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繼躍 王堉如 羅福蘭
摘要:整體觀念、辨證論治是中醫學的兩大基本特點,整體觀念中論述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五臟之間有著密切聯系。在臨床診療中,也將整體觀貫穿運用于分析病因及施治過程。辨證論治將癥、證、病有機的結合,通過綜合分析探求疾病的本質,將辨病與辨證有機的結合,通過治療“證”和“病”而達到“藥到病除”,并引出“同病異治”、“異病同治”,即所謂的“千人一方”、“一人一方”之說。帶下病為婦科常見疾病之一,臨床上較為頗見,部分婦女因體質稟賦等因素常反復發作,固氣利濕湯為云南省名中醫易修珍教授的一經驗方,方中集扶正祛邪于一體,臨床上用于治療反復發作的帶下病效果顯著,現就結合相關病例淺談該方治療帶下病的中醫思維。
關鍵詞:整體觀念;辨證論治;固氣利濕湯;帶下病
中圖分類號:R271.1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349(2021)02-0037-03
帶下病是婦科門診常見疾病之一,相對于現代醫學而言,陰道炎、盆腔炎、宮頸炎等引起的帶下異常的疾病均可歸為該病的范疇[1]。部分患者因體質稟賦或生活環境及治療不徹底等因素,常反復發作,對自身工作、生活都帶來嚴重的影響,故對于帶下病的治療應予以重視,尤其是反復發作的帶下病應系統、規范的治療。現代醫學對于本病的治療大多以外用藥或結合口服抗生素治療,短期內可迅速改善患者癥狀,但長期反復發作的陰道炎,多由陰道微生態失衡所致,單純局部抗生素治療難以奏效。中醫通過整體調理、辨證論治,緊守其病機,結合患者自身的情況予以中藥加減治療,效果顯著,減少其復發,值得推薦。
易修珍教授是全國第二批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的指導老師,云南省中醫婦科學術帶頭人,從醫58年,具有深厚的中醫理論,獨特的治療思路和豐富的用藥經驗,對婦科常見、多發及疑難病有其獨特的治療之道。導師羅福蘭教授早期也曾跟隨易老學習,對易老的治病用藥理念也頗有體會。現就對易修珍教授的經驗方固氣利濕湯治療帶下病做簡要淺析。
1帶下病的病因病機
《諸病源候論》[2]指出“帶下者,由勞倦過度,損動經血,致令體虛受風冷,風冷入胞絡,博其血之所成也……任之為病,女子則帶下。”《傅青主女科》[3]指出“夫帶下俱是濕癥”,并闡述了該病與帶脈及肝脾有關;《婦人大全良方》[4]指出:“婦人病有三十六種,皆由沖任勞損所致。”葉熙春[5]、夏桂成[6]認為帶下病與濕熱之邪及脾腎兩虛、肝氣不舒密切相關。吳謙[7]認為“帶下有余皆濕化”。國醫大師孫光榮教授[8]認為帶下病與濕熱為患及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李祥云教授[9]認為帶下病反復發作與濕邪困阻、沖任的虛損有關。鄧靄靜[10]通過整理眾多現代醫家對帶下病的診治,總結出帶下病主要與水濕之邪有關,水濕侵襲而致沖任虛損,帶脈失約,病機與肝、脾、腎相關,病性為虛實相兼。
易修珍教授[11]認為治療反復發作的帶下病主要由于患者本身正氣不足,加之濕熱之邪為患,脾腎兩虛,肝失調達;而正氣的充沛與脾腎關系最為密切,而脾為先天之本,氣血的來源,脾虛則氣血生化乏源,腎為后天之本,先后天相互資生,則正氣得以充沛;而濕熱之邪則不外乎內因、外因,內有脾虛則生濕,或嗜食肥甘厚味釀生濕熱之邪,致痰濕停滯,脾失運化,在外則為久居濕熱之地,濕熱之邪外襲人體,則內外相博,損傷脾陽,運化失常,久則腎陽亦受牽連。或本身稟賦不足,腎元不固,或腎氣無法蒸騰氣化體內多余的水濕,從而濕濁之邪走下,濕邪重濁黏滯,與熱相博纏綿難愈。或肝失調達,影響中焦運化功能,亦或者肝火旺盛,肝強則脾弱,進而脾受制約,運化受限,機體正氣不足,則易受邪氣侵襲。同樣的,機體邪氣亢盛亦會削減正氣,兩者相互作用,故此病反復發作;治療上應清熱除濕祛其邪,補脾益腎固其本。
2固氣利濕湯簡介
固氣利濕湯為易修珍教授經驗方,其組成為黃芪30 g,柴胡12 g,續斷15 g,沙苑子15 g, 砂仁6 g,蒼術12 g,黃柏12 g,薏苡仁15 g,苦參10 g,甘草10 g,方中君藥黃芪、柴胡,黃芪在《神農本草經》中被列為上品。味甘,性微溫,具有補虛之功[12],黃芪亦可補氣升陽;《本草經百種錄》中記載柴胡味輕,能于頑土中疏理滯氣[13],兩藥合而為君,共奏補氣升陽之功。續斷、沙苑子補肝腎、固沖任為臣,蒼術、砂仁、黃柏清熱燥濕健脾。薏苡仁健脾除濕均為佐使,苦參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具有補氣固肝腎,清熱除濕之功。對治療反復發作的頑固性帶下效果顯著。
