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海萍 陳艷陽 陳明華


摘要:目的:探究毫火針聯合中藥熏蒸于風寒濕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臨床治療有效性分析。方法:選取貴定縣中醫醫院康復科2019年2月至2020年接收風寒濕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進行數據比對,共計68例,依據住院序號尾數單雙數分組,單數34例,予以普通針刺治療,雙數34例,予以毫火針聯合中藥熏蒸治療。結果:治療后2組RNS評分較比治療前降低,雙數組RNS評分低于單數組(P<0.05);雙數組療效判定總有效率97.06%(33/34),高于單數組(P<0.05)。結論:毫火針聯合中藥熏蒸可顯著緩解風寒濕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疼痛癥狀,改善生理功能。
關鍵詞:毫火針;中藥熏蒸;風寒濕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療效
【中圖分類號】R28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1-002-01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為臨床常見退行性病變,以中老年患者為高發人群,以膝關節活動受限、關節僵硬、腫脹、疼痛為主,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我國傳統醫學認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歸屬于“痹癥”范疇,疾病發病與風寒濕邪侵襲具有直接關聯;現研究筆者特針對毫火針與中藥熏蒸于風寒濕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治療有效性進行探究,以傳統針刺為參照,如下開展。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貴定縣中醫醫院康復科2019年2月至2020年接收風寒濕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進行數據比對,共計68例,依據住院序號尾數單雙數分組,單數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齡43-79歲,均數(57.36±2.51)歲;雙數34例,男20例,女14例,年齡41-77歲,均數(57.41±2.46)歲;2組患者基線資料差異細微,符合后文比對指征(P>0.05)。
1.2方法
單數組予以普通針刺治療,指導患者呈仰臥位,促使膝關節屈膝狀,取陽陵泉、內膝眼、足三里、血海、阿是穴[2],常規消毒后選用華佗牌一次性毫針進行針刺,捻轉得氣后留針30-45分鐘。雙數組予以毫火針聯合中藥熏蒸治療,毫火針穴位選取同單數組,施術者一手持酒精火把,將毫針燒至通紅后快速穿刺穴位,依據患者臨床癥狀可留針1分鐘,拔針后快速用無菌棉球進行按壓止血;每次火針治療前先熏蒸治療,中藥熏蒸將特制湯劑置于熏蒸儀內加熱之沸騰,將患者雙下肢暴露,儀器置于患者膝關節部位,以患者皮膚濕熱為宜,避免燙傷,持續熏蒸20-30分鐘;2組患者均持續治療15天比對有效性。
1.3評價標準
采用中文譯版數字疼痛評分量表(NRS)對患者關節疼痛癥狀進行量化評分,呈正相關,若評分高,則疼痛程度高;觀察治療前后關節僵硬、疼痛、活動范圍受限及功能障礙等癥狀緩解情況,若上述癥狀基本消失,患者生活質量高,則為顯效及治愈;若上述指標緩解,則為好轉;若均無改善,則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及治愈+好轉)/34×100%[3]。
1.4統計學分析
統計校驗SPSS24.0軟件,P<0.05設為統計學標準值。
2結果
2.1 治療前后2組患者RNS評分統計
治療后2組RNS評分較比治療前降低,雙數組RNS評分低于單數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2.2 2組總療效統計
雙數組療效判定總有效率97.06%(33/34),高于單數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2。
3討論
我國傳統醫學將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納入到“痹證”范圍,疾病病因與風寒濕邪侵擾具有直接關聯,以肝腎不足為主要內因;本研究選用毫火針進行針對性治療,于傳統針刺基礎上,選擇火針針刺,可借助溫陽效果,刺激經絡,增強得氣感受,活血化痰散結,加強組織松弛效果,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并聯合使用中藥熏蒸,借助溫熱療效,以加速局部血液循環,促使新陳代謝,有效促使。血腫及滲出液的吸收,快速緩解組織腫脹疼痛等情況,利于軟組織修復[4]。本研究經2組患者膝關節疼痛評分顯著,治療后2組RNS評分較比治療前降低,雙數組RNS評分低于單數組;經療效比對顯示,單數組療效判定總有效率76.47%(26/34),雙數組療效判定總有效率97.06%(33/34),毫火針聯合中藥熏蒸可顯著緩解風寒濕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疼痛癥狀,改善生理功能,具有臨床可行性。
參考文獻:
[1]孫雅寧,胡志偉,車旭東.溫針灸聯合中藥定向透藥療法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臨床觀察[J].光明中醫,2020,35(22):3604-3606.
[2]茶曉鋒,周琴.中藥熏洗、針灸輔助腔內注射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臨床研究[J].四川中醫,2020,38(3):153-157.
[3]唐霞珠,杜曉梅,沈錄峰, 等.中藥包熱敷配合針灸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臨床研究[J].江西中醫藥,2020,51(5):55-56,80.
[4]尹金旺,王曉桐.中藥熏蒸及針灸推拿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臨床癥狀及疼痛程度的緩解作用[J].大醫生,2019,4(13):101-103.
貴定縣中醫醫院康復科 貴州貴定 55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