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沅貞
(南京師范大學 美術學院,江蘇 南京210000)
文化遺產概念上分有形文化遺產和無形文化遺產,包含物質文化遺產及非物質文化遺產。①前者以歷史文物、石碑石刻、建筑、藝術品、圖書資料、文獻等方式存在于我們生活環境中,后者以表演、民俗、節慶、實物(手工藝品)等形式進行傳承。文化遺產具備歷史人文、藝術文化等研究價值:在歷史進程中見證了地方文明發展,蘊含前人及后輩不斷傳承的智慧結晶。
歷史文物等物質遺產不可再生,在時間長河里不可避免的遭受各種“侵蝕”。物理維護有效卻只是延緩這一進程,不斷“損傷”的文化遺產變得愈發珍貴。讓歷史文化遺產“永生”是文化傳承人們的追求,文化遺產數字化成為必由之路。
20 世紀計算機誕生催生數字思維的生活方式,“數字地球”概念表明人與地球可持續發展及日常生活娛樂新的需求。面對機遇與挑戰,“數字+”在政治、企業、學術等方面迅速崛起。文化遺產作為世界文明發展重要見證,其自身不可再生性、不可替代性,對其保護至關重要。
歷史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一方面將對歷史文物保護工作建造科學、系統的數據信息,為文物保護工作提供指導,延緩文物消亡。另一方面將文物信息進行采集,保存,重構及展示。②
文化遺產數字化是多學科交叉的過程,科學技術層面:將信息自動化、智能化、網絡化。即:將多量復雜的信息轉化為計算機可檢索識別數字、數據信息,并相應處理達到信息存儲、傳播、共享等目的。“突破資源獲取時空語言限制,提高學術資源利用率,有利于學者進行學科文化交流研究。文化傳播層面:引領多元學習、工作、生活方式(以文化理念影響人們生活觀念),藝術文化與生活理念互通互融。
從20 世紀70 年代起,國外便開始對文化遺產數字化進行研究,采取圖像信息錄入等方式記錄文化遺產。聯合國為推動世界文化資源保護和利用中,啟動“世界記憶項目”。20 世紀90 年代依托3D、虛擬現實技術進入三維時代。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取得多方面成果。綜合在CNKI 中國知網、超星數字圖書館、萬方、海研等網絡數據平臺,關鍵詞檢索的相關研究項目報告分析,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中取得成果:高頻熱點體現在對文化遺產的展示與體驗。相應成果:基于圖像掃描技術下全景漫游、三維重構交互體驗、計算機動畫展演等方面。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文化遺產中璀璨的明珠,自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 年)到元代,歷經千年營造,世界僅存:集各時期建筑、壁畫、彩塑藝術為一體,規模最龐大、內容最豐富、歷史最悠久的佛教藝術寶庫。③莫高窟地理位置所處戈壁沙漠,常年遭受自然環境風沙侵蝕,石窟內壁畫彩塑出現褪色、受損脫落。此外,莫高窟身為旅游圣地,人為破壞也導致出現不可逆的影響。即便圖片影像技術越來越好,對比早期的圖像資料,圖片內容還是變得模糊——莫高窟在漸漸老去。
敦煌數字化研究從1993 年于國內外同時啟動,主要目的利用計算機技術永久地、避免自然災害、高保真地保存敦煌壁畫、彩塑等珍貴資料。傳統數據資源采集方式為:拍攝圖像數據掃描。研究院具備石窟數字化工作的能力,高精度、色彩逼真地數字壁畫采集、存儲及處理。敦煌研究院藝術圖像庫、藝術文獻數字博物館、敦煌學信息資源庫將敦煌遺書、石窟文物、圖像、科研信息、研究成果、相關數據進行系統收錄,創建智能資源庫,構建敦煌學資源平臺。此外,利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和交互現實等技術,構建虛擬洞窟。打破時間、空間限制,滿足人們游覽、欣賞等需求,緩解石窟、壁畫保護壓力。
“敦煌數字展示中心”作為敦煌展示的重要載體,是數字敦煌的重要項目。在數字展示中心建成以前,游客們在洞窟中聽講解員介紹壁畫、彩塑知識。這種傳統旅游方式的弊端有,一方面,大批游客在洞窟內產生的二氧化碳及濕氣,對洞內壁畫彩塑造成氧化剝落影響;另一方面,游覽時間短,游客對石窟壁畫等難有細致的認識。
而敦煌數字展示中心的建成,則解決了這些問題。主題影片《千年莫高》和石窟藝術球幕電影《夢幻佛宮》中有莫高窟具有特色的洞窟畫面,放大的局部細節彌補了洞內“走馬觀花”的不足,伴隨細致講解更加深游客對敦煌壁畫等的印象。對于莫高窟而言,也大大減輕了“游客壓力”,延緩洞窟內文物損傷程度。

