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學天


內容提要:雪的自然形態多種多樣,觀古人優秀作品,無不“妙造自然”,而其根本則在“格物”。花鳥畫更加微觀,而物種的豐富性又多于山水畫,所以雪景花鳥相對山水畫來說會衍生出更多的表現技法。中國古代雪景花鳥畫的表現技法遵循著一定的規律,繪畫觀念隨時代的改變而改變,更因不同繪畫材料的促進,產生了多種畫雪的方法,主要從筆墨運用與空間處理兩個方面來體現。本文將結合古代畫論與作品,簡要地梳理中國古代雪景花鳥畫的筆墨運用特點與空間營造規律。
關鍵詞:雪景;花鳥畫;技法;筆墨;空間
雪景花鳥畫在具體的筆墨運用上是遵循一定的規律的,時代不同、材質不同,畫法也就不同。不同的畫法是不同的筆墨運用與不同的空間處理,古人的畫論中少有專門論述雪景花鳥畫的,而常借山水說明畫理,所謂一通百通,其理一也。《繪事微言》中說:“雪者有風雪、有江雪、有夜雪、有春雪、有暮雪、有雪霽、有欲雪,凡雨雪又本乎風勢之緩急,想其時候方可落筆。”
雪的自然形態多種多樣,觀古人優秀作品,無不“妙造自然”,而其根本則在“格物”。特別是花鳥畫相對山水更加微觀,而物種的豐富性又多于山水畫,所以雪景花鳥畫相對山水畫來說會衍生出更多的表現技法。
關于雪景花鳥畫的筆墨運用方面,雖說歷代畫風和材質不同,但筆墨運用的核心都是“狀物”。用筆一要符合所描繪對象的質感,二要能“斷”,意思就是要考慮到在雪覆蓋之下結構該如何表達,怎么畫能體現被雪覆蓋的感覺。唐志契在《繪事微言》中論雪景的畫法時說:“畫雪最要得觱發栗烈意。”如何將“觱發栗烈”之意表達出來,古人有不同的手法,下面他又說:“只以寂寞為主,一有喧囂之態便失之矣。其畫山石當在凹處與下半段皴之,凡高平處即便留白為妙,其畫寒林當用枯木,冬天亦有綠葉者多是松竹,要亦不可全畫其枝上一面,須到處留白地。”這是古代畫論中有關雪景畫法重要的論述,基本涵蓋了雪景繪畫中的要點,而種種技法當為畫面意境服務。對于雪景寒寂之境的塑造,畫面不可有喧囂之態,在畫樹石的時候要留有余地,用心在留白處,而同樣是畫石頭,其中也有不同。
鄭績在《夢幻居畫學簡明》中說:
雪景山石皴法,宜簡不宜繁,然有大雪、微雪、欲雪、晴雪之分。大雪則山石上俱作雪堆一片,空白應無紋理可見。但于山石之外,以水墨入膠,隨山形石勢漬染成雪,而山腳石底雪不到處,不妨見些皴紋。樹身上邊留白,下邊少皴,枯枝上亦漬白掛雪。凡亭屋瓦面、橋梁舟篷皆有雪意,關津道路當無行人矣。若寫微雪,則山石中疏皴,淡描于輪廓,外漬墨逼白而已。欲雪則天云澄淡,晴雪則白氣仍存,至用粉為雪,加粉點苔亦是一法,止宜用于絹綾金箋之中,于生紙不甚相宜也。
如此系統地闡釋各種不同形態的雪景的畫法,說明了古人對于畫理的理解是建立在物理的基礎之上的,明畫理才知如何運用筆墨。李成是另一位北宋的畫雪高手,他也是師法王維。清代方薰在《山靜居畫論》中記載李成畫雪說:“營丘群峰積雪小絹本,筆極細密,林巒屋宇,皆用焦墨,畫如屈鐵絲。空處淡墨籠染,積雪凝寒,對之令人起栗。又大幅雪圖,筆蹤較粗圓,神氣磊落。上隔水有董思翁題。”
古人雪景中畫主體多用焦墨、濃墨,這樣會給人冬天萬物的倨傲蒼辣之感,而背景染淡墨來體現冬天的寒冷與寂靜,并且在墨法上做了變化,用墨太重易失韻味,太淡又易傷神,所以二者結合相輔相成,既合物理又合畫理。筆法的首要問題是要合乎物理、畫理,而在這基礎之上畫家可以根據自己對道的理解加入自己的特點,也就是畫家自身風格。關于畫雪的墨法的運用,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說:
雪色用濃淡墨作濃淡,但墨之色不一而染就。煙色就縑素本色,縈拂以淡水,而痕之不可見筆墨跡,風色用黃土或埃墨而得之,土色用淡墨埃墨而得之,石色用青黛和墨而淺深取之,瀑布用縑素本色,但焦墨作其旁以得之。水色春綠、夏碧、秋青、冬黑。天色春晃、夏蒼、秋凈、冬黯。
天之四時各不相同,則畫理畫法也隨之相應,大至山川小到花草,其道理是一樣的,不同的用墨是根據物理相生發。正如湯貽汾在《畫筌析覽》中所說:“春夏秋冬早暮晝夜,時之不同者也;風雨雪月煙霧云霞,景之不同者也。景則由時,而現時則因景,可知故下筆貴于立景,論畫先欲知時,時景既識,其常當知其變,蓋一物之有無莫定由四方之氣候不齊。如塞北多霜,嶺南無雪,是景以地論不以時分。畫雖小道,亦欲兼達,夫地氣天時而后可以為之也。”所以作畫前當格物明理,藝術創作建立在尊重客觀對象的基礎上。如畫雪景時主體的用墨應有變化對比,要用濃淡墨,不可一染而就。整體的氣氛、色調要統一合理,如雪景中水給人的視覺是黑色,而天空是暗淡無光的。
