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燕楊琴
(湖南電子科技職業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0)
近年來,教育部等部門聯合下發了多項關于“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通知,2020年1月11日,教育部上線了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信息管理服務平臺(簡稱X證書服務平臺)和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信息平臺(簡稱學分銀行信息平臺),截至目前,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信息管理服務中心持續發布了四批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標準,涵蓋了包括建筑工程技術在內的多個專業,并公布了1+X證書的培訓評價組織、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標準,將1+X證書制度推行有規可依。1+X證書制度這一重要舉措,勢必成為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新趨勢,推動1+X證書制度的落實,實行高質量轉型升級,構建本校特色專業課程,以促進高職院校在校生的全面成長。
我國的建筑行業一直實行執業注冊管理制度,注冊師在行業內實現個人成長的同時,其整體的數量也成為體現企業技術水平的重要標志。這便導致企業的發展規模與其所具有的注冊師數量直接相關,對此,多數建筑企業便通過提高人才引進的薪酬機制等來提升企業所具有的高級技術人才的數量,以此促進企業能夠持續拓展經營規模。高職院校作為向社會輸送專業人才的重要機構,從在校教師方面來講,其在科研和專業知識的積累等方面具有更深厚的儲備,因此高職院校的建筑專業需側重實施社會培訓等活動,通過面向企業員工開展執業證書的培訓等活動,來實現人才培養的有效銜接,助力企業實現長足進步。
建筑企業與高職院校建立校企合作的模式,會受到一定條件的制約。首先,高職院校的學生生源多為高中生或者中職院校的學生,直接參加職業資格考試尚有難度,但可以通過獲得專業類技能等級證書提升自我。其次,企業所需的人才需為具有執業證書的高質量專業人才,如施工員和項目經理等,如果高職學生未接受適合的教育模式,難以保證深化落實新型學徒制度[1]。因此,高職建筑專業需推進落實1+X證書制度,以促進校企共同在人才培養方面發揮作用。
首先,需充分考慮并尊重學生在職業方面的規劃,因此在實施課改期間,不能對職業證書的教學進行固化設置。其次,需開展具有針對性和適用性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讓學生在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信息管理服務中心發布的等級證書中選擇1項或者多項參加考核,使學生成為證書選擇的主導因素。最后,為迎合學生獲得多個證書的學習需求,高職院校可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便利條件。因此需將教學課程進行模塊化和階段化的設置,模塊化可承接多元化的證書,階段化則在課改成果的實踐期間,適當運用試錯的機制,高效完成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人才的培養。
深化思考課程重構與教改直接相關,1+X證書制可對建筑專業的教學活動形成一定的科學指導。通過課程重構實現對課程的創新,是1+X證書制度的優化措施。因此教師需將知識的整合和遷移作為新的教學任務,促使學生進一步熟悉行業標準,熟練掌握操作規范。與課改模塊建立緊密的聯系,便是基于課改體系所搭建的基礎知識、能力和行業能力模塊內容,其中行業能力模塊便對應職業資格證書[2]。
上文已經闡述了課改模塊的相關內容,因此針對教材的教學方法研究需在行業能力模塊中完成。這便要求基于基礎知識和能力模塊,可依據當前的課改成果和思路進行細化完善,從而形成行業能力模塊新的1+X證書制度著手點。部分等級證書如土木工程混凝土材料檢測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建筑工程識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和BIM建模等級證書等都需要學生進入高年級時才需考慮獲取職業證書的事宜,因此可將行業能力模塊并入到頂崗實習環節。
