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文月 江曉燕 李波林


摘要:目的:分析探精神科醫護人員心理健康狀況與應付方式的相關因素。方法:采取癥狀自評量表(SCL-90)、應付方式問卷分別評定80名精神科醫護人員與80名綜合科醫護人員的心理健康水平。結果:精神科醫護人員的精神病性強迫、軀體化、抑郁、焦慮等因子分均高于綜合科醫護人員,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強迫、人際關系等因子分低于 綜合科醫護人員,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精神科醫護人員的的求助、自責、幻想等因子分高于綜合科醫護人員,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解決問題退避因子分低于綜合科醫護人員,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要重視臨床醫護人員的心理健康問題,特別是精神科醫護人員,其整體心理健康水平相對較低,更要加以重視,進行正確引導。
關鍵詞:精神科;醫護人員;心理健康狀況;應付方式;相關因素
【中圖分類號】R24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1-064-01
目前,絕大多數人都是在工作單位及勞動場所度過,而從事職業與工作環境等對人們幸福、安寧等造成直接影響,同時也對人們的心理健康造成影響。精神科醫護人員因人際關系矛盾、角色突出、工作壓力大,負責的患者常常會發生暴躁、沖動、自殘、傷人、自殺等惡劣事件,導致精神科醫護人員長時間處于高度緊繃的精神緊張,這嚴重影響他們身心健康[1]。在這種應激環境下,精神科醫護人員應當保護自身心理健康極為重要。本研究首先調查精神科醫護人員的心理健康狀況,分析影響他們應付方式的影響因素,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抽取本院80名精神科醫護人員,其中男12人,女68人,年齡20-54歲,平均年齡(38.26±2.53)歲;護齡:13人為1-3年,26人為4-5年,30人為6-8年,6人為9-10年,5人10年以上;倒班49人,白班31人。另選擇本市綜合性醫院醫護人員80名。兩組醫護人員的年齡、性別、護齡等基本資料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
1.2方法
所有研究對象都在經驗豐富的心理醫師指導下獨立完成問卷調查,問卷上無需登記受試者姓名,具體為:①癥狀自評量表(SAL-90):按照5級方式計分,即1表示無、2表示輕微、3表示中度、4表示重度、5表示嚴重;②應付方式問卷:主要包括成熟的應付方式(解決問題、尋求幫助)與不成熟應付方式(自責、幻想、退避、合理化),總共6個應付因子。所有問卷都是當場收回,有效回收率時100%。
1.3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用t檢驗,P<0.05則視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精神科醫護人員與綜合科醫護人員的SCL-90各類癥狀因子對比
精神科醫護人員的精神病性強迫、軀體化、抑郁、焦慮等因子分均高于綜合科醫護人員,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強迫、人際關系等因子分低于 綜合科醫護人員,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精神科醫護人員與綜合科醫護人員的應付方式問卷各因子對比
精神科醫護人員的的求助、自責、幻想等因子分高于綜合科醫護人員,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解決問題、退避因子分低于綜合科醫護人員,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精神科的護理工作量大,醫護人員面對的風險性大,精神科的患者會沖動、逃跑、傷人、自傷、自殺,醫護人員隨時都可能遇見多種意外事件發生,同事醫護人員需要進行長期的倒班工作制,導致精神科醫護人員長時間處于一種精神緊張狀態。此外,人們對于精神病患者存在較大偏見,不但精神病患者被歧視,連帶精神科醫護人員也遭到歧視,醫護人員辛苦付出且沒有得到人們的尊重及理解,這進一步增加了精神科醫護人員的壓力。精神科醫護人員得到晉升機會少,繼續深造較難,工作壓力大,這些都影響精神科醫護人員的情緒,進而影響臨床護理質量[2]。在應付方式量表測試中,發現精神科醫護人員的的求助、自責、幻想等因子分高于綜合科醫護人員,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解決問題、退避因子分低于綜合科醫護人員,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有關研究顯示,當人類個體處于高應激狀態下時,當良好得到應付方式及社會支持,其自身心理損害的危險性將會增加43.3%,而和普通人相比,其危險度高出2倍[3]。由此可知,良好的應付方式能夠幫助人們緩解精神緊張,促使個體能夠成功的解決有關問題,并以此達到保護心理健康、促進心理平衡等作用。
針對精神科醫護人員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首先應當加強精神衛生工作宣傳力度,要重視精神科的心理需求;呼吁全社消除對精神科患者及醫務人員的偏見,理解精神衛生事業,給予精神科醫護人員支持;給予精神科醫護人員人文關懷;醫療行政部門與社會要保證精神科醫護人員的合理編制,盡可能幫助精神科醫護人員合理解決物質及精神需求,提高他們的社會地位。管理者要為精神科醫護人員營造寬松的人文環境,讓醫護人員感到自己被尊重、被信任,激發醫護人員工作熱情,提高臨床工作效率。
【參考文獻】
[1]王妙輝.精神科醫護人員職業倦怠與心理健康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20,20(62):220-221.
[2]周樺.利用"減壓坊"改善精神科醫護人員心理健康狀況的效果[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0,39(24):4476-4480.
[3]李芳,陳麗波,楊成武.精神科醫護人員心理健康狀況分析與應對[J].醫學研究,2019,1(6):101-101.
作者簡介:1付文月,女,1989 1219,漢,中級,本科;
2江曉燕,女,19870505,漢族,醫師,本科;
3李波林,男,19891110漢族,醫師,本科。
涉縣醫院 河北邯鄲 05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