3典型病案
3.1病案1馬某,女,32歲,2020年01月3日初診。診見:反復帶下量多2年余,形體偏胖,易疲,少氣懶言,納欠佳,小便可,大便偏稀,舌淡紅、苔白膩,脈細濡。婦檢示:陰道分泌物量多,呈豆渣樣,宮頸I°柱狀上皮異位。陰道分泌物檢查:霉菌+,清潔度III°;西醫診斷:復發性霉菌性陰道炎;中醫診斷:帶下病。辨證屬脾氣虛濕熱內蘊。治以益氣健脾除濕,兼以清熱,方選易修珍教授的經驗方固氣利濕湯加減。處方如下:黃芪30 g,柴胡10 g,續斷15 g,骨碎補15 g,沙苑子15 g,砂仁10 g,蒼術15 g,黃柏10 g,薏苡仁20 g,萆薢15 g,白花蛇舌草15 g,苦參10 g,甘草10 g。連服7劑后患者訴帶下量較前明顯減少,伴隨癥狀明顯減輕,婦檢提示:少量透明分泌物,宮頸I°柱狀上皮異位。復診時恰逢月經前,囑其下次月經干凈后再次復診,恐其帶下再次反復,為加強藥效,減少復發,囑其連續治療3個月經周期;另囑其調節情緒,注意飲食忌辛辣香燥之品,忌油膩肉食及寒涼之品;注意局部清潔。后電話隨訪詢問后訴帶下較前已明顯好轉,近幾月未復發。
3.2病案2邱某,女,49歲,2020年5月20日初診,亦為帶下異常反復發作,多次輾轉各醫院,仍是治標不治本,仍反復發作,伴煩躁,易疲,納欠佳,大小便無異常,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婦檢:分泌物較多,色黃,質黏稠;西醫診斷:陰道炎;中醫診斷:帶下病;治以疏肝益氣,清熱除濕,方選易修珍教授經驗方固氣利濕湯加減,處方:黃芪30 g,柴胡10 g,川楝子10 g,續斷15 g,沙苑子15 g,芡實15 g,砂仁10 g,蒼術15 g,黃柏10 g,苦參10 g,薏苡仁20 g,萆薢15 g,郁金15 g,甘草10 g。連服7劑,囑患者服藥結束后復診,患者復診時訴帶下基本正常,伴隨癥狀基本消失,精神面貌明顯好轉,繼予7劑鞏固療效,囑其調節情緒,注意飲食,適當鍛煉。
按:以上兩則案列均為反復發作的帶下病患者,多次就診于各西醫院,予局部陰道納藥治療,可短期減輕患者癥狀,但仍于月經前后反復發作。導師羅福蘭教授從中醫整體觀念出發,辨證論治,多方位考慮患者各方面因素;根據五臟辨證,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健則可化濕邪,上述患者體型偏胖,平素喜食辛辣之品,肥胖者多致脾虛運化失常[14],從而水濕停聚,濕濁之邪下行,帶脈失于約束而致帶下量增多;腎為先天之本,全身陰陽之根本,且腎陽可助氣化,先后天相互滋生,現脾土匱乏,無法滋養先天,故致脾腎兩虛。《黃帝內經》有云“正氣內存,邪不可干”,現脾腎兩虛,氣血生化不足,正氣本虛于內,故易受外來濕熱之邪侵犯,而機體無法鼓邪外出,尤其是月經后,胞宮血海空虛,氣血不足,故易復發。葉天士有云“女子以肝為先天”之說,大凡婦科諸疾,從肝論治或輔以疏肝調肝治療均可取得良好效果[15]。肝主疏泄,調暢氣機,可調節水液的代謝,另帶下反復多與沖任虛損有關,“沖為血海、任主胞宮”,而沖任皆與肝有密切關系。綜合分析故選用易修珍教授的經驗方固氣利濕湯加減治療,方中黃芪合柴胡為君,固扶正氣的同時祛邪外出。相關研究表明黃芪可以增強人體免疫力,這與中醫扶正固本思想不謀而合;另方中柴胡可助黃芪升發脾胃之清陽[16-17]。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柴胡有抗炎抑菌及調節免疫的作用,這與中醫的祛邪治標是異曲同工之妙[18-20]。兩藥合用,既能扶助正氣,亦能祛邪外出。續斷、沙苑子走肝腎經,調肝補腎,且續斷具有抗炎抑菌、提高免疫力的作用[21],對中醫來說,即扶正祛邪。蒼術、黃柏、砂仁健脾燥濕清熱,另蒼術、黃柏、苦參均有抗菌、抗炎的作用[22-24],砂仁兼有抗炎、抑菌及調節菌群的作用[25]。薏苡仁健脾益氣,兼利濕邪,甘草調和諸藥,全方集扶正祛邪于一體,肝脾腎同調,健脾益腎固其本,清熱利濕治其標,標本同治。
易老固氣利濕湯全方寓補于清,寓消于升,使祛邪而無傷正之弊,扶正而無留邪之虞。利用五臟生克制化之規律來遣方用藥,謹守病機,從而起到四兩撥千斤之奇效,而非見帶止帶,追求一時之效。故在臨床診療中我們要嚴守整體觀念、辨證論治,不斷強化自身的中醫思維與能力。
參考文獻:
[1]曾小吉.龍膽瀉肝湯治療濕熱型帶下病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6,13(6):94-97.
