對詩詞的記憶力與理解力,從而更深的感受古詩詞之音律美與藝術美。
音樂是最能直觀反應人類情感,音樂的音響結構是由不同的調性、調式、節奏、節拍、旋律等要素組合而成,因此不同的音樂要素構成的音樂音響效果是不同的,從而產生不同的情感。音樂作為一種聽覺的藝術教育,需要創新,有創新才有發展。在實踐過程中,“唱”比“背”更容易被接受,也逐漸成為中小學生最受歡迎的一種形式。把古詩詞唱出來,不僅加強了學習的趣味性,還能使學生得到音樂與文學的雙重美感體驗。
從詩經、楚辭、樂府、律詩、琴歌、元散曲到明清小曲,“古詩詞歌曲”經歷了等不同體裁的演變。五四運動時期,我國的青年作曲家將西方先進的音樂理論和作曲技法同我們的傳統音樂有機結合起來,并對傳統古典詩詞進行譜曲,使古詩詞再度煥發出新的層次。如黃自創作的《大江東去》,打開了“古詞新唱”之門。
二十世紀末,我國的古詩詞歌曲悄然萌芽。首當其沖的是一批港臺音樂人,他們執于傳統文化的繼承,又追捧西洋的作曲技法,創作大量古詩詞作品,如《獨上西樓》(李煜)等。到二十一世紀初,許多青少年追捧的歌手也加入創作古詩詞歌曲的行列。CCTV 欄目《經典詠流傳》,將經典唐詩、宋詞譜曲創作。如《魚戲蓮葉間》、《關關雎鳩》、《別君嘆》、《敕勒歌》、《三字經》等,這些歌曲保留了古詩詞的古典韻味,又加入電子音樂與傳統音樂的融合體,他不同于焦躁的搖滾樂,也不同于高雅的古典樂,似一股清流在繁雜的音樂市場穿流而過。因此,傳統的古詩詞教學與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應合理結合,實現課堂的多元化,立體化。因此,古詩詞歌曲在中小學普及是極為重要的。
詩言志,歌詠情,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讓學生抓住“詩中有畫”的特點,讓詩、畫、樂三者完美聯結進行教學,通過音樂與詩詞喚起古詩中的畫意,激發學生的聯想。在學習《送元二使安西》(王維)時,先播放一首《陽關三疊》,悠遠的古琴聲揮灑在西北大漠的荒涼中,感受離別之情。又如谷建芬《新學堂歌》中的《江南》,可以采用詩音畫綜合教學。讓學生隨著活潑悠揚的旋律感受迷情的江南風景,感受孩童在河邊采蓮的童趣之樂。學生可以將自己聽到的情景畫出來,寓情于樂,詩畫結合,更有利于學生感受到詩詞的內涵,體會古詩畫面的意境美。
古詩詞的韻律各有不同。一般來說,五言詩的節奏為“二一二”或“二二一”,七言詩的節奏是“二二二一”或者“二二一二”,帶感情按節奏朗誦古詩,對詩的意境會有更深的體會。當古詩詞進入音樂課堂并普及時,可以在節奏的內容和形式上變得多姿多彩。讓學生一邊節奏朗讀,一邊加入手勢動作,如跺腳、拍手等,最后加入二聲部,分組合作。這樣的教學既能提高學生的興趣,又可以訓練他們的節奏感、聽覺以及小組合作精神。另外,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自己為古詩配置合理節奏,按節奏朗讀,最后根據節奏加入旋律,如《春曉》:

另外,我們要充分運用古詩詞歌曲音律美的特點,讓學生淺吟低唱,在吟唱結合中體味旋律中的民族樂器之音,在放聲歌唱時,唱出詩的韻味,體驗唯美意境。
一些古詩強調“動靜結合”,因此,學生可以通過自己對“動”的理解,用肢體語言表達出來,通過表演來體現古詩意境。例如在教學《游子吟》時,可以模仿縫衣的樣子,表現母親的慈愛;在教學李白的《靜夜思》時,先讓學生閉眼聆聽歌曲《靜夜思》并學會用輕柔的聲音演唱,再引導學生根據詩句創編動作,用課桌當床,在黑板上畫一輪圓月,靜靜的盯著“圓月”表示“床前明月光”,用手托住下頜低頭表示“疑是地上霜”,雙手托住下頜抬頭望著“圓月”表示“舉頭望明月”,低頭倚在課桌做沉思狀表示“低頭思故鄉”。讓學生隨著音樂低聲吟唱并做相應動作,用身體表現古詩中的“動態美”,感受樂音、樂舞、樂詞三者的融合。
古詩詞是傳統文化的精髓,詩歌是傳統文化傳承的一種形式。中小學的音樂教育應該把古詩詞音樂的教學應該把整個文化的歷史背景聯系起來。古詩詞歌曲中蘊含著“詩中有樂”、“樂含于詩”的美妙境界,是詩歌與音樂完美的結合,淳樸而含蓄,典雅且精絕,凝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蘊涵著華夏各族兒女的心聲。因此,學習古詩詞歌曲,對傳承優秀傳統、弘揚民族文化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以音樂審美為核心,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加強情感教育,使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是美育教育的目的。在基礎教育階段將中國傳統文化滲入進去,把飽含千百年來中國文化的經典古詩詞譜寫成古風古韻、老少皆宜的歌曲。既能提高審美觀,又能在不知不覺中滲透價值觀的教育,這是美育與德育的結合,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價值體現。一些旋律傾向于活潑舒緩的歌曲對于兒童的生理與心理壓力在一定程度下有舒緩作用,使他們能更健康的成長。
通過傳唱古詩詞歌曲,學生既可以感受到古詩詞的韻律,又能提升音樂審美體驗,在中小學實現古詩詞歌曲的普及傳唱是至關重要的。音樂可以表達人們的情感信念,啟迪學生的智慧,陶冶學生的情操。“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適當選擇適合學生傳唱的古詩詞歌曲,使古詩詞類歌曲在多元化的新時代中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