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友來



摘 要:為了篩選出適合在廬江縣石頭鎮以及相近區域作為雙季早秈稻機插種植的水稻新品種,以浙輻203為對照,選擇10個水稻新品種(系)開展了比較試驗。結果表明,中早33、早秈402、嘉早15-128、浙輻203等4個品種的全生育期適中、經濟性狀較好、產量高、綜合抗性水平較高,適合在當地推廣種植。
關鍵詞:早秈稻;新品種(系);比較試驗;廬江縣石頭鎮;2019年
中圖分類號 S51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05-0092-02
廬江縣石頭鎮地處安徽省中部地區,為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是廬江縣糧食核心產區之一,當地水稻常年種植面積在0.5萬hm2以上,在當地糧食生產中的占比達50%[1]。早秈稻的生育期相對較短,收獲時間較早,在廬江縣的氣候條件下其生長發育階段正處于降雨資源豐富、光照條件充足、病蟲害發生少且程度輕、災害性氣候幾率偏低的階段,因此相對來說比較容易實現高產[2-3]。為了篩選出適合在廬江縣石頭鎮及同一生態區種植的早秈稻新品種(系),加快當地水稻品種更新的步伐,優化當地雙季稻品種的配置,筆者于2019年選擇10個早秈稻新品種(系)在石頭鎮開展了品比試驗,從生育性狀、主要經濟性狀、產量、抗性等方面進行了比較分析。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安排在廬江縣石頭鎮張海波谷物種植家庭農場內進行,由廬江縣石頭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站和張海波谷物種植家庭農場共同組織實施。試驗地周圍沒有樹木遮陰,前茬種植的作物類型為晚稻,排灌條件良好。耕作層為輕壤,肥力比較均勻,處于中等水平,土壤養分含量如下:有機質22.9g/kg,全氮1.49mg/kg,有效磷3.18mg/kg、速效鉀77.92mg/kg、有效鋅1.16mg/kg。
1.2 供試材料 供試的早秈稻品種(系)共計11個,分別為中早47(江西興安種業有限公司、中國水稻研究所選育)、中早39(中國水稻研究所選育)、中早33(中國水稻研究所選育)、中組143(中國水稻研究所選育)、嘉早15-128(嘉興市農業科學院)、早秈402(蕪湖青弋江種業有限公司、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選育)、早秈406(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選育)、早秈512(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選育)、早秈621(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選育)、早秈617(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南陵縣紅寶種業有限公司、南陵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選育)、浙輻203(浙江大學核農所選育)。
1.3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11個處理,每個品種為1個處理,另以浙輻203作為對照品種。重復2次,重復小區面積20m2(4m×5m),小區之間排列方式隨機[4-5]。各水稻品種栽植的株行距為17cm×13cm,密度45萬/hm2左右[6]。小區內設置25cm左右的操作走道,小區之間設置40cm寬的走道。試驗田周圍保護行距離設施寬1.5m左右[6]。
1.4 試驗管理 各品種在播種前按照當地常規方式進行曬種、消毒、催芽處理。濕潤育秧,2019年4月2日播種,播種量均為600kg/hm2左右。播種前施入45%復合肥600kg/hm2左右作為底肥。秧苗進入到1葉1心后噴灑15%多效唑粉劑2250g/hm2等進行化控,進入到2葉1心后施入斷乳肥,一般可施入尿素75kg/hm2左右[2]。4月12日翻耕曬垡,5月1日灌水跑田,5月4日將水排干,施入基肥(一般施入45%復合肥525kg/hm2左右、碳銨150kg/hm2、硫酸鋅9kg/hm2)后將田面整平至高低差在2cm以內,5月5日統一機插。栽植后的田間水分、施肥、除草、病蟲害防治等管理措施同常規[6]。
