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g



由設計互聯、英國V&A博物館與中國絲綢博物館聯合呈現的跨年大展“源于自然的時尚”近日在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開幕。由V&A博物館策劃的“源于自然的時尚”展覽在英國倫敦首展時一度掀起觀展熱潮,V&A博物館擁有全球頂級的紡織與服飾藏品,是大量設計師尋找靈感的寶庫。而中國絲綢博物館作為全世界最大的以絲綢為主題的博物館,對紡織考古文化的研究成果蜚聲國際,兼收中西時尚紡織藝術作品。此次展覽上,設計互聯還特別邀請了中國絲綢博物館女紅傳習館特邀顧問張西美策劃了展中展“衣從萬物:中國今昔時尚”,展現了燦爛奪目的中國紡織服飾歷史,以及當代設計師對傳統的創新傳承。
張西美介紹“今年是奇妙的一年,全球的人們都面對疫情,大家有機會思考人生、與社會及地球的關系。在這虛幻的氛圍下,有機會參于這次的策展是一件讓人太興奮的事情。我策劃的中國單元‘衣從萬物是對英國的展品及題目的回應。中國近年快速的經濟繁榮為時尚市場注入了活力。一只眼睛看著國際上的最新趨勢,另一只眼睛則盯著中國悠久歷史誘發的本地時尚。古代社會的‘男耕女織象征著和諧社會。今天我們在可持續生活方式中,重新掘出被遺忘的紡織纖維和編織工藝。希望大家對比兩個文化的差異及共通,最后思考我們今天追求的服飾之美,對地球造成的破壞。”
這次跨越中西的對話展示了近400件館藏涵蓋服裝、帽飾、珠寶、鞋包,五花八門的織物與面料:從以蠶絲和金線織造的仿雍正海水江崖九龍妝花緞龍袍,繡有俏皮獼猴圖案的1780年的男士馬甲,一雙赫哲族用魚皮制成的短靴,到用5000多片虹彩吉丁蟲翅膀裝飾的19世紀裙裝以及完全由珠串制成的“豹皮”高定禮服。展覽匯聚了Dior、Gucci、Burberry、Stella McCartney等國際一線時尚品牌,以及亞歷山大·麥昆(Alexander McQueen)、讓·保羅·高緹耶(Jean Paul Gaultier)、羅伯特·卡沃利(Roberto Cavalli)、德里斯·范·諾頓 (Dries Van Noten)、譚燕玉、鄧達智等國際知名設計師。
時尚自誕生之初就從自然汲取靈感,創造出千變萬化的圖樣、色彩、面料與衣飾,并滲透著不同的地域、文化、宗教、神話、風俗對自然的不同理解與演繹。“衣從萬物:中國今昔時尚”通過中國歷代服飾及紡織品的材料、色彩和圖案,帶領觀眾穿越到祖先的“自然”世界,回溯蠶桑業的悠久歷史,探尋薯莨染和夏布等古老工藝的當代傳承。從一件仿公元前三世紀戰國時期的龍鳳刺綉衾,到2020年品牌“封面是花”以樹葉跟泥染的帆布鞋,在這些巧奪天工的時尚造物中,自然的印記無所不在。“源于自然的時尚”則追溯了17世紀至今時裝制造工藝的歷史,研究了絲綢、亞麻、羊毛和棉花等制衣原材料,及人造纖維與合成纖維的生產過程,揭示了讓大多數人買得起時尚的同時,自然環境所遭受的巨大影響和改變。從1600年的一副繡有小麥捆、鳥雀與花卉的手套,到2017年黛安娜·舍勒( Diana Scherer )種植而成的植物根系裙,人類社會與自然的關系變得更為復雜而充滿挑戰。展覽呼吁當代的時尚設計師、品牌與消費者們成為新一代的“煉金術師”,通過重訪時尚與自然的互動歷史,構建當代的自然觀。
2019年聯合國貿易發展大會的數據顯示,作為全球經濟支柱之一的時尚產業,同時也是世界第二大污染源。如今,全球時尚產業都在重新思考紡織服裝制造、消費和處理的方式,而中國紡織服裝行業更是在國際紡織、服裝與時尚領域扮演著關鍵性角色。可持續時尚,正是一項致力于減少時尚產業對環境與社會負面影響的長期行動,其進程包含了設計研發、材料生產、服飾制造、消費和回收各個環節。“源于自然的時尚”展覽從高新科技與傳統技藝兩個維度,探索了歷經考驗與創新實驗的解決方案,從而構建更清潔、少浪費的時尚未來。展覽呈現了大量設計師在材料與技術領域的重要探索,從洗水牛仔布、循環利用的羊絨,傳統植物染與小型織造坊的復興,到農業廢料合成的新材料,蠶桑業的生態回歸,都展示了時尚產業的可持續趨勢。展出的作品包括Bolt Threads x Stella McCartney用合成蜘蛛絲制作的上衣和長褲,以及Calvin Klein x Eco Age的一件由回收塑料瓶和金屬制成的禮服,2016年,英國演員艾瑪·沃森就身著這套禮服驚艷了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晚宴紅毯。

除服飾作品外,展覽還提供了豐富的全球化案例,以及精美的圖片與廣泛的調研資料,逐一審視時尚生產各階段對自然界的影響,包括從獲得生產原材料到制作、加工、銷售、使用的各個時尚產業環節。此外,同場展出的還有從貴族和市場上收集來的藏品,如服飾面料樣品冊、藝術家作品、古籍書頁等。生動講述了數代手工藝人、設計師與制造商的傳承與創新,探究時尚如何從自然汲取靈感,對自然造成了怎樣的影響,以及設計如何推動消費轉變,探尋與自然和諧相處、更可持續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