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林(福建省汀程建設發展有限公司,福建 龍巖 3663000)
在混凝土建筑技術被開發的初期,只是為了將其作為填充連接涂料,但是后來發現若將混凝土與鋼筋進行混合,可以有效提高混凝土的穩定性與連接性,而增加鋼筋數量和其他化學材料可以使混凝土達到極高抗壓性,因此,很多建筑專家開始嘗試增加樓層高度與建筑大小,建筑澆筑技術也因此得到廣泛的應用[1]。混凝土是按照一定的比例將砂石、水泥經攪拌而成半液態固體,具有很強的可塑性與黏結性,材料獲取十分便捷,能夠抵抗-40℃~170℃的溫差,可以適用于大部分建筑要求。而且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部分科學家已經開始研究增加混凝土質量的人造材料,有望能夠讓混凝土的硬度與強度超過一般的鋼材[2]。
混凝土澆筑過程具有較強的復雜性與系統性,對于一些大型建筑、高層建筑,所使用的鋼筋數量都是極為驚人的,混凝土的密度也會高于一般建筑,在這種條件下工作,施工單位必須對施工人員操作技術進行強化,以此來達到相關技術要求,監督施工人員按照特定的比例完成施工要求,避免混凝土出現裂紋、凸起、脫皮等問題[3]。
無論任何施工項目,在開始施工前都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避免危險事故發生,保障整體施工質量。而混凝土澆筑技術準備工作,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有序進行。
在完善混凝土施工方案后,需要明確所需混凝土材料類型。如今各類建筑工程的施工基本上都采用的商品混凝土,因此施工方需要和供應方進行溝通協作,針對施工設計方案及現場實際情況,對混凝土配合比、外加劑的應用標準進行明確。在商品混凝土到達現場之后,需要由技術人員對其進行質量評估,確保澆筑使用的混凝土質量達到設計標準。
在一些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澆筑并拆模之后,發現存在鋼筋裸露的問題,如果不進行有效處理,不僅會影響美觀,還會引起鋼筋混凝土結構受力失衡的問題。從混凝土施工的角度來講,澆筑前鋼筋保護墊塊設置不合理、澆筑振搗不到位等,都可能引起漏筋問題。尤其是在澆筑振搗時,因操作不規范、振搗棒觸碰鋼筋而出現跑筋,引發漏筋問題[4]。
所謂溫度裂縫,即在混凝土凝結的過程中,因內外溫差較大,導致混凝土內部出現擴張,當應力超過混凝土本身承受極限時,便會出現裂縫。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單次澆筑體量過大、振搗不均勻等,都可能導致溫度裂縫的出現,影響混凝土施工質量[5]。
混凝土澆筑技術是一項極為重要的建造技術,在實際房屋建筑建造過程中,首先要對模板進行浸濕處理,清理多余雜物。現階段使用的模板一般多為合成板,合成板最大的缺點就是長時間與混凝土粘連會產生脫皮問題,為了延長模板的使用壽命,讓混凝土在凝固過程中能夠保證充足的水分,因此,有條件的建筑團隊在使用模板之前需要將其浸泡30min~50min左右,而沖刷則需要控制在40min~60min作用。在澆筑過程中,需要對混凝土狀態進行檢查,避免二次脫離的情況發生,而且在澆筑時不能施加外力,防止模板變形,施工時要從低到高依次進行澆筑[6]。
混凝土振搗工作作為混凝土施工過程最為關鍵的一步,必須保障振搗質量能夠符合相關質量要求,在我國當前建筑工程建設過程中,建筑體積越大、樓層越高對振搗工作要求也愈加嚴格。在振搗過程中還需要觀察混凝土的和易性,并根據鋼筋密度調節制定振搗方案,保障建筑施工的連續性。振搗可以使混凝土內部結構更加均衡,避免混凝土內部出現裂痕,振搗技術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人工振搗,另一種是機械振搗。人工振搗也是需要機械進行輔助,人工進行調節,但是長時間的振搗會使操作人員手臂酸脹,一般只能負責少量混凝土振搗工作。而大量混凝土振搗則需要使用機械進行輔助,預設工作范圍與工作時間,施工人員只需要監管機械工作狀態即可,但是機械振搗技術并沒在我國得到廣泛推廣,只有部分知名建筑團隊引進了這種設備。在實際混凝土澆筑施工中,需要保證混凝土自吊斗距澆筑區域距離小于2m,如果現場空間條件有限,存在澆筑高度過高的情況,則可以利用溜管、串桶進行輔助澆筑。然后,根據鋼筋疏密程度及混凝土結構特征,對澆筑層厚度進行合理控制。振搗器的作用區域長度應控制在50cm以內,并且在振搗過程中要做好觀測。振搗器的移動間距要控制在作用半徑的1.5倍長度之內,通常為35cm左右。分層澆筑期間,振搗時要將振搗棒插入上一層約5cm左右,可有效保證兩層之間的均勻性[7]。
建筑工程的建設施工中,為了保證混凝土施工質量,有效控制溫度裂縫問題,需要采用分段分層的澆筑方法。在單個結構體中,應當在第一層混凝土澆筑完畢之后,在其初凝之前進行第二層澆筑。需要注意的是,采用這種澆筑方法的結構平面層不宜過大,并且應當先澆筑短邊,再逐步向長邊方向施工。針對結構長度超過厚度三倍以上的情況,可將混凝土一次澆筑到達頂部,然后讓混凝土材料在模板內自然形成斜面。然后,用振搗設備從澆筑層的下部進行振搗,逐步移動到上部。考慮到大體積的混凝土結構很容易出現溫度裂縫,因此澆筑過程中的降溫處理尤為重要。為此,澆筑前可以在大體積混凝土結構內部鋪設冷卻水管,澆筑過程中往管道中通冷水,達到降溫、減輕水化熱現象的目的。值得一提的是,在確定混凝土材料時,也可以選用水泥用量較小、添加有減水劑的商品混凝土,進一步避免因水化熱現象導致的溫度裂縫問題[8]。
在完成混凝土建筑施工后,還需要對混凝土進行適當的養護,避免混凝土由于內外濕度差、溫度差導致裂縫產生。最為簡單的辦法就是在混凝土部位進行持續澆水,澆水時間要持續12h以上,連續3d以上才能保障不會出現質量問題。施工團隊還可以在攪拌混凝土時加入硅酸鹽水泥、礦渣硅酸鹽水泥,讓混凝土內部化學結構更加穩定。而且對于長時間需要裸露在外部的混凝土要進行處理,如外保溫、涂漆、覆膜等,只有這樣才能保障混凝土能夠達到預期的使用年限。
混凝土澆筑技術雖然可以提升建筑穩定性與安全性,但若在施工階段沒有嚴格按照施工要求施工,那么會導致各種建筑質量問題的出現,因此,施工團隊必須嚴格遵循相關標準要求,對混凝土澆筑施工步驟進行合理的優化,強化施工人員責任意識與安全意識,提高對混凝土建筑施工細節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