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道玉
縱覽世界科學發展的歷史,科學院大致誕生于17世紀的歐洲,由1666年創建的法國皇家科學院開先河。隨后,俄羅斯圣彼得堡皇家科學院和普魯士皇家科學院相繼成立。美國的科學院比歐洲晚了一個多世紀,但后來居上。美國現在的三大科學院(科學院、工程院和醫學院)則是世界學術水平最高和影響最大的私人學術團體。各國科學院的規模和職能不盡相同,但它們都由院士組成。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49年11月就成立了中國科學院,1955年科學院頒布了學部委員評選條例,首批評選了233位學部委員。這是學習前蘇聯的做法,為回避似有資產階級名利思想嫌疑的院士一詞。直到1993年10月,才由院士代替了學部委員。
中國工程院成立比中國科學院晚了30多年,但院士數量飛速增長,從一開始就飽受質疑。部長、市長和公司的老總都能評上院士,官與學不分、商與學不分、學與術不分。2021年又是增補院士的年份,貴州省科協推薦的“茅臺院士”引起了全國熱議。
為什么會造成這種局面呢?從根本上說,這是我國院士制度弊端造成的,我以為需要從以下三方面進行改革:
首先是改革中國科學院一院獨大的體制,克服中國科學院的院本位主義。現在實體的中國科學院與院士的中國科學院是合二為一的,這是上世紀50年代初在“一邊倒向蘇聯”政策導向下,學習蘇聯造成的。這種體制最大的弊端是,造成科學院在遴選院士中的“馬太效應”,即科學院享有推薦和評審權的人越多,本院被評選上的人就越多。現在中國科學院114個研究所擁有院士234人,無論是總數或是占比數都是高居全國榜首,這就是“近水樓臺先得月”。應把實體的中國科學院改名為中國科學研究院,作為下屬各研究所的管理機構,而中國科學院則是面向全國獨立的,負責受理院士申請、評審和管理的機構。
其次,一定要把官、學、商各領域的關系界定清楚,不能再混雜在一起,從體制上杜絕腐敗。有權有勢的人,既要當官,又要高薪,還想往院士里擠,這是極其不公平的。自古就有“道不同不相為謀”的箴言,因此官員應該安心當一名廉正清明的好官,即便他以前做過學術研究,且有所成就,但他當官以后不再做學術,那就不能申請院士;同理企業公司的老總,他們已經在自己的崗位得到了豐厚的回報,應該知足了。
反觀美國那些大型公司,如貝爾實驗室擁有萬余名研究人員,大致每天做出一項發明成果;美國國家航空航天署、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微軟公司、 蘋果公司、谷歌公司公司都是人才濟濟、成果累累的技術研發單位,但他們都沒有削尖了腦袋搶著當院士。兩相對比,更顯示出我國一些人的虛榮心是多么的嚴重,這與十多年以前官員和老板涌向校園爭戴博士帽如出一轍,只不過院士頭銜更顯赫罷了。
我們必須強調,無論是科學院院士或是工程院院士,核心是做學問,不是專心致志做學問的人,就不能當院士,這是世界各國院士資質的通則。
最后,一定要維護院士榮譽的純潔性。一些沒有院士的地方政府和單位,以公關的手法,搞“院士零的突破”,在街心花園給院士矗立銅像,設立資深院士等等,這些都是在炒作院士,絕不能允許一切不良的風氣侵襲這個中國學術界最高的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