首先,職業教育與社會經濟穩定發展高度相關,甚至可能對國家的戰略舉措形成較為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需加速對職業教育的改革速度,為社會輸送更多的達到需求標準的技術人才,從而解決供給側結構就業方面的難題。其次,構建“雙師型”教師隊伍可將教育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全面提升教學的質量水平,實行雙師型教師的雙向流動策略,以及建立1+X證書制度,可作為當前高職院校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教育改革的創新點。
教育機構與行業企業可作為技術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需準確認識并確定培養目標、內容及途徑等問題,高職與企業共同完成教育任務,這樣才能全面促使建筑行業實現明顯的優化提升。通過在校時便培養學生考取土木工程混凝土材料檢測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建筑工程識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和BIM建模等級證書等證書,促使其掌握行業技術人才和核心技術,可以在行業中占有主導地位,深化拓展市場,獲得更高的就業滿意率。企業需在技術人才的培養方面發揮作用,重點發揮企業的行業優勢和職能,這便為企業拓寬視野提供促進動力,讓企業能夠深化落實創新,參與更大范圍的國際競爭。
深化推進校企合作,需在二者之間找到共同的利益點,讓企業承擔起社會責任,在企業的資質年檢工作中,將校企合作和職業培訓等作為重要的衡量依據。職業院校也需結合自身的特征和優勢,以及人才培養的具體需求,主動與具有培養條件的企業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共同完成人才的教育、技術優化、雙創和文化傳承等多方面的工作內容。高職院校可在教育管理部門的統一領導下開展校企合作,并可在“雙高”評選方面獲得一定的政策扶持,強化頂層設計,推動校企實施雙向“1+X模式”的合作,優化合作的效果,為我國的建筑行業提供更多的優質人才,全面提升職業教育的水平[3]。
3.3.1 建筑行業人才梯度
我國建筑行業的技術人才按階梯設置,主要分為高級和一線技能人才。依據作業環境和專業進行劃分,可分為勘察設計、工程施工、工程監理等不同的方向,建筑行業內實施職業資格的注冊制度。如勘察設計方面的一級注冊建筑師、一級注冊結構工程師、巖土工程師等,施工方向的主要為一級、二級注冊建造師、監理工程師,以及投資預算方向的一級、二級造價師等。以往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高職學生均按照一定的比例從事勘察設計、工程施工、工程監理等工作,當前由于學生學習知識的層次差距較大,高職院校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便需重點解決梯度人才培養的問題,結合1+X證書制度,迎合行業人才的需求制定教學策略,培養學生在校期間考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為畢業后考取職業資格證書做準備,全面促使學生掌握行業需要的技術能力。
3.3.2 因材施教
首先,可實施差異化的教學策略。高職學生自身在知識儲備、愛好特長等方面的差異較為明顯,在對就業方向的選擇期間,也會表現出不同的傾向。高職建筑專業的學生,主要的就業層次為工程管理和技能操作。目前在技能操作方面還沒有學生參與,但在技術水平和裝配式建筑不斷發展的過程中,農民工會逐漸被產業化工人代替,技能操作也會成為高職建筑專業學生的新的就業方向。學生在剛入校時,高職便可開設部分專業基礎課程內容,依據學生的個性和特長對其進行綜合評估,此后制定更有針對性的教學模式,輔助學生獲得相應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避免將專業能力差距較大的學生共同施教,這樣便會導致學生由于水平差異而無法獲得適合的教學資源,從而影響學習的效果。
其次可實施模塊化的教學。高職需結合崗位的具體技能需求來設置教學知識與技能方面的內容,將教學內容分為不同的模塊,讓學生在完成對應模塊內容的學習后,通過統一的測試來獲得等級證書。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可分為CAD、工程測量、工程識圖、施工管理等多個模塊內容,高職院校可在不同模塊中分別開設相應的課程內容,以差異化原則為指導來設計必修課程的體系,完成所有課程內容后便可獲得學歷證書,通過模塊考核后便可獲取相應的等級證書。
總之,通過實踐分析,結合1+X證書制度,探索了提高高職院校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學生綜合能力的途徑,作為新時期高職教師,應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要提高對于1+X證書制度的認識。在實踐教學過程,要優化教學內容,創新教學體系,科學的構建更加高效的實踐課堂,從而為學生日后發展奠定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