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彤
(山東省淄博市文化館,山東 淄博255000)
大數據時代下,在社會各個角落均能看到大數據技術的身影,推動了各個領域的良好發展,是現代化建設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以往很長一段時間,傳統文化對公共文化的服務貢獻較大,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文化館已不能將既有效能發揮出來,不能使人們的實際需求得到滿足。以信息技術的發展為基礎,文化館對轉型引起了高度重視,開始構建數字化文化館。但是在實際建設中,數字文化館建設仍有諸多問題存在,導致不能最大化發揮出數字文化館建設的作用。所以,在構建和轉型升級數字文化館的過程中,需要重視融合大數據信息服務,加大對數字文化館建設途徑的探索力度。
2011—2017 年,中國包括文化館和文化站在內的群眾文化機構數量有所增長。2019 年末,全國的群眾文化機構總數為44485 個,相較于2018 年,增多了21 個。中國文化館事業發展至今,已經基本上將由傳統文化事業轉變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由上至下,已具備較好的資源、設備、設施等硬件條件,總體上來說,各級文化館在規模建設、人才建設有所改善,更新了服務形式,健全了服務內容,數字服務、流動服務以及陣地服務均朝著良好的方向發展。但各級文化館開展公共文化服務時,在各區域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文化活動參與率不高、設施設備利用率較低、群眾滿意度低等問題[1]。據相關調查顯示,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感到非常滿意的僅有6.5%,較為滿意和感覺一般的分別占40%、42%,而不滿意的則占9.1%??傮w而言,公共文化服務滿意度較低。

圖1 公共文化服務滿意度調查情況(單位:%)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各類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使得信息傳遞存在的限制被打破,互動共享信息資源,同時可以滿足人們個性化文化需求[2]。
首先,在大數據的推動下,數字文化館通過信息技術對各類服務、資源以及設備等進行了整合,立足于線上、線下服務,對文化服務范圍予以了拓展,同時終端化總分館體系實現了公共文化的全面覆蓋,讓文化館服務變得更加普遍。
其次,數字文化館立足于大數據,數字網絡平臺十分強大,可以借助各種渠道發布信息,進而讓文化館能夠提供更加個性的文化服務。
大數據背景下,數字文化館借助互聯網將更加豐富的文化產品以及新型的服務模式提供給廣大群眾,使群眾可以享受到更加普及、便捷、先進的服務。構建數字文化館既能將服務成本降低,整合各類資源,同時可以讓受益群體得到全面拓寬,以便于人們獲取到更佳的公共文化服務。
大數據背景下,數字文化館將互動直播、在線培訓、數字課件等整合在了一起,產品是否成功與市場推廣與傳播策略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因此,建立數字文化館信息發布平臺,運用不同服務終端通道等,會對文化館服務產生影響。在大數據時代,可以借助數字媒體等相關網絡通道的傳輸,將覆蓋范圍有效擴大,豐富文化服務傳播。
日常服務中形成的非機構化數據、半結構化數據以及文化館館藏資源的結構化數據等,可以借助軟件平臺的相關接口或手工錄入的方式存儲到數據庫之中;針對大部分都熟知的文獻數據庫,文化館可以運用簽約合作的方式將數據庫的研究與使用權限獲得;還可以借助網絡數據自動抓取工具,將大眾需要的數據資源獲得,自主建立相關文獻數據庫,收集數據。
與用戶需求相結合,數據整合需要以上述數據庫為基礎,融合和加工各種類型的數據[3]。在大數據的四個特征中,數據類型多種多樣是最為顯著的特點,要合理整合和選擇各類型數據資源,也就是整合什么以及怎樣整合極為關鍵。站在參與整合的資源角度可以看出,在研究特定需求的應用過程中,要著重對整合什么類型的數據庫進行重點考慮。
通常情況下,可以選擇更為相關的數據資源,同時應注意,需要有效清洗諸多冗余的數據,將具有多樣性、相關性的高質量文化館大數據形成;從存儲和整合方法可以看出,就這些格式各不一樣的數據,需要將相應的數據模型構建起來,把統一、規范的表示形式形成,同時在云平臺上的分布式數據庫中存儲,以便于用戶可以更加便捷地借助網絡快速檢索和查詢。
在模式框架中,對特色鮮明的數據庫在內的類型多樣的相關數據庫進行合理選擇,就媒體數據、數據日志、電子資源等格式不一的數據展開元數據統一建模,通過數據分析與清晰,融合為具有良好擴展性、結構清晰、格式相同的基礎數據;技術實施上,以Hadoop 云平臺上SQL 和HBase 等數據庫為基礎,采用數據抽取、轉換、加載技術整合處理后,展開分布式存儲,同時方便大眾更好地進行檢索。
文化館大數據分析主要涉及兩個方面,即數據挖掘和數據分析[4]。通常情況下,數據分析是以單個數據庫的方式組織或文件形式為基礎,分析目標明確;而數據挖掘則是立足于分布式存儲的數據庫或數據倉庫構建的,可以在沒有明確假設的基礎上深挖信息,發現知識。因為類型多樣、數據繁多,首先,需要具有計算能力強的平臺,以促進大數據處理速度提高,實時將分析結果得到;
其次,因為發現和挖掘知識是應用文化館大數據的主要任務,需要與知識管理理論相結合,運用適合形式化描述的工具,以及相適用的數據挖掘算法、開發分析模型展開分析,以將價值較高的結果獲得。
就知識展現與服務而言,需要將學科以及個性化服務作為基礎,技術上通常運用可視化技術,進而通過建立知識地圖的方法將知識發展變化趨勢呈現出來[5]。
同時,個性化服務屬于文化館在發展和生存方面的重點。對于個性化服務來講,應將用戶行為、習慣以及需求等作為基礎,應用不同的服務策略,諸如個性化檢索、信息推送等。建立用戶分析模型,以便于對用戶興趣等進行深入探究,精確定位用戶需求。
大數據這種新型數據處理和分析系統的構建,主要利用的是數字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因此在構建數字化文化館的過程中必須和時代發展保持同步,加大對統一平臺的數字化和網絡化的構建力度,確保網絡平臺的結構與功能完善,以促進各項業務向數字化發展。
詳細來說,主要包括下述幾點:
第一,立足于文化館建設需求以及服務宗旨,引進功能健全、系統安全的軟件應用平臺,并在實際使用方面將群眾提出的反饋作為基礎,積極對細節與功能進行優化,構建個性化、數字化的服務平臺;
第二,建立個性化功能性網站、微信服務平臺等,以便于促進服務平臺建設多樣性的提升,豐富服務功能;
第三,加大手機、pad 終端平臺的構建,不斷優化服務模式,促進服務質量的不斷提高。
總之,大數據時代,構建數字化文化館的意義極為重大,對文化館來說,其不僅是一種變革,同時也是大勢所趨。大力采集和分析大數據,是今后文化館數字化工作的必然趨勢,也是將公共文化服務良性循環實現的重要一環。利用好大數據,構建數字文化館,不僅可以促進文化館的公共服務能力有效增強,同時還能把更加豐富的文化資源提供給受眾,有利于促進國民文化素質提升。數字化文化館建設工程具有復雜性和系統性的特點,相關部門應積極革新思維,增強信心、下定決心,以堅實的基礎,助力數字化文化館建設工作得以順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