[2]巢元方.諸病源候論[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2:211.
[3]傅山.傅青主女科[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
[4]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5:83-85.
[5]李學銘,葉熙春,張文康.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從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4:8.
[6]夏桂成.中醫婦科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288-295.
[7]清·吳謙.醫宗金鑒(下)[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3:60.
[8]薛武更,孫光榮.國醫大師孫光榮治療帶下病[J].吉林中醫藥,2017,37(1):25-28.
[9]賈麗娜,李祥云.李祥云教授從沖任論治復發性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經驗及常用藥對[J].中國醫藥導報,2019,16(3):115-119.
[10]鄧靄靜.中醫診治帶下病學術源流探討及文獻整理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2014.
[11]周蜻,金風麗.易修珍老師經驗方“固氣利濕湯”運用舉隅[J].新中醫,2000(1):7.
[12]佚名尚志鈞,校注神農本草經[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111.
[13]徐大椿.神農本草經百種錄[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19-20.
[14]孔月晴,高翠霞.探討“脾失健運”是肥胖之根[J].中醫研究,2015,28(12):10-11.
[15]王艷娜,路鳳陽,王亞娟,等.從“女子以肝為先天”論治婦科疾病[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47):134-135.
[16]胡光星,張煥峰.中藥黃芪的藥理及臨床應用價值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6(93):166-169.
[17]呂琴,趙文曉,王世軍,等.黃芪活血功效及現代藥理學研究進展[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20,26(9):215-224.
[18]辛國,趙昕彤,黃曉巍.柴胡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吉林中醫藥,2018,38(10):1196-1198.
[19]舒文將,姚昕利,陳宗游,等.中藥柴胡的藥理研究與臨床應用[J].廣西科學院學報,2017,33(4):268-273.
[20]顏美玲,楊柳,侯阿嬌,等.柴胡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中醫藥信息,2018,35(5):103-109.
[21]羅鵬.川續斷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化工管理,2015(19):199.
[22]鄧愛平,李穎,吳志濤,等.蒼術化學成分和藥理的研究進展[J].中國中藥雜志,2016,41(21):3904-3913.
[23]李嘉誠,吳嵐,蔡同凱,等.黃柏化學成分及其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藥學實踐雜志,2018,36(5):389-398.
[24]張明發,沈雅琴.苦參堿抗炎和免疫抑制藥理作用的研究進展[J].抗感染藥學,2018,15(5):737-743.
[25]李麗麗,田文倉,劉茵,等.砂仁中化學成分及其藥理作用的研究進展[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8,18(22):4390-4396.
(收稿日期:2020-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