1.5 調查內容及方法 試驗期間,對各參試的水稻品種的生育性狀以及綜合抗性進行統計,成熟時分小區計產,各處理2次重復小區取平均值折算單位面積產量,且在成熟時每個小區隨機取10叢水稻植株開展室內考種,統計、折算各品種處理的單位面積有效穗數、穗實粒數、千粒重3個影響產量的因素[3,5]。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參試品種的生育進程 由表1可知,各品種播種時間均為4月2日,移栽期均為4月30日,齊穗期、成熟期的時間以及全生育期各品種表現出一定的差異;浙輻203的齊穗期為6月21日,成熟期為7月19日,全生育期108d;其余品種的齊穗期與對照品種相差范圍在-6~4d,成熟期相差范圍在-6~4d,全生育期相差范圍在-6~6d;與對照品種全生育期相差范圍在±3d的品種有中早33、中早39、中阻143、嘉早15-128、早秈402。
2.2 不同參試品種的主要經濟性狀及產量 由表2可知,各早秈稻品種在石頭鎮的試驗中主要經濟性狀、產量指標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差異。各品種的有效穗數在266.3~342.5萬穗/hm2,其中超過300萬穗/hm2的品種有6個,分別為中早33、中組143、嘉早15-128、早秈402、早秈406、浙輻203(CK),以嘉早15-128為最高;穗實粒數在99.6~112.5粒,其中超過110粒的品種有2個,分別為嘉早15-128、早秈617;各早秈稻品種的千粒重在23.7~31.8g,其中超過30g的品種有2個,分別為中早33、嘉早15-128;實際測產中,對照品種產量為8321.7kg/hm2,較對照品種增產的有3個,分別為中早33、嘉早15-128、早秈402,分別比對照品種增產12.28%、9.02%、7.92%。
2.3 不同參試品種的綜合抗性水平 通過對各品種在石頭鎮試驗中的抗性比較分析,結果表明,各參試品種(系)田間紋枯病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生,以早秈406發病程度為最重,發病株率達86.21%,病情指數為49.82%,中早47、中早39、早秈512、早秈617發病株率分別為75.16%、52.35%、35.75%、61.25%,對照品種發病株率為8.25%,其余參試品種紋枯病未見發生;田間試驗期間未發生其他病害類型。
3 結論與討論
本試驗結果表明,各參考品種的生育進程、主要經濟性狀、抗性等指標與對照品種相比,表現出了不同程度的差異:
(1)浙輻203品種的全生育期108d,其余品種全生育期相差范圍在-6~6d,其中相差幅度3d以內的品種有中早33、中早39、中阻143、嘉早15-128、早秈402。
(2)各品種的產量較對照品種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差異,對照品種浙輻203的產量為8321.7kg/hm2,中早33、嘉早15-128、早秈402較對照增產,增幅分別為12.28%、9.02%、7.92%,其余品種比對照品種減產。
(3)早秈406品種在試驗期間紋枯病發病程度重,發病株率達到了86.21%,試驗期間未發生病害的品種有中早33、嘉早15-128、早秈402等品種,浙輻203發病株率較輕,為8.25%。
(4)綜合參試品種各項指標表現,適宜在石頭鎮及相近區域作雙季早秈稻機插種植的品種有中早33、嘉早15-128、早秈402、浙輻203等4個品種,在當地種植生育期適中、產量高且整體抗性水平較高,但浙輻203要注意加強紋枯病的防治。
參考文獻
[1]鄭會坦.早秈稻新品種比較試驗[J].福建稻麥科技,2018,36(3):61-63.
[2]吳小文,徐濟春,張曉紅,等.廬江縣早秈稻品種比較試驗[J].現代農業科技,2013,(24):27-29.
[3]張曉紅,徐濟春.早秈稻品種(系)比較試驗總結[J].安徽農學通報,2012,18(10):67-68,79.
[4]范曉東.早秈稻品種(組合)比較試驗[J].安徽農業科學,2005,33(10):1801,1827.
[5]湯學軍,盧依靈,李海亮,等.10個早秈稻品種的性狀比較及其要素分析[J].浙江農業科學,2018,59(8):1340-1343.
[6]張小三,王曉華,龍德祥,等.早粳稻引種比較試驗[J].中國農技推廣,2000(4):34.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