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
(西安美術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5)
就當前社會發展現狀來講,公共藝術設計工作在開展過程中往往缺乏系統性的理論體系。藝術美學的發展使公共藝術設計獲得了更多的啟發,在開展公共藝術設計時,可以通過藝術美學的融入對其理論體系進行完善,推動公共藝術的不斷發展[1]。
藝術美學屬于哲學的重要分支,美學思想建立在哲學的基礎上,強調了藝術與美屬于絕對體現與絕對象征。藝術美學主要是對文學的藝術進行研究,內容主要為文藝作品獨特形態審美價值、審美結構以及審美功能,審美不同屬性能夠在藝術類當中得到充分體現,呈現出生活美以及藝術美之間的關系。
在進行公共藝術設計的過程中,會注重和諧性的體現,公共藝術項目規劃、設計場地實際尺寸,設計材料的使用、活動方式等都會對設計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設計時應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這是整個設計中的關鍵。
對于公共藝術設計來講,其中涉及到的“真”能夠將設計的具體類型、結構反映出來,體現出直觀性,同時也能使城市中文化的特點呈現出來。就其設計形態來講,具有多元化特點[2]。在歷史不斷的發展過程中,會呈現出漸進式、碎片化變化的特點。在不斷變化過程中,公共文化才能不斷得到延續,并且進行有效更新。就公共藝術中涉及到的“善”來講,主要指其具有公共性,一般情況下指文脈具有的公共性。就城市生活來講,認知屬于重要基礎,因此在進行城市設計過程中,需要使人們在認知方面的需求得到滿足[3]。人屬于城市的重要組成,因此公共藝術設計應盡量將城市、人、建筑彼此之間距離拉近,并將其置于文化和哲學高度分析,將公共性和人之間的統一充分體現出來。其中涉及到的“美”為城市意象。設計美學和設計師審美意向之間聯系緊密,設計師自身審美對于設計的創造有決定性作用,設計形態在審美形態較好的情況下能夠使人們在審美感知上得到激發。
公共藝術當中人性化主要體現在環境因素、人為因素、文化因素、設施因素等等[4]。因此人性化中往往具有動態性特點,人性化能夠通過的民族差異、文化差異、歷史差異體現出來,因此在進行公共藝術設計的過程中,應加強對這些因素的運用,充分將設計中的人性化體現出來。
公共空間最早產生于古希臘,存在廣義和狹義兩種不同說法,從狹義上來講,主要是人們社會生活以及日常生活之外的公共空間,從廣義上來講,主要是指企業以及個人用地之外的公共用地,能夠將公共空間的開放性以及公共性充分體現出來。隨著我國國力逐漸提升,經濟發展方面獲得了質的飛躍。并且在城市化逐步推進過程中,城市發展面貌與以往相比發生了較大改變,城市廣場、公共圖書館、公園等分布在各個區域中,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城市在不斷發展中的需求。傳統公共藝術設計理念中,認為設計主要形式為城市雕塑,實際上公共藝術當中也包括景觀藝術、城市雕塑以及環境藝術等,這些方面能夠推動城市精神文明建設,構建良好城市文化的氛圍,并促進城市當中人文環境的提升[5]。公共藝術設計工作在開展過程中,需給予區域歷史以及區域傳統充分重視,發揮自身文化熏陶作用,使人們形成公共空間意識。當前城市建設中,公共藝術設計過程中,往往對現代化過于追求,對城市當中的人文環境有所忽視,雖然城市在發展中更添色彩,但是靈動性特點難以得到充分體現。因此在公共藝術設計中應注重藝術美學體現,使人們能夠和公共藝術之間實現良性互動。
對稱性屬于藝術構成最簡單和基本的規則,具有簡潔形式,對稱來自于生活,屬于物質基本特征。
均衡性與對稱性相比更加復雜,也是來自于生活,均衡性主要是來自于動物在運動形態上體現出的抽象性。
重復性主要是指大小相同造型的多次出現,視覺藝術更多是強調空間中的并置關系,節奏性主要是指相似造型或者是相同造型在時間序列中的多次出現,著重對時間先后進行了強調。
多樣統一性需在復雜作品中體現,屬于作品在組合時的具體要求,會包含兩個方面內容,即統一性與多樣性,多樣性主要指充分運用造型形式與造型元素,避免設計時出現單調問題,更注重豐富性的體現。統一性為不同造型形式與元素之間形成有機整體,為了實現共同目的或者是表達共同意義。
