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笑竹, 張曉晗,王 迪, 項 勇, 樊曉剛
(四川大學錦江學院土木工程學院、藝術學院,四川眉山 620860)
2019年全國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強調: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要一鼓作氣、乘勢而上,保持攻堅態勢、強化攻堅責任,確保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如期全面完成。乘“一帶一路”發展的高速列車,中西部發展正緊跟國家發展大戰略,打破原有我國東西部二元發展所帶來的不平衡之勢。
四川大學錦江學院土木工程學院及藝術學院扶貧工作小組自2018年開始,對茂縣沙壩鎮卓吾寨村、黑虎鎮小河壩村(黑虎羌寨)、疊溪鎮牛尾村等羌族村寨進行了多次實地調研考察,其中疊溪鎮牛尾村作為國家級傳統村落,其傳統羌寨建筑因保存完整、特色鮮明,繼承發展傳統羌寨的營造技術與智慧,發揚傳統羌寨生態設計精髓,對于傳承傳統羌寨文化,改善村莊人居環境,推動牛尾村經濟發展,實現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雖然牛尾村只是整個茂縣地區眾多的羌族村寨之一,但其屬于人口集中、具有民族特色、旅游發展條件較好的羌族村寨,它的保護、開發與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對于茂縣地區的其他羌族村寨,以至于整個羌族地區的傳統村寨的發展具有示范和借鑒的意義。
牛尾村位于茂縣與松潘縣接壤的疊溪鎮岷江河西岸,距縣城約70 km,平均海拔2 600 m。整個村寨地處高山峽谷地帶,是典型的山地地貌,地勢起伏、相對高差較大,全村植被、水系豐富,自然生態本底良好。東部面對岷江河,與太平村一水相隔,西與松平溝相連接,北與松潘縣鎮坪鄉相依,是一個典型的羌族聚居村落。
牛尾村擁有獨特的山水格局、聚落空間、建筑特色和羌族民俗文化,具有風貌景觀和文化的獨特性,于2017年被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單,并于2019年12月被評為國家3A級景區。因其毗鄰岷江,村內有古老的祭祀神林千年青岡樹林(神樹林),以及傳統羌族建筑群、錯落有致的標志性山墻,具有較強的藝術性與觀賞性。加上獨特的生產、生活習俗及民俗文化,包括鎧甲舞、羌族多聲部合唱、耍龍、羌繡、轉山會等具有一定的觀賞性和參與性的活動,旅游發展優勢明顯(圖1、圖2)。

圖1 牛尾村傳統活動——耍龍

圖2 牛尾村傳統織布
與此同時,牛尾村也因為受到自然地形復雜、基礎設施建設薄弱、開發管理意識缺乏等固有條件的制約和影響,造成了該村產業形式比較單一、經濟發展水平較為低下,群眾生活環境總體較為落后的境況。茂縣政府于2016年針對疊溪鎮牛尾村編制了《四川省阿壩州茂縣太平鄉牛尾村傳統村落保護規劃》,文中對牛尾村的村落保護和后期旅游開發做了規范和建議。但通過對其多次的實地調研,我們認為該規劃對上述困境和問題的針對性和指導性還不夠,沒有覆蓋解決全部上述問題,其中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規劃設計模板化、同質化較為嚴重,規劃分析單一、片面,導致規劃成果執行弱化。
作為旅游型特色村莊規劃,牛尾村和茂縣縣域同類型村莊的規劃設計趨同性較為嚴重,對村莊個性內容有分析但是不深入,造成規劃成果側重“打造旅游村莊”,忽視了牛尾村自身建筑、文化特殊性的展現和文化、歷史等元素的延續,造成村莊規劃建設呆板、生硬。
現有的土地政策,側重于城鎮經濟發展而忽略了生態保護,生態保護區的分區規劃不夠細致明確。同時,對于生態環境的調研較為片面,對于珍稀動植物,建筑等其他資源的情況不全面明確,某些生態資源遭到破壞,從而導致生態保護與城鎮化的不平衡發展。
羌寨人口老齡化問題亟待解決,傳統文化延續受到考驗。
牛尾村常住人口大多為60歲以上老人,人口社會結構不完整,勞動力主體老弱化加劇,現有勞動人口缺乏。如何化解年輕人招不來,留不住問題,是羌寨老齡化問題的關鍵,也是鄉村生命力最重要的源泉。為年輕人打造鄉村更好的生存空間以及可預見的美好未來才能讓年輕人走出去又愿意走回來。
牛尾村特有的耍龍、鎧甲舞、多聲部合唱等民俗文化與鄉土特色目前的保存狀況較好,但隨著人口外流加上現代文化的持續沖擊,牛尾村傳統文化習俗要保證代代延續,持續找到新的傳承人,將是一個巨大的考驗(圖3)。

