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育玲,張曉芬,孟效紅,于 靜
1.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山西030001;2.山西醫科大學護理學院
靜脈輸液治療是臨床最常用的治療手段之一,我國80%的住院病人需接受靜脈輸液治療[1]。如今輸液工具多樣化,護士應根據病人具體情況進行選擇。對于短期輸注非刺激性藥物的病人應選用外周靜脈輸液工具,需要長期輸注高滲、腐蝕性藥物的病人則應選用中心靜脈輸液工具[2]。輸液工具的合理選擇是安全輸液的前提。研究顯示,70%的護士在選擇輸液工具時會受病人要求影響[3]。但病人對輸液工具缺乏認知,對輸液工具的選擇和自我管理依從性有待提高,在輸液工具留置期間存在不恰當行為。因此,如何有效引導病人和家屬正確認知輸液治療,配合醫護共同做好輸液全程管理尤為重要。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模型(information-motivation-behavioral skills model,IMB)是由Fisher 等[4]提出的強調以信息、動機、行為技巧的共同作用以促使個體發生行為改變的理論。已有研究將IMB 應用于個體健康教育中,并取得了良好效果[5-6]。本研究將IMB 作為理論基礎,對靜脈輸液治療病人和家屬進行健康教育管理,取得了較好效果。
1.1 研究對象 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2019 年7 月—2019 年12 月某省三級甲等醫院神經外科住院期間行靜脈輸液治療的病人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中心靜脈導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外周靜脈留置針、頭皮鋼針在本院置入,并在本院接受觀察、護理和治療;②知情同意并自愿參與研究。排除標準:①已發生全身重癥感染;②合并其他嚴重疾病或瀕臨死亡。共納入研究對象322例,按照病區分為對照組(156 例)和試驗組(166 例),兩組病人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等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 研究方法
1.2.1 對照組 于病人入院前3 d 給予病人常規靜脈輸液健康教育,內容包括靜脈輸液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項、常見不良反應及預防等。
1.2.2 試驗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于病人入院前3 d 實施以IMB 模型為基礎的健康教育。
1.2.2.1 組建IMB 項目管理小組 組建以科護士長為組長的IMB 項目管理小組,成員共13 名,均為本科以上學歷。其中,2 名??谱o士和1 名醫生負責提供專業指導,本科室工作5 年以上并取得護師及以上職稱的6 名護士負責實施健康教育干預,1 名院靜脈治療小組成員和2 名護理研究生負責協助完成小組工作。干預前對小組成員和科室護士進行IMB 健康教育管理培訓,統一評價標準,明確IMB 健康教育實施方案、流程、內容、方法及干預過程中的注意事項等。干預實施以靜脈治療護理技術操作規范[2]、輸液治療實踐標準[7]和臨床靜脈導管維護操作專家共識[8]為理論依據,護士嚴格按照培訓標準以及制度要求進行規范的輸液操作。
1.2.2.2 信息干預 病人入院后,護士與病人及家屬主動溝通、積極交流,對病人年齡、文化程度、對輸液的認知程度等進行全面評估,分析其信息需求。根據病人文化程度和接受能力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并輔以圖片、視頻等形式為病人講解輸液工具種類、適用范圍、優缺點等相關知識,給予病人個性化、有目的的信息支持。
1.2.2.3 動機干預 ①無意圖訪談期:在溝通初期與病人建立相互信任的關系,了解病人和家屬對輸液工具選擇的態度,及時解答其疑問。②意圖訪談期:護士通過與醫生溝通了解病人病情、治療方案、用藥等情況,并對病人血管狀況、靜脈治療史等進行評估,確定其適宜的輸液工具。與病人溝通,使其了解自己的靜脈輸液治療情況、藥物特點等,列舉臨床實例結合圖片演示講解不合理使用輸液工具容易造成的問題,讓其理解合理選擇輸液工具的重要性。置管后通過動機性訪談分析并評估病人需求,告知病人輸液工具留置期間注意事項,對輸液工具留置的目的、方法進行詳細說明,并引導病人和家屬正確認識和自我管理輸液工具。③準備期:了解病人當前輸液工具使用行為,引導病人和家屬認識輸液工具選擇和自我管理依從的益處以及不依從的危害性,繼續加強病人對輸液相關內容的認識,并及時從心理上矯正病人對輸液工具使用不重視的態度,激發其對輸液工具使用依從的意愿和動機。④改變期:與病人和家屬保持溝通,隨時進行評估和反饋,及時修正病人不恰當行為,引導病人堅持實施有利行為,確保病人自我管理的準確性和有效性。⑤維持期:給予病人肯定和支持,鼓勵病人及家屬積極表達輸液工具留置期間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并及時解答疑惑,建立有利于堅持健康行為的環境。
