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磊 (福建農林大學,福建 福州 350002)
在低年級的建筑設計教學中,教師通常傾向于展示與原理相關的設計案例來進行教學,即案例法教學——配合設計原理來進行大量的作品展示。而這些作品多從屬不同分支流派,設計各有側重與風格。對于尚未入門的學生來說,往往容易被其表象的紛繁復雜所吸引,未能深刻理解其形式形成的內在規律和理念。這樣的教學模式下我們很容易發現,學生在理論課結束后,面對設計任務依然不知從何入手。加之現在的招生以理科生居多,放寬對于美術功底的篩選,學生的形式美覺大多未經培育,初做設計或東拼西湊,或混亂或雜糅,往往需要通過2~3 個設計,才能解開混沌,慢慢摸索出正確應對設計題目的方法。而設計專題數量有限,每一門設計均有其針對性,若由學生自行摸索,前幾個設計就很容易達不到訓練目的,造成學習過程的缺失和遺憾。因此,設計入門的教學指導方法應更加直接與提煉。
針對建筑集藝術和技術于一身的特性,我們應鍛煉學生作為設計者兼具充足的理性思考與富有藝術性的形式美創造力。相應的,設計入門教學就更應注重解題思路的分析與其方法的傳授,以及對學生造型創作能力的激發與提升。
建筑設計的藝術性外表下,其核心始終是理性和嚴謹的。近十幾年來,建筑設計的教育為了適應市場對于建筑造型的需求和偏好、為了使學生成為“創造者”而非“制圖匠”,非常重視學生的在造型方面的創造力培養,卻忽視了在建筑設計的初步,設計的合理性是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而合理的設計即是解題的結果。同時,在激發創造力的訓練過程中,面對五花八門的優秀案例,如何選擇學習借鑒的對象,也應當建立在對于設計合理性的準確理解之上。因此,在低年級的設計入門教學中,以解題作為思路開始入手設計,不僅是正確的工作順序,同時也是讓學生更容易理解的學習方式。
在一定的功能要求與規劃條件下,建筑設計的合理性評判依據大多來自其所處的基地條件,建筑設計和場地條件是密不可分的,是設計題目中最重要的條件之一。基地的先天特征,如區位、朝向、高差、道路、景觀、風向、水文、不可拆除物等要素,往往決定了建筑形體的最終形態,甚至對于建筑的形式美創作也起到了重要啟發指導作用。人們常談的“宛自天開”正說明了這一點。在既有條件下尋求解法,在正確的設計方向上做出的藝術手段才是錦上添花。而這也往往是使學生能夠快速、正確地入手設計的訣竅。學生在審題之初就嘗試著用解題的方法看待設計,能挖掘出設計重點和特點,對于準確的篩選設計方向也大有裨益。因此,解題思路引導設計先行,能夠快速找到設計切入點,避免學生思路不確定、想法太多而產生的變化和拖延,有效利用好每一個設計專題的學習機會。
提及“解題”,往往會讓教師擔心桎梏了低年級學生的創造性發展。這是因為在傳統意義里,所謂“解題”只是簡單的尋求方法解決問題,是在用妥協態度對基地的不良條件進行補救,或一味地順應現有條件。在這樣的消極態度下,設計難免走向趨同,磨滅了學生設計的積極性和主觀創新意愿。例如,在傳統教學里教師往往強調,商業建筑的主要入口應當朝向既有十字路口,并在改圖過程中統一化糾正,對于其他設計要點也是如此要求。于是設計作業成果千篇一律,學生對這樣強硬的教學方法也會存有抵觸情緒。
在此案例中,教師應讓學生明白,“解題”并不是單純的對現有場地進行妥協,它是重視先天環境的態度,而不是一種單一的設計方法。如學生對商業入口方向有其他的想法,應積極詢問,如其存在合理設計意圖,則應對其闡述人流密度對于商業開口的重要性,在此理論指導下,分析現有情況是否具有條件來對現有場地進行重新設計規劃,對人流重新組織,達到建筑與場地共同優化的目的。有時學生的設計想法未必是天馬行空,只是欠缺一個能使其落地的手段。尊重學生的創新需求是設計課教師的基本素養,如何將學生的自主思路與理性解題融合才是教師應該對學生提供的指導幫助。
從此可見,創新與解題并不矛盾,解題也并非消極應對,其真正意義在于在設計中發揚場地的顯著優勢,挖掘場地的潛在優勢,變場地的特征為設計特色,以及弱化劣勢與解決矛盾,甚至變劣勢為優勢。這樣的解題創新才是優秀的建筑設計的真正精髓,這樣的解題創新是每個建筑師在面對任務時應當去積極尋找的設計思路。
建筑被譽為“凝固的藝術、立體的文化”,這說明藝術與美的融入賦予了每個建筑獨特的靈魂。做設計不同于做數學題,學會了解題僅僅找到了設計的方向,審美的培育和創造性的設計手法的訓練也是教學當中不可忽視的重要一環。