雪景畫的空間處理是通過筆墨表現的,主體必須與背景的渲染結合才會營造出雪景的荒寒冷寂之境。而不同的雪有不同的空間處理方式,自然中有寒江之雪、夜暮之雪,又有初春之雪、風中之雪等,而下雪的狀態又有欲雪、雪霽等。這些物境的不同必然導致在畫境中對畫面空間處理不同。古人在總結畫雨雪法時說:“雨雪之際時雖不同……凡雨雪意,皆本乎云色之輕重,類于風勢之緩急,想其時候,方可落筆。大概以云形其雨雪之意,則宜暗而不宜顯也。”
在雪景花鳥畫的創作中也要本乎“云色之輕重”,就是根據畫境而進行背景空間的渲染。對于主體物的渲染也極為重要。這特別體現在工筆畫中,除了呈現雪中物象的狀態外,還要將雪覆蓋之處的厚度感與雪的質感染出,主體與背景的雙重渲染決定了雪景的空間是否成功。
王維有《輞川積雪》,巨然有《雪圖》,許道寧有《漁莊雪霽圖》,為何古代先賢作雪景畫可曲盡其妙,得荒寒凜冽之狀?畫家思想反映在畫面中是審美,而其視覺呈現的是規律。唐岱在《繪事發微》中總結說:
凡畫雪景以寂寞黯淡為主,有玄冥充塞氣象,用筆須在石之陰凹處皴染,在石面高平處留白,白即雪也。雪壓之石,皴要收短,石根要黑暗,但染法非一次而成,須數次染之,方顯雪白石黑。其林木枝干以仰面留白為掛雪之意,松柏杉檜俱要雪壓枝梢,或行旅踏雪須戴氈笠毼衣,有沖寒冒雪之狀,陡壑絕壁,用棧補樵路,危橋相接不絕。山寺人家須靜掩柴扉,塵囂不至。雪圖之作無別訣,在能分黑白中之妙,萬壑千巖,如白玉合成,令人心膽澄徹。古人以淡墨積雪為尚,若用粉彈雪,以白筆勾描者,品則下矣。
如要妙造自然,定要觀察自然、理解自然,師造化后而得心源。唐岱總結了很多作雪景畫的要點,他雖說雪景山水畫法但畫理相通,花鳥畫也亦適用,雪景畫境界上要有“寒寂”之意,而同樣是雪景卻有高下之分。其高下體現在作者對自然的理解不同,以及其筆墨能力能否支撐他所描繪的畫面。唐岱第一次提出畫雪的各種技法中格調有高下之分,確立了雪景畫中“品”的概念。
雪景空間的渲染中古人多用淡墨,或墨中加花青或者赭石。這要根據想表達的內容來決定背景的顏色。由于所描繪畫面主體本色各異,畫面色調不統一,所謂“物盡其色”更易謹毛失貌,所以雪景空間的營造會選用灰色的背景來統一畫面。這種灰色襯托雪會增其潔白之感,并且在雪與主體之間形成一個過渡,顯得畫面有層次,在畫境上大片灰色統一的背景會顯得畫面的氣氛更加靜謐,更有寒寂之意。營造雪景空間時當以境界為重,具體操作時不要染得太重,過于黑濁便無雪景的清寒之感,即古人說畫雪景要“雪意清寒,休為染重”。
鄒一桂在《小山畫譜》中談論畫雪要能“繪其清”。意在繪畫者在畫中要用“虛”,不可全都畫實。然而染背景的前提是主體物的“虛”要畫出“掛雪之意”,這樣畫的意境自會有寒意。
古人有一些奇特的雪景的營造方式,這些技法往往在山水畫中出現,而花鳥畫則未曾見過這些與常法不同的畫法。董其昌《畫禪室隨筆》中記載:“京師楊高郵州將處,有趙吳興雪圖小幅,頗用金粉,閑遠清潤,迥異常作。”趙孟頫用金粉作雪景為畫史中罕見之事。董其昌認為趙孟頫的雪景是學王維,應是指氣韻而言,而趙孟頫這種“頗用金粉”的畫法應是受了唐人金碧山水的影響。
清汪珂玉《珊瑚網》中記載:
繪雪者無非在峰頭樹杪積粉堆素而已,斯時清焦墨成黯淡之色,覺雪意恍然。一云:古人最喜畫雪如王摩詰《林亭雪岫》、趙幹《江行初雪》、關仝《關山積雪》、宋徽宗《雪江歸棹》、黃大癡《九峰雪霽》,現在人間皆守常法,惟李營丘作峰巒林屋皆以淡墨為之,而水天空處全用粉填,此其超眾長而獨自標奇耳……
古人喜作雪景,但有高低之分。在宋人心中李成的格調是極高的。李成生活的年代離五代不久,不知李成的這種“水天空處全用粉填”的畫法是否受了“鋪殿花”畫法的啟發。明清宣紙的大量使用,為了使天空勻凈、氣氛靜謐,在雪景背景大片墨的渲染中加膠。為的是墨容易停勻,干后不會“花”,而且加了膠的墨會給人一種“清冷”的感覺。這種方法古人畫論中也經常提及,如《夢幻居畫學簡明》中論畫雪的設色:“冬景則以赭墨托陰陽留出白光,以膠墨逼白為雪。”背景墨中加膠的畫法更適用于生宣,晚明的徐渭畫雪就多用此種方法。
約稿、責編:金前文、史春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