1.2.2.4 行為技巧干預 護理人員通過床邊解釋和示范指導病人和家屬自我護理行為技巧。根據指南和規范制作輸液工具介紹及自護手冊,幫助病人理解和掌握輸液工具留置期間的活動技巧、自我觀察方法等。加強溝通,隨時觀察輸液工具使用情況,給予病人監督和鼓勵,按時維護輸液工具,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1.3 觀察指標 ①輸液工具選擇和自我管理依從性:在治療結束時采用自制的輸液工具選擇和自我管理依從性調查表對病人進行評價,調查表包含輸液工具選擇評估和病人輸液工具自我管理2 部分內容,共11 個條目,按完全依從、部分依從、不依從3 級進行評價。完全依從指完全按照評估結果選擇輸液工具,并按照要求對輸液工具進行自我管理;部分依從指不按照評估結果選擇輸液工具或未合理自我管理輸液工具;不依從指未按照評估結果選擇輸液工具且未合理自我管理輸液工具。依從率=(完全依從例數+部分依從例數)/總例數×100%。②輸液工具選擇合理情況:根據各種輸液工具的適宜使用時間和適宜輸注藥物、病人情況(病情狀況、治療方案、用藥情況、血管條件等)進行評價。③輸液工具相關并發癥發生率及留置時間:責任護士在病人住院期間觀察并記錄病人輸液工具置入時間、拔管時間及相關并發癥發生情況。PICC、CVC 以導管脫出長度>5 cm 為導管脫出。其余并發癥評價參照輸液治療實踐標準[7]。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 統計軟件對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定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進行描述,組間比較采用兩樣本t 檢驗;定性資料采用例數、百分率(%)進行描述,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病人輸液工具選擇和自我管理依從性比較(見表2)
2.2 兩組病人輸液工具選擇合理情況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病人輸液工具選擇合理情況比較 單位:例(%)
2.3 兩組病人輸液工具留置時間比較 試驗組病人中有8 例使用頭皮鋼針,對照組病人中有18 例使用頭皮鋼針,兩組病人PICC、CVC 和外周靜脈留置針留置時間比較見表4。
2.4 兩組病人輸液工具相關并發癥發生率比較(見表5)

表4 兩組病人輸液工具留置時間比較

表5 兩組病人輸液工具相關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單位:例(%)
3.1 以IMB 模型為基礎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靜脈輸液病人對輸液工具選擇和自我管理的依從性 合理選擇輸液工具是保證輸液安全的基礎。神經外科病人病情重、治療時間長,大部分病人輸液量大且需要靜脈輸注20%甘露醇、10%氯化鉀注射液等刺激性較大的液體,如輸液工具選擇不合理可能導致靜脈炎、藥物滲出或外滲、導管堵塞等并發癥發生,增加病人痛苦,甚至被迫中斷治療。病人對輸液相關知識掌握不足,可導致病人對合理選擇輸液工具態度不積極,同時忽視輸液工具自我管理,不利于輸液安全目標的實現。已有研究表明,健康行為改變需要理論基礎,即疾病相關知識和信息、個體改變行為的意愿和積極的態度(個人動機)、家人和朋友的支持(社會動機)、相應的行為技巧[9]。本研究顯示,試驗組病人輸液工具選擇和自我管理依從率高于對照組(P<0.05),試驗組輸液工具合理選擇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說明以IMB 模型為基礎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病人對輸液工具選擇和自我管理的依從性。常規健康教育常以單一口頭灌輸式為主,理論性較強。以IMB 模型為基礎的健康教育是系統的、持續的、個體化的教育方案,可以有效識別病人對靜脈治療相關知識掌握的薄弱環節,結合病人和家屬掌握情況循序漸進地給予個性化、有目的的指導,提高病人對輸液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以病人為中心,借助動機性訪談的心理學方法,給予病人心理和情感支持,激發其自我管理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家屬和朋友等社會支持作用,可以提升病人參與輸液自我管理的積極性。通過階段性評估和反饋,可以幫助病人全面掌握輸液工具自我管理的方法,給予病人支持和鼓勵,從而使病人主動堅持自我管理行為。當信息、動機和行為技巧累積到一定程度,病人行為就會發生改變并維持[10],病人對輸液工具的合理選擇和自我管理依從性也會提高,從而達到保護病人靜脈、提高病人輸液質量的目的。
3.2 以IMB 模型為基礎的健康教育可以延長CVC留置時間,減少相關并發癥發生 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病人PICC 留置時間為(56.53±11.48)d,CVC 留置時間為(21.22±4.10)d,均長于對照組[PICC 留置時間為(48.63±10.63)d,CVC 留置時間為(17.13±4.93)d],相關并發癥總發生率(13.3%)低于對照組(26.9%),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以IMB 模型為基礎的健康教育有良好效果。改變健康行為需要增加相關知識和信息、改變行為動機、獲取行為技巧等,這些要素相互作用,可以有效達到預期效果[11]。本研究應用IMB 模型從信息、動機和行為技巧3 方面進行整體干預,從病人實際需求出發給予信息支持,通過科學、合理的干預改變認知偏差,提高病人對輸液工具自我管理知識的掌握程度,促進病人對合理選擇輸液工具的依從性。通過動機性訪談,激發其自主形成并堅持健康行為,提升病人對輸液工具自我管理的動機并規范其行為,促進病人在留置輸液裝置期間更積極、更規范地進行自我管理。其次,合理選擇輸液工具有利于提高病人靜脈輸液質量。輸液工具使用不合理,如使用外周血管輸注刺激性強的藥物將增加靜脈炎等并發癥發生風險[12]。因此,病人對于輸液工具合理選擇及自我管理依從性提高,有利于減少輸液工具相關并發癥,延長輸液工具留置時間。同時,在實施干預過程中,為病區病人營造規范使用輸液工具的氛圍,病人之間互相交流、督促和鼓勵,有利于促進病人在輸液工具留置期間進行更主動的自我管理。由此可見,將以IMB 模型為基礎的健康教育應用于靜脈輸液病人,可以使病人輸液工具留置時間延長,相關并發癥減少,從而減輕病人痛苦,保證病人用藥安全。
本研究將以IMB 模型為基礎的健康教育應用于靜脈輸液病人,取得了較好效果,說明IMB 模型對行為干預有一定指導意義。以IMB 模型為基礎的健康教育方案簡單易操作,有利于確保病人靜脈用藥安全,可以為臨床護士對靜脈輸液病人的健康教育提供參考,是一種科學、有效的健康教育模式。今后可通過進行多中心研究,以探討更適宜的標準化健康教育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