圖3 獨自留守在村中的老人
村莊現狀規劃控制不到位,整體景觀風貌雜亂。
原有規劃各項控制內容多為引導性,強制控制的內容較少。雖有規劃指導,但是現狀的村級建設仍然隨意性較大,宅基地、建設用地、農業用地區別管理效果較差,部分不符合“六線控制”相關要求。現有風貌較為雜亂,傳統風貌破壞嚴重,建設過程中村民私搭亂建現象突顯。(圖4、圖5)

圖4 牛尾村整體景觀風貌比較雜亂

圖5 牛尾村游客中心
發展規劃部分內容比較片面,思路局限,缺乏對于規劃項目建設資金投入、后期運營模式的思考。
《牛尾村村莊保護規劃》中,第五章傳統村落發展規劃部分僅對村寨的建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及旅游設施等的設計改造做了建議,但是項目的建設資金如何引進,村里產業如何規劃,建成之后開展旅游活動又該以何種模式去運營,文中沒有相關內容的指導,最終導致保護規劃難以落地,旅游業難以發展。
深入挖掘羌族文化資源和本地特色旅游資源,提前做好產業規劃,“先策劃、后規劃”。
最美鄉村不是千篇一律地復制,唯有對羌族文化資源的深度挖掘,在建筑、繪畫、歌舞、餐飲等方面充分展現特色,對旅游為主的地方產業進行全面“個性化”、“地域化”地打造,深入挖掘牛尾村地域價值,才能因地制宜??沙掷m發展。除了千篇一律的開發民宿,打造旅游村寨之外,能夠真正結合自身最突出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村寨特色,發揮自身優勢,規劃好產業的發展方向,才是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比如發展特色觀光農牧業,及一些農產品的深加工,結合藥材種植、蜂蜜養殖,水果采摘,牧場打造,特色工藝品加工等,用產業留住勞動人口,帶動旅游業,產業結合空間規劃,實現產業平衡。
對傳統羌寨生態、文化及產業的前期策劃是最為首要的,應由政府來主導,爭取更多對羌族地區發展有利的條件和政策,并進行招商引資,吸引大的企業來當地進行旅游開發;其次,羌寨要有計劃的整體規劃,包括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人居環境整治等;再次,深入挖掘少數民族村寨文化,做好社會調研和旅游發展的總體設計,“先策劃,再規劃”、“策劃先行,整合資源”,只有這樣,做出來的規劃才具有切實的指導意義。策劃的重點是政府必須邀請企業參與進來,進行產業、業態的包裝。
針對性制定土地政策,規定紅線區劃保護區,協調保護區與發展區,通過設置外圍保護區進行遞進式發展。針對牛尾村的產業結構、人口資源環境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人居環境整治等要求,針對性的出臺相關的土地政策;同時提出外圍地區的發展應樹立以生態為導向的核心發展理念,根據自然保護區外圍地區與自然保護區之間的時空關系,提出外圍地區應以自然保護區為依托, 規定紅線區劃保護區;然后從生態系統完整性的修復與保護、生態城鎮建設發展、城鎮建設生態指引等方面提出具體的規劃對策, 建立協調保護區與發展區,通過對牛尾村進行生態環境的調研,包括但不限于動物、植物、藥材、河流、古墻,寺、塔、建筑物,名貴花、樹木,在發展的過程中圈定重點保護對象。以尋求自然保護區外圍地區生態環境保護與城鎮經濟發展的“雙贏”。
