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金成
為徹底破解“礦竭企衰”發展難題,早在上世紀90年代,平煤神馬集團就提出“以煤為本、相關多元”發展戰略,立足煤、延伸煤、超越煤,在全煤行業率先調整產業結構、延伸產業鏈條,率先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打通了從煤焦到尼龍化工、碳材料、硅材料和氫能等多條特色煤基產業鏈,構建起以煤焦、尼龍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為核心產業,多元支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轉型發展道路。
特別是黨的十九大以來,平煤神馬集團根據中央高質量發展要求,聚焦新階段、新理念、新格局,傳承發展、守正創新,提出“六個堅持”基本原則,即堅持以安全環保為前提,堅持以質量效益為中心,堅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堅持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堅持以全體職工為依靠,堅持以黨的建設為保證,努力實現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底色更綠的發展,加快向世界一流企業邁進,初步開創了高質量轉型發展的新局面。2021年前8個月,實現營業收入962億元、利潤35.5億元,盈利水平再創歷史新高。
聚焦三大核心產業,在傳統產業上高位嫁接,在新興產業上搶灘占先,在未來產業上前瞻布局,充分發揮好產業鏈優勢、產業結構優勢、園區發展優勢,更加突出發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綠”量,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加快向新能源新材料企業轉型。
堅持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強力推進綠色化、智能化、技術“三大改造”,增強高質量發展動能。
推進綠色改造。堅持用好用活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這一強大武器,明確提出“環保不好,企業不保”理念,超前推動企業近零排放,規劃投資近50億元進行環保治理,著力打造“看不見煙霧、聞不到異味、聽不見噪聲、觸不到灰塵”的綠色企業。目前,絕大部分煤礦都已建成國家級或省級綠色礦山,化工企業全部實現超低排放、潔凈排放,并投資建設發泡陶瓷項目,可實現煤矸石全部轉化。
推進智能改造。以智慧企業、智能礦山和智慧工廠建設為主體,著力構建生產、經營、管理、安全、環保、黨建六大智慧平臺。目前,尼龍科技等地面危化企業,已經完成智能化改造,同時投資10多億元,推進20個礦井工作面智能化改造,2021年底前主體礦井將全部完成智能化建設和改造任務。
推進技術改造。聚焦關鍵工藝革新、重點產品創新、主要設備更新,計劃投資142.9億元,規劃開工41個技術改造項目,截至2020年,完成投資85.1億元。比如,原設計年產12萬噸己內酰胺項目,通過技術改造和二期建設,目前產能已達到40萬噸,同時推進二期技改,力爭將現有產能提升到60萬噸。
堅持鏈式發展,推動煤炭從燃料向原料、材料轉變,不斷提高先進材料、新材料、高端產品比重,著力打造尖端產品。
開發尼龍化工材料。對接整合煤焦、尼龍產業優勢,打通了全球獨一無二的煤基尼龍化工產業鏈,其中阻燃纖維、芳綸胎圈等,已經進入高鐵、汽車、軍工等高端市場領域。目前,正在向特高強尼龍66工業絲、高性能人造絲浸膠簾子布等差異化高端尼龍產品方向進軍。
開發碳材料。充分發揮集團主焦煤品質世界第二、全國第一的突出優勢,推動動力煤全部轉成煉焦煤,并利用煉焦產品,研究推進高端碳纖維和石墨烯材料、咔唑等醫藥中間體,積極與深圳貝特瑞等行業龍頭合作,建設全品位鋰電池負極材料、尼龍石墨烯改性材料項目,逐步走進儲能等領域。
開發硅材料及氫能。目前正與西安隆基等全球行業龍頭全方位合作,大力發展光伏等產業,打造國內最大光伏“超級工廠”。同時,利用光伏產業優勢,搭建金太陽+互聯網發展新平臺,探索實施分布式光伏與儲能、大數據、5G結合的“淘寶式”服務新模式。在南陽淅川,建立了一個光伏扶貧項目,綜合效益、社會效益都很可觀,已成為集團發展金太陽光伏項目的重要支點。
推動產業鏈協同、集聚發展,重點建設尼龍新材料、硅碳先進材料、精細化工三大產業園區,促進煤炭循環增值、吃干榨凈,實現了園區綠色發展,并規劃構建豫西南先進材料“工業走廊”的雛形,力爭在中原腹地建設全球領先的尼龍新材料、硅碳先進材料產業高地,逐步形成輻射鄭州—許昌—平頂山—南陽特色鮮明的產業生態帶。
開封精細化工產業園。已完成開封東大搬遷入駐工作,正在與開封市政府聯合推進園區整體建設。
許昌硅碳先進材料產業園。繼續推進煤基硅材料、碳材料產業鏈向高端延伸,以太陽能光伏電池片“超級工廠”為核心,打造光伏新能源產業集群,并擴大優質煤焦產能,抓好煤焦油深加工,最終在襄城縣建成“千億級”硅碳先進材料產業園區。截至目前,硅碳產業園區建成面積20多平方公里,累計完成投資100多億元,工業總產值近100億元,已規劃項目23個,目前5個項目正在推進。