如果說理性解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都能相對輕松得到實施與實現,那么建筑的形式創作方法就并不是那么容易被教授與傳達。因為美感需要長期的針對性的培養,設計創作手法也需要長時間的積累與體會。在藝術教育中通常用大量練習使學生達到感悟,來代替一味的抽象理論指導。而建筑設計的藝術性相對于前者來說則更加的有跡可循。對于建筑設計的初學者來說,最簡單的啟發途徑莫過于從構成的審美與構成的手法開始。以遵循構成的形式美原則、利用構成的幾種基本手段來對學生的建筑形體和組合方式來進行指導,能使零藝術基礎的理科生對美的原則容易理解和接納,通常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溝通效果。
然而,讓學生一直停留在構成的框架里做設計是不夠的。通過實踐發現,學生在構成原則的指導下能夠較好地完成第一個設計,但在之后的設計依然還是依賴慣性,重復采用基本的構成與組合方式,設計手法停滯不前,無法完成學進階。此時的教學則應當著重指導學生從基本的形體單元與基礎構成手法中進行深化與突破,讓學生從更加廣泛的案例中尋找基礎構成手法的升華,收集語匯,思考建筑的表象與基礎構成的關系,分析設計手段提升的途徑,激發學生更加主動的進行創造手法的更新與提升。
所有學習的第一步都是從模仿開始的,創造能力的鍛煉也是以擴大見聞——感受認知——分析借鑒為這一基礎過程為途徑的。建筑案例的大量收集與分析是建筑設計入門的必經之路,設計手法的積累也是從不斷的揣摩、記憶、提煉中才能最終獲得。對于低年級的學生,建筑設計語匯的積累是一項必須完成的基礎學習任務。語匯的不斷收集和使用在實踐中逐漸達到融會貫通,逐步轉化為創造能力,設計能力則相應得到本質上的提升。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強調基礎資料收集的作用并進行督促學生分析歸納,養成相關學習習慣,實現伴隨設計課程進階的長期積累與內化。
在上述同時強調解題與創作的教學思路的指導下,教師對于教學的設計應當更加具有針對性,且更加細化。
首先,要教會學生解題,那么在設置問題的時候就應當更加具體,激發思考。平坦、寬闊、空無一物的基地,看似簡單,適合初學,實際上也容易導致學生的盲目與敷衍。真實的建筑設計從來并非毫無限制,適當的增加設計的制約條件和場地特性,更容易讓學生自主思考,尋找解題方法,從而找到突破口來入手設計。
其次,針對形式美培育和構建,促進創造力的提升,教師可以在不同的建筑設計作業中設置有不同藝術表現形式要求的設計題目,例如某種設計主題的融入、特色美學與建筑流派的表達等。具體如設定一些民族、地域、既定主題、空間特色等,要求學生自行選擇加入相關手法呈現在設計中,以這個“支點”撬動設計產生突破,使其跳出拘泥在基礎的幾何構成框架中的重復創作。而這些“特殊要求”也能促使學生自發的去尋找相關案例,主動分析,擴展積累。
最后,建筑基礎課程里的“大師作品分析”作業,給學生對于如何分析案例做了一個很好的示范。為了使學生持續的探尋素材,得到設計手法和建筑語匯的長期積累,在低年級相對較長的一個時間段里,作品分析的教學任務可以簡化并常態化。以教學周為單位,以線上教學、交流平臺或軟件為依托,定期查看學生的作品分析隨筆——以手書手繪、圖文并茂形式來進行作品的閱讀與分析,并回答學生的有關問題,提出指導建議。這一舉措能盡快提升學生的建筑設計相關感知,更快地完成設計入門。
萬事開頭難。特別是對于建筑設計這樣要求較高且較為復雜的學科,要讓學生從零基礎開始盡快實現度過入門階段,需要教師做出較為細致的教學思考與提升。本著既要直指目標,又不能產生桎梏的理念,教師在建筑設計基礎教學中應當做到以解題思路為基本教學理念,以構成審美與手法為創作指導,化紛繁表象為簡單原理,為學生指明入門途徑。但同時又不可忽視學生的創造力發展,督促其持續積累以達到創作能力的提升。
解題思路與形式創造,正如建筑是理性與藝術的結合,二者缺一不可,都是教學中應當注重的方面。兩者在教學中的融合,能夠幫助教師順利度過初期設計課程,也能幫助學生在前幾個設計專題中得到更全面的鍛煉,從而更快更好的進入建筑設計系列課程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