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明艷
時歲更替,人間百盛,春將至,天地新。這開春的一年一會,是專屬于中國人的儀式。黃色肌膚、黑色雙眸以及漢語詩詞中流淌的,是傳承了數千年的傳統節日,其中不得不說的,是融入每個中國人心中的那一個——春節。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西晉時期的周處,第一次在《風土記》中提到守夜。達旦不眠的除夕,舊歲至此夕而除。時光倒回宋神宗熙寧年間,那是一個極其熱鬧的春節。正如楊萬里在《乙丑改元開禧元日》所寫:“夜半梅花添一歲,夢中爆竹報殘更。”阿爺們圍坐在紅泥小火爐前,燙著一壺屠蘇酒,他們偶爾談笑風生,偶爾起身轉兩圈解解乏。“咚——咚!咚!”一慢兩快,只聽得窗外已是三更,守歲的男人們紛紛裹緊棉衣走出家門,不一會兒,雪地里爆竹聲此起彼伏,人們篤信,這樣可以驅趕年獸。第二天一早,雪過天晴,風中是絲絲縷縷的春意,這春意蕩漾在每個人的臉上,不知是昨夜的屠蘇酒醉了人們的心,還是這新年的歡喜染紅了人們的臉龐。日照大地,陽光融融,人們取下舊年的桃符,換上新的,每個人見面都笑語嫣然,著新衣,互道新年安好。
詩中的屠蘇酒,醉了千百年來讀詩的人。有人說這是用屠蘇草浸泡的酒,也有人說屠蘇是舊時某類草庵的名字,而屠蘇酒便是在這種草庵里釀制的。相傳,這酒是由漢代末年的神醫華佗發明的,后來人們每到新年便飲屠蘇酒,以此來驅邪避瘟疫,延年益壽。
陽光普照萬物,一切欣然蘇醒。這既是現實中的春節,更是王安石理想世界中的春節。熙寧三年(1070年),王安石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位同宰相。他在全國范圍內推行新法,開始大規模的改革運動,史稱“熙寧變法”。950多年前,王安石就提出了“收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的治國理財原則,他懷著一腔熱情,渴望以一己之抱負推動北宋之革新,目的在于富國強兵,借以扭轉北宋積貧積弱的局勢。“千門萬戶曈曈日”,這是春節溫暖的陽光,更是王安石內心的希望,他希望變革所帶來的好處也能散入千門萬戶的尋常百姓家。
你肯定想問,王安石的革新最后是否成功了呢?我卻更想說,無論如何,他都是一個勇敢的先驅者,更是一個偉大的文學家。而那個春節,也注定被賦予了獨特的意義。無獨有偶,初唐四杰之一的盧照鄰在他的《元日述懷》一詩中這樣寫道:“人歌小歲酒,花舞大唐春。草色迷三徑,風光動四鄰。”春節一到,整個大唐張燈結彩,風光無限。你看,無論是唐的華美,還是宋的家常,偉大的詩人,總能看到普天之下傳統節日的盛況,無論當時當下,他是怎樣的境況。
時光匆匆。一月春色如流水,二月春風似剪刀。三月花如錦,四月采桑又插田。五月榴花火,六月荷風引。七月觀銀河,八月望洞庭。可憐九月初三夜,十月過了便是年。中國的春節,為全世界展現了軌道之外的另一個圓——團圓。數千年來,每一個“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的除夕,都是為了迎來一個“總把舊桃換新符”的春節,而每一次風塵仆仆的千里歸鄉,也是為了不久后斗志昂揚的再出發。
“愿得長如此,年年物候新。”孩子,祝你新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