平頂山尼龍新材料產業園。抓住“中國尼龍城”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政策機遇,與平頂山市政府攜手研究產業謀劃、項目規劃、招商引資等工作,高起點高標準謀劃延鏈補鏈強鏈的好項目,全力打造技術和規模國際一流的尼龍新型材料產業基地。計劃到2035年,尼龍城形成全球最完整最具競爭力的尼龍化工產業鏈條,年總產值達4000億元。目前已經累計投資250多億元,建成面積50多平方公里,擁有主導產品產能170萬噸,年產值約200億元。
為了更好地推動企業戰略轉型,平煤神馬集團緊緊抓住改革“關鍵一招”,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兩個一以貫之”的重要論述精神,圍繞國企改革三年行動部署,大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
重點聚焦“混改”的高質量和運營的規范性,從公司章程管理、股權結構優化、貸款擔保行為規范、探索優先股等14個方面入手,完善董事會建設,實施承包經營和固定回報等方式,打造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標桿企業。比如,集團對參股企業不參與日常管理,只收取固定投資回報,2020年,1000萬元投資回報提前到賬;實施精煤銷售和焦炭回購一體化操作,妥善安置轉崗分流人員500人,有效實現了雙贏。同時,圍繞激發活力、提高效率,深化勞動、人事、分配三項制度改革,面向全國首批市場化聘任了20名高級經營管理者,逐步推行經理人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將干部“下”的通道由原來的6種拓寬到15種,并全面推進用工市場化,探索實施勞動報酬按業績貢獻提升的制度,努力提高職工財產性收入,實現了干部能上能下、職工能進能出、收入能增能減。
以激勵為動力源,推出股權激勵、分紅激勵、員工持股、虛擬股權、超額利潤分享、項目跟投等6種中長期激勵辦法。比如,對股份制企業試點開展虛擬股權激勵,對考核標準高、利潤貢獻大的實體企業,試點開展超額利潤分享,對重點建設項目試點推行項目跟投,對符合條件的單位積極推進員工持股,從物質層面,真正讓職工成為企業的主人,極大地激發了干部職工干事創業的熱情。目前,集團已有PC、梁北二井等7家單位試點項目跟投,職工跟投金額9000萬元,項目建設整體呈現速度快、投資省、質量優的良好態勢。
堅持“先挖渠、后放水”,以新建項目為依托,開辟多種渠道,服務轉崗職工實現人生再出彩。比如,集團天力公司關停后,立即引入通服公司,實現人員就地轉崗。充分利用覆蓋全員的人力資源智能化管理系統,通過每班“刷臉”考勤,精準清理非政策性長期不在崗人員、經常性缺勤人員,近三年累計優化用工4.7萬人。計劃到今年底用工總量控制到15萬人以下,人均工效同比提高10%;到“十四五”末控制到10萬人以下,人均工效達到行業領先水平。
堅持把創新作為推動企業轉型發展的“關鍵一招”,從思維、科技、管理等方面入手,苦練內功、強筋壯骨,不斷增強企業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
立足優勢領域,推進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深度融合,提出并實施科技創新“六個一批”,通過在科技要素聚集地搭建一批研發和信息共享平臺,投資建立一批從原料到終端的全流程實驗室,抓緊謀劃一批重大科研課題,加快建設一批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重大項目,培育壯大一批科技創新共享孵化型企業,引進培養一批科技創新隊伍,推動企業實現創新驅動型的內涵增長。2021年以來,首批上馬22項重大科研項目,初步建成新型碳材料等4個全流程實驗室、硅烷科技等4家共享型孵化企業,己二腈、對位芳綸等“卡脖子”生產技術取得重大突破,針狀焦、阻燃纖維、尼龍66特種絲、催化劑等實現產業化生產。
深入開展對標世界一流企業管理提升行動,專班推進“主業進位爭先、輔業自主發展、困難企業脫困、資產結構優化”四項工程,努力達到一流管理水平。
實行對標排隊,積極追趕超越。在外部對標上,找準行業標桿,迅速對標補差,著力培育年利潤超10億元、5億元、3億元的“明星企業”。在內部對標上,圍繞人均工效、人均利潤率等主要經營指標,每季度排出前十名與后十名,在集團內部報紙刊登亮相,激勵先進、警示后進,倒逼各單位對標提升。
建立共享中心,實現穿透性管理。充分運用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專班推進“雙創”基地、ERP運營和共享服務中心建設,真正實現“人在干、數在轉、云在算”,倒逼人財物、產供銷、信息等各環節透明運行,精準管控,全面暢通管理環節,提升管理效能。今年將全面上線財務共享中心,試點運行資金、人力、招投標、物資設備采購、項目管理等信息系統。
實施“招標+對標+審計”模式,規范招標管理。在工程項目、物資采購等招標過程中,凡招標必對標,凡招標必審計,一旦發現招標價格明顯高于市場價,立即按下“暫停鍵”,嚴肅追究問責。堅持源頭介入審計,對于發現的問題,及時跟進調查、綜合會診、精準治理,確保把損失降到最低。截至目前,通過實施“招標+對標+審計”模式,節約項目及采購資金10多億元,有效減少了資金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