村鎮發展離不開人、財、策,三者關系密不可分:只有解決好資金導入,才能發展經濟,才能增加收入,才能留住人;只有留住人,才能讓鄉村得以延續,才能使得文化得以傳承;只有良好地政策引導與執行,才能同時解決人與財的困境。規劃編制不應只著眼于空間品質提升,更應指導和助力產業的發展。規劃編制中增加融資立項、資本運作以及后續產品包裝的內容,從規劃策劃層面首先打通“投融產銷”鏈條,助力村莊后續發展。
引進與農投公司合作機制,讓村民與農投公司建立合作,通過企業與平臺的合作、企業與集體的合作,解決傳統羌寨保護的資金引入問題、村寨環境資源配套建設問題和產業互動互惠問題。確保土地供給的穩定,再由旅游公司統一負責后期的品牌運營,確保資源的統一開發,實現旅游業發展效益的最大化。
建議結合“三調”成果和國土空間規劃最新要求,對各類用地類型進行有效管控,加強鄉鎮一級對村莊建設的核查、上報工作;對于風貌引導、景觀控制等內容,由村兩委通過村規民約等方式進行嚴格管理,保證規劃執行效果。
在建筑風貌和景觀環境管控上,要避免過于景區化,城市化的“符號化”設計,從整治和恢復的角度出發,弱化設計,從整體上打造傳統風貌。
村鎮建筑空間規劃宜借鑒新農村建設經驗,遵循“小、組、微、生”(小規模、組團式、微田園、生態化),規劃布局“宜聚則聚,宜散則散”。
盡管是以“小規?!睘樘攸c,但與過去的松散狀態相比,“小組微生”仍然體現了一定的聚集要求。從散到聚,必然為節約土地提供了可能,也為新村建設的資金找到了出處。借鑒成都早些年就已推行的農村產權改革成果,農村各項資產已經確權到村、到戶,并且為了讓農民手中的資產盤活,成都建立起了一系列的農村產權交易平臺。采取“自主籌資、自主整理、自主建設、自主發展、自主分配”的“五自”模式,村民以確權后的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入股,共同出資注冊資本金,成立了集體資產管理公司,自主實施土地整理,推進“小組微生”新村建設。
此外,在土地綜合整治過程中注重生態系統構建,如再造微景觀、濕地保護、生態溝渠建設、稻魚共生系統和種養循環系統建設等?!迸N泊蹇山梃b成都市依托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建設‘小組微生’幸福美麗新村,逐步從傳統的土地綜合整治過渡到生態化的綠色土地整治。
進入數字時代以后,商品和服務的電商網絡營銷逐漸成為大趨勢和主流,任何地方都不能違背這一大趨勢。茂縣地處偏遠,尤其需要在這一方面迎頭趕上。建議借助國家、上級支持,吸引人才,充分發展農村電商,加強對鄉村旅游產品和服務的網絡營銷,要學習發達地區的做法,重點培養鄉土網絡人才,特別是把本地出外打工的年輕人吸引回來,充實農村高素質勞動力隊伍,改善農村“空心化”局面,既使傳統羌族文化有人傳承接續,又使目前農村“空心化”難題得到解決。
傳統羌寨保護規劃宜策劃先行、規劃先行;規劃發展以人為本,因地制宜,平衡建設發展與自然保護關系;打通“投融產銷”產業鏈,助力農村持續增收,村莊持續發展。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著力夯實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基礎,著力加強扶貧領域作風建設,切實提高貧困人口獲得感,為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