圖1 敦煌數字展示中心

圖2 數字敦煌網
敦煌數字化成果展示分二維、二維半、三維及多媒體重構形式。如在敦煌壁畫數字博物館可以欣賞到由十億級像素的數字相機拍攝下來高清精美的壁畫圖片;將高清圖打印出來按比例還原洞窟;三維技術將洞窟壁畫動起來;虛擬現實技術下洞窟漫游;基于修復技術下的壁畫修復等。在數字技術的支持下,敦煌石窟被“搬”出來、“動”了起來,賦予了生命力。作為觀者還可以通過、網絡端口、手機小程序等形式,具體的細致的欣賞洞窟構造、壁畫內容和彩塑。
“數字敦煌網”是敦煌文化數字化網絡展示平臺。它將已經獲得和將要獲得的圖像、視頻、三維等多種數據和文獻數據匯集起來,構建一個多元化與智能化相結合的石窟文物數字化資源庫、通過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面向全球共享,并建立數字資產管理系統和數字資源科學的保障體系。④在其30 個洞窟檢索中,通過遺址名稱、洞窟形制、時代等關鍵信息檢索,搜索自己感興趣的洞窟。
以254 窟為例,我們不僅可以看到洞窟的基本信息、高清圖像和文字介紹(彩塑、壁畫故事)以及數字洞窟創建時間。還可以通過全景漫游的方式720 度全面的欣賞洞窟內部。基于高清攝影:墻壁上較小的人物紋樣也可以看的清清楚楚。
除卻基于全景攝影計算機處理的全景漫游,敦煌石窟環境三維建模的虛擬現實技術更加逼真。虛擬159 石窟:用戶置身于“石窟”中,沉浸式欣賞經壁畫復原技術后更加精美的壁畫。這實現了將敦煌石窟“搬出來”的目標,讓更多的人跨越時間、空間的限制,欣賞到敦煌文化的魅力。
如今地方文化信息庫、數據資料庫得到官方重視,各地推進文化遺產數字化建設進程。傳統文化+科學技術:數字故宮、數字敦煌、數字圓明園等。文化遺產數字化以多樣的傳播形式,將單向輸出信息傳播轉變為雙向主動型,文化信息從“推”變為讀者“拉”及創造,此發展方式產生數據傳播“井噴”現象。紀錄片、敘事攝影的視頻創作:2016 年故宮文物題材的《我在故宮修文物》,嗶哩嗶哩網站上映一個月點擊超70 萬,截至2020 年10 月獲784.2 萬播放量,豆瓣評分高達9.4。獨特的“文物醫生”視角展示了文物修復的神奇,收獲大量為匠心精神打“Call”好評。觀者不僅了解了文物知識,修復技巧,文化精神更感受到歷史的沉穩。
文化遺產同時具有市場價值,結合日常生活用品,提取獨特元素設計的文創產品,故宮文創(粉絲690 萬)、中國國家博物館(粉絲數162 萬)、蘇博(粉絲37.8 萬)、敦煌研究院(粉絲22.9萬)搭配電商平臺皆有可觀銷量。種類涵蓋文具、衣物、餐具、家居、配飾等。這使傳統文化以一種便民的形式進入尋常百姓家。
此外,文化遺產數字化在手機等移動終端大有用武之地。不僅圖書閱覽、書畫展示,結合傳統文化體驗式APP 比重不斷上升。敦煌IP 與騰訊合作,打造數字供養人、敦煌主題皮膚、云游敦煌等項目獲大量流量,成功將敦煌文化傳播給大眾。“云游敦煌”小程序上線十天用戶突破100 萬。敦煌壁畫題材的動畫短片《九色鹿》、《神鹿與告密者》《太子出海尋珠記》、《誰才是樂隊C位》、《仁醫救魚》、《五百強盜的罪與罰》,對壁畫內容進行新的演繹,既展示了傳統文化又體現了現代人對古代文化獨特解讀。
文化遺產數字化是文化與科技的相輔相成,是1+1〉2 的過程。因文化遺產的歷史獨特性及物質遺產不可再生性,保護刻不容緩。對文化遺產的客觀記錄、還原其歷史原貌,具有歷史文化研究價值,在一定程度延長其生命。科學技術多形式的數字化展示成果,以更有趣且直觀的形式展示傳統文化。對文化元素進行提取進行,應用于社會生活中,實現傳統文化在身邊,為文化遺產賦予了新的活力。作為文化遺產的傳承者,文化遺產數字化為我們提供了了解—學習—體驗—創造的條件。
注釋:
①高薇.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研究——以敦煌莫高窟為例[D].甘肅:蘭州大學,2014.
②王少華,李健飛,辛后林,等.中國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D].文化創新藍皮書 中國文化創新報告(2017),2018.
③封立.佛教藝術寶庫敦煌莫高窟[J].甘肅教育,2013,000(014).
④數字敦煌網.[EB/OL].https://www.e-dunhu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