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藝
(常州大學藝術學院,江蘇 常州 213016)
中國的工藝美術發展一直呈現多元化風格,從原始社會的彩陶、戰國秦漢的刺繡等手工藝,到唐宋的瓷器,再到明清時期的設計理論著作,這些工藝和理論無一例外離不開獨具匠心的手工藝人,體現了中國手工藝人的匠心獨運和智慧。
由于春秋五侯的爭霸,到春秋末年新興地主階級的勢力越來越壯大,我國進入封建社會。
封建社會的建立使得生產力得到解放,一些自由民成了獨立的手工業者。戰國秦漢的手工業生產,有官營作坊和私營作坊,還有專門為宮廷制作器物的御用作坊,有的作坊規模很大,有詳細分工,協作生產,像今天的“流水作業”。
皇室重視手工業生產,各種手工業管理機構改造在奴隸社會的西周時期已經出現,總稱為“百工”。戰國秦漢也不例外,織繡手工業在漢代有屬少府統管的東織室、西織室,另外還在織繡手工業發達的地區專設服官。東西織室人數眾多,專門生產宮廷用織物繡品。除官府手工業,民間手工也在農業生產發展的基礎上開始普遍興起。“男耕女織”成為封建社會農業和手工業相結合的小農經濟的基本特點,反映了當時紡織手工業普遍發展的面貌。民間紡織手工藝的發展,出現了較大規模的私營作坊,生產數量也比較大。紡織業發達,織物品種豐富多樣,織造技術不斷提高,使得織物紋樣取材廣泛并富有變化,戰國手工藝的發展是非常繁盛的,一些專門生產手工藝的機構相當于古代的設計教育,通過培訓講授使得手工藝人形成一個體系從而生產出精美的工藝品。春秋戰國除了手工藝的發達,在設計理論上也有顯著的發展。
墨子是我國古代重要的思想家,也是一位杰出的工藝思想家,闡述了“實用”的設計觀,他從本階層的立場出發,提出造物必須秉承功能第一的思想。墨子在自己的著作中,還表達了節約民力財力、反對浪費的造物思想和設計批評觀。墨子強調功能與節約的設計批評觀,在今天具有積極意義,今天的設計師應該把節能環保等設計理念貫徹到實際的設計方案中,盡量以耗費少量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的方式,實現方便人們衣食住行的功能與目的。
儒家的設計批評思想主要貫穿在孔子荀子關于“仁”“禮”的學說之中。孔子設計批評觀的核心是“文質彬彬”,即講究人與事物內在美和形式美的統一、實用與修飾的統一。“質”指事物的本質,也可指內容,“文”含有外在形式美或紋飾、修飾的意思。將這一思想延伸到設計批評上,是指造物需要有必要的美化和外在裝飾。但要保持在一定的限度之內,不能超越“質”,即實用范圍。
儒家設計批評思想不僅提倡修飾與實用并重,可貴之處更在于強調二者的融合。儒家學說認為形式美是具有實用功能的,并不是為美而美,就像密斯凡德羅提出的設計思想好的功能就是美的形式一樣,非常引人深思。
莊子提出的物物而不物于物的設計思想體現了造物要為人所用,而不能為了造物而造物,這樣會背離造物的初衷,也就是我們今天說的以人為本的造物思想。莊子認為人與造物正確的態度是既使其為人民所用,又不能過于追求奇巧,這樣會造成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對立。
要做到物物而不物于物,道家提出了兩條設計思路,一是“大巧若拙”二是“技近于道”,二者的共同目標都是為人設計,順應自然。
我國古代的工藝美術是為滿足人的需要而產生的,古代學者提出的設計批評觀體現了工藝美術的一般特質,也是我國古代設計教育的發展方式。
春秋戰國時期的理論著作主要代表是《考工記》,提出了“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這個重要的設計觀念,該書不但較全面的記錄了長期以來手工業生產所積累的豐富經驗,而且是一門經驗科學論著,天有時指的是時間、氣候等客觀因素,主張人們應順應自然;地有氣是指自然規律的約束,講究因地制宜;材有美指的是造物需要強調材料的種類和性能;工有巧指的是必須有嫻熟的技術,在設計與制造中的高超工藝是與嚴肅認真的態度分不開的。這是古代工藝造物理念中強調的一個重要觀念,涉及了器物設計制造的堅固耐用與精巧美觀之間的關系問題。《考工記》中提到的工藝精神和創造觀念,反映了古人對于器物設計與制造問題的深刻看法和認識。明清時代的理論著作,也體現先人深厚的知識沉淀,像《天工開物》《長物志》《園治》《髹飾錄》等等都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工藝設計思想,體現了當時的成就。《天工開物》是由宋應星編著的我國明代重要科學著作,內容包括谷物種植、紡織染色、舟車制造、銅鐵器鍛錘、采礦冶煉,珠玉采集等等。不是簡單地綜述歷代文獻,而是詳細地記述了當時全國各地的農副業、手工業生產的過程和方法,并且標有各種生產名稱和工序,很多都是歷史最早記載,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和實用價值。明代是我國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繁榮的時期,科學技術生產技術都有著長足發展,《天工開物》體現著一定的哲學思想,在許多方面都處于世界領先地位,被稱為17 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這些設計理論著作也從另一面體現了古人對于設計藝術的教育與傳承問題的處理方法。
對于從事工藝美術的人,不論是工藝品的創造還是設計理論的著作,我們不是憑空創造,而需要建立一種設計觀念,通過適當的途徑去傳播發展,設計教育與設計、生產是密切聯系的,在設計生成的階段設計教育就存在了。我們國家的設計教育先后有過多種方式,在清末民初之前主要是由父子、師徒相傳或各種作坊或工藝品生產機構去進行培訓制作工藝品,清末之后由于西方文化的入侵產生了傳習教育再到現代科技發達的背景下產生的現代設計教育,每種設計教育方式都是與當時的社會背景離不開的,都具有獨特的特點。
傳承教育是中國古代傳統的教育方式,主要是父母子女相傳或者師徒相授,這種教育方式是中國民間教育方式,主要通過師傅的語言動作去獲得信息,通過模仿來學習技藝。
古代的設計教育主要是身教,涉及一些行業禁忌的東西師傅是不會說的,所以有了那么一句話,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在古代主要靠徒弟自己去體悟其中的道理和技巧,更多是在實踐中獲取經驗。
