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喜龍


摘要:目的:探究微創痔瘡手術于痔瘡臨床有效性。方法:選取吉林省梨樹縣小城子鎮中心衛生院收治行手術治療痔瘡患者為觀察對象,病例時間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共計66例,采用隨機數字分組法,參照組(傳統手術)33例,試驗組(微創痔瘡)33例。結果:試驗組患者手術耗時、術中輸血量、切口愈合時長等指標均低于參照組,參照組術后8例繼發不良事件,試驗組術后1例繼發不良事件,差異顯著(P<0.05)。結論:微創痔瘡手術治療于痔瘡治療有效性優于傳統手術,改善手術指標,提高術后轉歸質量。
關鍵詞:微創痔瘡手術;痔瘡;療效
【中圖分類號】R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1-031-01
痔瘡為臨床肛腸科常見疾病,具有發病率高、治療難度較大等特異性表現,與患者久坐不動、不良飲食習慣具有高度關聯性,主要以大便出血、肛門脫垂為主要病理表現,嚴重降低患者生活質量[1]。臨床針對痔瘡以保守治療及外科治療為主,因病灶勝利結構特殊性,保守治療起效較緩,于患者生活質量提升顯著無顯著增益,多選用外科治療手段,有效剔除痔瘡病兆,于傳統手術應用中發現,其術后恢復周期較長,手術合并癥較多,患者接受程度較低[2]。本研究筆者特采用微創痔瘡手術,旨在提高手術開展質量,確保術后轉歸質量,現開展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吉林省梨樹縣小城子鎮中心衛生院收治行手術治療痔瘡患者為觀察對象,病例時間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共計66例,采用隨機數字分組法,參照組33例,男19例,女14例,年齡34-63(44.35±2.08)歲,病程1-7(2.86±0.28)年;試驗組33例,男20例,女13例,年齡31-65(44.41±2.11)歲,病程1-6(2.81±0.31)年;2組痔瘡患者入組資料符合數據比對指征(P>0.05)。
1.2方法
2組患者均由相同外科小組實施手術操作,術前給予患者灌腸準備;參照組行傳統手術,采用腰骶麻醉,直接于病灶端做手術切口,探查痔瘡病灶,于肉眼下進行切除,觀察無遺留后,結束手術操作。試驗組行微創痔瘡手術,采用腰硬外復合麻醉方式,指導患者手術呈截石位,置入肛鏡擴張器探查痔瘡情況,采用吻合器吸住痔核進行切除,采用凡士林填充方式進行止血,于術后2天內取出,2組患者術后均選取敏感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
1.3評價標準
計算比對2組患者手術耗時、術中輸血量、切口愈合時長等指標;觀察患者術后尿潴留、感染、出血、便嵌塞等不良事件發生情況。
1.4統計學分析
統計校驗采用SPSS24.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用(±s)描述,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描述,配對卡方檢驗,將P<0.05設為統計學差異標準值。
2結果
2.1 2組患者術中及術后指標統計
試驗組患者手術耗時、術中輸血量、切口愈合時長等指標均低于參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2.2 2組術后不良事件發生情況統計
參照組術后8例繼發不良事件,試驗組術后1例繼發不良事件,差異顯著(P<0.05),見表2。
3討論
傳統痔瘡手術創傷較大,經由肉眼下開展手術治療,手術開展周期較長,易導致腸腔暴露感染,增加術后疼痛、術后感染風險,且由于術后瘡面愈合周期較長,術后極易因分泌物情況加重患者機體疼痛感受,患者接受程度較低,臨床應用價值受限。隨著外科技術不斷完善,微創痔瘡手術確立起來,針對痔瘡病灶置入腸鏡探查情況,避免傳統肉眼探察病灶的弊端,可有效檢出微小病灶,提高痔瘡清除有效性,同時腸鏡的置入有效縮小手術切口,獲得最佳手術視野,減少手術機械性創傷,輔以吻合器進行痔核摘除,可有效提高臨床治療有效性,縮短患者手術開展時間,減少術中失血情況,提高手術完成質量,吻合器的實施可有效降低手術創傷,利于術后切口修復,有效降低術后出血感染、尿潴留等并發癥情況,提高預后轉歸質量[3]。本研究經分析2組臨床癥狀轉歸時間可知,試驗組患者手術耗時、術中輸血量、切口愈合時長等指標均低于參照組,微創患者術中、術后手術指標更佳;經比對術后不良事件可知,參照組術后8例繼發不良事件,試驗組術后1例繼發不良事件,微創手術預后安全性更佳。
綜上,微創痔瘡手術治療于痔瘡治療有效性優于傳統手術,改善手術指標,提高術后轉歸質量。
參考文獻:
[1]藍振安.微創痔瘡手術與傳統手術治療嚴重痔瘡的效果比較[J].數理醫藥學雜志,2021,34(1):49-51.
[2]陳日興.微創聯合傳統手術與單純傳統手術治療嚴重痔瘡患者的療效比較[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20,13(2):131-132.
[3]譚海洪.嚴重痔瘡患者采用微創痔瘡手術治療的效果及并發癥發生情況分析[J].家有孕寶,2020,2(12):209.
吉林省梨樹縣小城子鎮中心衛生院 136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