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文
古人將山岳神化,并對其十分崇拜?!渡胶=洝防镉涊d了許多有關山神的傳說,尤其是《中山經》,《中山經》是《山海經》五藏山經中內容最多的一部,不少山神都出自其中。
《中山經中山九經》有記載:凡岷山之首,自女幾山至于賈超之山,凡十六山,三千五百里。其神狀皆馬身而龍首。其祠,毛用一雄雞瘞,糈用稌。文山、勾檷、風雨、騩之山,是皆冢也;其祠之:羞酒,少牢具,嬰毛一吉玉。熊山,席也。其祠:羞酒,太牢具,嬰毛一璧。干舞,用兵以禳;祈,璆冕舞。
這段話是說,總計岷山山系之首尾,自女幾山到賈超山一共有十六座山,途經三千五百里,山神都是馬身龍首。祭祀這些山神的時候,用一只公雞作為祭品,埋入地下,祀神的米用糯米。文山、勾檷山、風雨山、騩山這幾座山的山神都是大的山神,祭祀他們需要進獻美酒,用豬、羊二牲齊備的少牢之禮,以一塊彩色的玉作為懸掛在山神頸部的飾物。熊山山神是諸山神的首領,祭祀這位山神的儀式為:向其進獻美酒,用豬、羊、牛三牲齊備的太牢之禮,以一塊玉璧作為懸掛在山神頸部的飾物。祭祀時,手拿盾牌起舞,以求消除戰爭災禍;祈禱時,手持美玉、頭戴禮帽跳舞。
由此可以看出,古時候人們祭祀山神,會根據山神的等級高低采用不同規格的禮制,一般來說,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時才用太牢;少牢在祭品的規格中低于太牢,是諸侯、卿大夫祭祀宗廟時所用。熊山山神的太牢之禮,相當于帝王祭祀社稷,是非常高的規格。
這十六座山的山神,都是馬身龍首,他們也被稱為“中山神”,之前提到過的燭龍是“鐘山神”,聽名字容易混淆,但卻是完全不同的山神。
馬身龍首神是龍和馬的組合,古人認為,龍和馬可以互變,《周禮》上有這樣一種說法:馬八尺以上即為龍。《山海經》里講“馬實龍精”,就是說龍成了精就是馬。這不難理解,因為龍和馬的形象里都有昂揚向上的特點,將這兩種動物組合在一起,也體現了古人積極進取的精神面貌。
還有一個有關馬身龍首神的傳說,是說伏羲之所以能發明陰陽八卦,就是跟龍馬有關。相傳伏羲在黃河邊思考天地萬物運行的規律,卻百思不得其解,毫無頭緒。這一天,黃河水中出現了一個巨大的漩渦,從中躍出一個動物來。
這動物長著龍的頭,馬的身子,背上還有兩只巨大的翅膀。它的背上馱著一張古圖,送到伏羲面前。伏羲打開一看,喜出望外,這不正是自己長時間以來想要尋找的寶圖嗎!
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河圖洛書,在天為象,在地成形,在天為象乃三垣二十八宿,在地成形則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明堂,非常玄妙。有了河圖,伏羲就像是開了掛一樣,演化為伏羲八卦,再加以推演,就變成了三十六個卦象,可以用來解釋世界萬物的變化規律。也能看出,龍馬是上古神話中的神獸,這與《山海經》中馬身龍首神能夠享受太牢之禮的尊貴地位相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