在公共藝術不斷發展過程中,逐漸向著規范性、系統性方向發展,設計時主要包括作品、設計師、公眾這幾個要素,設計師對于藝術作品中的形象體現有決定性作用,藝術作品屬于藝術形象的具體展示[6]。公眾主要是欣賞藝術形象。從藝術美學角度對其進行分析,公共藝術在設計時,需將功能性需求充分體現出來,運用特殊符號將設計理念充分傳達出來,借此使公眾在功能方面的需求得到充分滿足。就我國當前社會發展現狀來講,在劃分公共場所時,可以將其分為一般公共場所、政治性場所、娛樂性場所、商業場所等等,空間屬性在不同情況下,往往在功能上有較大差異,因此在針對公共藝術進行設計時,需詳細研究功能因素。如在設計政府大廈時,就需將藝術美學中蘊含的藝術性充分體現出來。在商業街中,就需將商品性能充分體現出來,并體現出藝術美學,發揮對消費者的刺激作用,使消費者的購買欲得到激發,對于綠地、街道以及咖啡廳等這些場所,就需體現出休閑特點,將此作為依據開展美學設計,進而使人們在此影響下不斷將壓力緩解。因此針對公共場所開展美學設計時,應將功能性原則充分體現出來,保證設計實用功能,并且使人們在精神需求方面得到滿足。
在進行公共藝術設計過程中,應將人文美學充分體現出來,將當地地域特征、精神需求作為參考,并對色彩、光影等藝術體現方式綜合性運用,將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之間系統性結合,進而使公共藝術在價值美學方面充分體現。對于公共藝術設計來講,服務對象為人民群眾。因此針對設計公共藝術時,應把握人們心理層面的需求,使人們在物質需求得到滿足的情況下,心理需求也能得到比較充分的滿足,實現對精神空間的有效構建[6]。如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為了使人們對海洋產生聯想,可以在區域中設計特殊圖像,運用不同曲線構成圖像,這種設計方式會產生流動感,具體設計時可以將其設計在光滑面中,在自然光照射下,使人產生對海洋的聯想及置身其中的沉浸感。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往往會考慮到人們工作和生活的狀態,了解到受生活壓力影響,人們并沒有太多時間接觸自然,這種方式的運用能夠使人們與自然之間更為貼近,進入到自然當中,認識到公共藝術當中藝術美學體現出的魅力。
公共藝術設計過程中,體現出的生態美能夠促進人們不斷轉變自身思想認識,潛移默化中保護自然以及尊重自然。人與自然之間屬于統一整體,自然是人們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但是當前人們往往過度重視經濟利益的實現,考慮問題時僅僅從經濟角度出發,在生態意識方面相對淡薄,并且節水意識、環保意識上都比較差,最終導致環境污染問題和生態破壞越發嚴重[7]。為了實現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相處,在進行公共藝術設計過程中需注重對長遠利益的考慮,形成可持續思想理念,將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作為設計時的主題,對空間環境進行合理藝術設計,保證資源利用率,避免出現資源過度消費的情況。如在設計過程中,可將節能意識融入到設計當中,使人們在觀看時形成節能意識,生活中能夠自覺踐行節能理念。
公共藝術設計工作在實施過程中,需充分考慮人們在審美方面的需求的,無論是哪種藝術設計,都需體現出審美[8]。針對審美心理繼續研究時能夠發現,公共藝術設計在實施過程中,往往會受到地域文化的影響,在此情況下,就十分容易出現千篇一律的情況下,大眾觀看時也會產生審美疲勞,設計時如果不具有創新性,就會產生似曾相識感,同時要想藝術設計獲得不斷發展,令其更具生命力,也應將創新工作做好,推動藝術設計更好的發展。
大美術與小美術之間存在直接區別,從深層次講,大美術在內涵上能夠將美術文化體現出來,其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得到了比較迅速且廣泛的傳播,美術教育或者是美術創作,以及美術展覽中,都十分提倡大美術的體現。現代社會中科技獲得了迅速發展,在現代化進程逐漸加快過程中,知識結構也更加復雜。在大美術中包含景觀、建筑等多種內容,通過利用大美術,能夠實現對優秀元素的汲取,并使多個元素之間相互交叉與滲透,然后進行重新組合。在進行雕塑設計過程中,可以將大美術運用其中,不是單純考慮雕塑作為靜止觀賞物,也能夠實現人員參與。
公共藝術設計在今后會逐漸向著大視覺藝術方向發展,運用藝術美學方式體現出藝術設計特點,在此過程中會繼承中國傳統藝術美學,并吸收西方藝術美學,不斷在設計中獲得突破,設計師在開展設計工作時,需在原本藝術美學基礎上進行創新,將常規設計理念打破,深化對這方面的分析與研究。同時設計師應不斷學習相關知識,保證自己設計內容的藝術感染性,促進社會當中公共藝術在設計水平上的不斷提升。在城市化逐步推進和信息化不斷發展過程中,公共藝術設計勢必會獲得空前發展機會,發展成為城市形象的重要代表。
總之,對于公共藝術來講,在設計過程中可以從多個方面將藝術美學體現出來,設計過程中不能對色彩、材料或者是方法隨意運用,應充分深入到生活當中,為自身設計吸收養分,提高自身設計能力,保證公共藝術設計整體效果,滿足人們精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