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十二



《我和我的家鄉》,從片名就能看出,該片延續了《我和我的祖國》的立意,是作為一部獻禮片來呈現的。從手法和結構上來看,這部影片也確實繼承了《我和我的祖國》那樣的章節式敘事方式,每個章節選擇從一群人、一件事來表現“我和我的家鄉”這個宏大的主題。
葛優繼續飾演《我和我的祖國》中《北京你好》這個章節里的主角張北京,不過這次的故事換成了《北京好人》。張北京努力地攢著錢,希望能買一輛新能源車,做一個網約車司機。但是同在北京漂泊的表舅得了腫瘤,找他借錢做手術。張北京不想放棄自己的新車夢想,也不能對表舅見死不救,萬般無奈下,他想到了一個餿主意:讓表舅冒充自己的身份,用自己的醫保去動手術,可以省下很多錢。于是舅甥兩人一個膽戰心驚,一個故作鎮定地走進了醫院,玩起了“角色扮演”,鬧出了許多笑話。冒充身份騙醫保當然是行不通的,表舅為了不連累外甥,故意說是自己偷了他的醫保卡,而張北京也決定拿出買車錢給表舅治病。不過在故事的最后,家鄉的表舅媽把兩人一通數落,并表示自己早就為表舅辦好了新農合醫保,在外漂泊打工的農村人看不起病的日子已成為了過去時。
第二個章節叫《天上掉下個UFO》,在貴州省黔南的一個山村里,出現了神秘的UFO,一時間轟動全國。《再進科學》欄目組派出兩名記者深入到村里調查采訪,隨行的還有一位出生于此的科學家。村里人熱情地歡迎他們的到來,在“UFO主題餐廳”盛情款待了他們。三人組在走訪過程中,發現村里有一個“發明大王”,用簡單的工具和天才的創意發明出了許許多多稀奇古怪的東西。村里的其他人對UFO事件總是遮遮掩掩、閃爍其詞,這讓記者們起了疑心,他們決定從這個“發明大王”身上著手展開調查……
法國作家都德有一篇著名的文章《最后一課》,說的是一位法語教師為即將被割讓給普魯士的洛林地區的孩子們上最后一堂法語課的故事。而在本片中,也有一位兢兢業業的老師,在過去的學生的幫助下,穿梭幾十年的時光完成了他的“最后一課”。老范是一位藝術教授,跟兒子一家住在國外,在當地的大學授課。一天,他在課堂上暈倒,醒來后出現了癡呆癥狀,總是念叨著要回一個叫望溪村的地方上課。老范年輕時曾在那里做過鄉村教師,如今連兒子都不認得的他似乎只記得這件事了。醫生建議兒子幫他完成這個夢想,或許就能恢復清醒。于是兒子聯系了當年的那一班學生——如今他們個個都已為人父母,并把望溪村建設成了知名旅游度假村——希望他們能幫父親圓夢。整個村的人都行動了起來,開始重建當年那間破破爛爛的茅草棚——也就是他們曾經的教室,還把各自的孩子打扮成他們小時候的樣子,力求讓白發蒼蒼的范老師回憶起曾經的那堂課……
在陜西的毛烏素沙漠里,一所中學正準備舉行校慶活動。校友們紛紛從外地趕回——為什么是外地呢?因為這里曾經是一片風沙漫天的不毛之地,不時刮起的沙塵暴蠶食著人們生存發展的希望,孩子們唯一的出路就是讀書,然后離開這里。回鄉參加校慶的路上,知名電商閆飛燕遇到了從前的學弟喬樹林,他正不厭其煩地向每個人推銷他的沙地蘋果。喬樹林看到閆飛燕,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死皮賴臉地跟著她,希望她能幫忙推銷自己的果子。閆飛燕對這個厚臉皮的學弟有些厭煩,但還是決定讓他帶著自己走一走、看一看家鄉這些年來的變化。在這個過程中,她看到成片的防沙林和綠地取代了記憶中那片令人絕望的黃沙地,也逐漸了解到了喬樹林這樣一個看似精明世故的商人為家鄉這些年的變化作出了怎樣的貢獻……
最后一個故事化用了“神筆馬良”的傳說,叫《神筆馬亮》。馬亮是一個優秀的、前途可期的青年畫家。他的妻子一直都為丈夫的藝術天分無比自豪,并期望他取得更大的成就,所以堅持要他去俄羅斯的美術學院進修。但馬亮真正想做的是回報那個生他養他的鄉村。兩難之下,他作了一個有些滑稽卻又令人心酸的選擇:到村里去支援扶貧,跟妻子卻謊稱自己去了俄羅斯上學。他把村支部會議室的一個角落裝飾成俄羅斯大學宿舍的風格,讓村里的一個干部戴上金色假發假扮成俄羅斯“室友”,讓全村的人都配合他演戲。每當家中懷孕的妻子打來視頻電話的時候,他要么是在“宿舍”畫畫,要么是在“莫斯科郊外”的農田里“寫生”,一切看上去都天衣無縫。但實際上,馬亮的所有精力都放在了一幅稻田畫的創作上,他希望這個地標性的藝術作品能帶動旅游經濟,給村子帶來發展的希望。等他功成身退了,再向妻子坦白真相。但人算不如天算,稻田畫的成功把馬亮的妻子也吸引到了這里,面對熟悉的風景,她漸漸起了疑心……
總的來說,《我和我的家鄉》是一部優秀的獻禮片。在城鎮化高速發展的今天,確實需要這樣一部電影來告訴人們,對家鄉的眷戀不只是深情的文字、優美的詩歌,還有一群智慧、樸實、默默奉獻的人,把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揮灑在了這片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