這種早期的師徒相承、口傳心授的傳承教育,是一種樸素的設計教育理念,但是這種方式有很大的弊端,像傳男不傳女這種糟粕則是我們需要摒棄的,這也是中國古代設計藝術發展較緩慢的原因,很多特殊技藝甚至已經失傳。
傳習教育是中國近代學堂的教育方式,不是單線教授,而是師生之教,傳與習并重。這種方式是從清末倡導的“新學”開始的,包括民間的傳習教育,還有近代公立學校的教育類型。傳習教育的模式其實已經具備了一些現代設計教育的基本特征。
19 世紀末,西方列強入侵中國,除了災難,他們還帶來了新技術,促進了中國的機器生產和技術手段的革新。在清政府的洋務運動之下,中國開始辦起了新式工廠,由傳統的手工藝向機器生產過渡。在這種大環境下,請政府為了培養新式工人,開始創辦新式學堂,設置了許多與工藝相關的專業,像金工、土工、木工、電氣、染織漆工等等科目,還有化學、染色、建筑等等。19 世紀末,為了滿足新式工人的需要,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和培養人才,清政府的傳習教育逐步確立。
傳習教育最早的機構是工藝局,具有明顯的傳承教育的特點。
洋務派興辦的實業學堂是傳習教育的第二種途徑,開設了許多與美術和設計相關的課程。這種實業學堂取代了傳統的傳承教育,強調了工藝技術的傳授,是教育模式的極大變革,提高了中國民族工商業的發展。
除了工藝局還有一些外國傳教士在中國興辦學堂教會,這主要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借用中國廉價勞動力,另一種是以慈善為名開辦的傳習所,教學目標就是為了培養專業人才,主要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其掌握工具設備的運用。形成了新式教育和新的教育風氣,西方傳教士在中國的設計教育活動,對于中國近現代設計教育的萌芽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國的設計藝術教育在民國時期的政策影響下有了新的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隨著工商業的發展和城市經濟的繁榮,使得對于設計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和需求。當時在全國設立的許多高校和設計藝術學校,就是為了實現民族工商業的繁榮,促進民族的發展。
在20 世紀初,主要受到日本設計的影響,“圖案”一詞就是來自日本的音譯詞,包括“平面圖案”和“立體圖案”等詞也是來自日本的音譯詞。
到了20 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很多有識之士赴歐洲留學,當時的中國設計很大程度上受到歐洲文藝復興和當時的工藝美術運動、新藝術運動的影響。設計風格和歐洲的設計風格相結合,有了很大的突破,為中國現代設計藝術教學做出了很大貢獻。國立杭州藝專是最早將西方的現代設計教育帶到中國的藝術學校。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的設計藝術教育開始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有了系統的劃分,1956 年建立了全國第一所多學科綜合性的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各地成立了多所設計藝術學校,各個設計藝術科目也隨之產生,中國的設計藝術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教學管理逐漸系統化、正規化。
在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的積淀和日本、西方的設計藝術的影響之下,隨著市場經濟需求和社會飛速發展,設計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中國的設計藝術教育在傳統工藝美術教育上飛速發展起來,中國各地成立了許多設計高校,隨著招生的規模擴張,我們也需要正確認識到其中的現狀。
我國的分科目前存在兩種模式,一種是在綜合性大學和專業設計藝術院校以文科為主的設計藝術教育,像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藝術設計、服裝設計等等,另一種是在理工科大學以理科為主的設計藝術教育,像建筑設計、機械設計等等。這兩種設計分別側重的點也是不同的,這樣就會造成設計藝術上的割裂和不全面。其次,還存在專業劃分不明確的情況,有的專業學得多而雜則會造成反面效果,還有一些專業界限過分清晰,則不符合設計多學科交叉的特點。這是我們設計藝術教育上需要注意的問題。
從整體上看,我們的設計藝術教育需要推陳出新,建立新的教育體系以更好地符合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需要。除了一些課程和專業劃分上的改革,我們的設計教育更注重的是理論而缺乏實踐,包豪斯的創始人格洛佩斯就提出設計教育要進行雙軌制教學,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進行工作室教學。
工作室教學是設計藝術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繪畫手稿,還要了解生產材料、生產流程等等,設計不是紙上談兵,需要和實踐結合起來,才能創造出真正的形式與內容統一的設計。
中國傳統工藝美術是以手工藝和技術為主要發展方式和存在方式的,而傳統工藝美術的傳承也是古代工藝設計教育的方式。中國的設計教育要在傳承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基礎上去吐故納新,將傳統工藝美術與現代設計教育結合,獲得新的生命力,增加新的教學教育方式和特點,使得傳統的工藝美術發展適應現代社會的設計教育方式。使得現代設計教育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這才是是現代設計教育的更好發展方式和現代設計教育上存在的一些弊端的合理解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