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賽威(遼寧生態工程職業學院,遼寧 沈陽 110122)
2019年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發布以來,教育部又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市場監管總局共同印發了《關于在院校實施“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方案》。方案明確指出作為一項重大改革舉措和制度設計,需要通過試點穩步推進。要進一步發揮好學歷證書作用,夯實學生可持續發展基礎,鼓勵學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積極取得多類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拓展就業創業本領,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
目前,很多院校都在進行相關試點工作,但由于方案的提出到實行時間尚短,因此實施起來相對困難,大部分院校主要進行的還是理論方面和計劃方面的實施,融入課程相關工作較少。
“1+X”證書中“1”是學歷證書“X”是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其中“1+X”BIM證書是“X”中的一種,不同的專業和不同年級學生均可報考。學生學習的課程不同,BIM知識的儲備也不同。例如建筑工程技術(BIM方向)專業學生在大一階段會學習《BIM概論》課程,系統的學習BIM理論相關內容,而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學生不會開設《BIM概論》課程。在進行集中培訓時只能從零開始,從基礎做起,而部分有基礎的同學卻學不到新知識。培訓教師對于學生掌握知識程度難以把控,學生考勤管理方面也較難控制,影響培訓的進度和成效。
“1+X”BIM證書制度融入職業院校中存在很多困難,其中校企合作力度不強、“雙師型”教師的缺乏,影響到“1+X”BIM證書制度在職業院校中的實效性落實。而提高證書通過率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考前集中培訓,在原有人才培養方案中添加集中培訓只能利用周六周日等課余時間,即占用了學生和教師的休息時間,也給學生增加了課后作業量,學生在主觀情緒上對于這種培訓方式持反對態度。這種填鴨式速成班教學方法雖然在短時間內掌握大量知識點,但沒有循序漸進的系統學習,學生對于BIM技能的掌握不牢固,不具備舉一反三的能力,很容易形成考前背筆記、考后全忘記的現象,對于未來發展是不利的。
“1+X”BIM證書培訓主要采取集中授課的形式進行培訓,傳統的分班級、分批次進行培訓的模式已不適用,不同專業和不同年級的學生只能在課余時間且機房閑置情況下進行學習,大量學生集中培訓增加院校的實訓室和相關配套設施的工作負荷以及實訓室管理的工作難度,培訓成本也較高。
大部分院校土木相關專業都會開設《BIM建模應用技術》課程,根據工作領域和職業技能要求,制定了與專業相對應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課程內容是參照課程標準制定的,因此《BIM建模應用技術》課程內容主要是圍繞BIM軟件建模及相關應用進行布置。隨著“1+X”BIM證書制度的實行,現行的課程標準已無法滿足新融入的BIM技能標準,需對課程標準進行修訂和完善以實現課證銜接、融合。
《BIM建模應用技術》課程定位為專業基礎課,不同專業課程內容難易程度各不相同,以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為例,從相關資料中可以看出,課程內容主要圍繞Revit建模設置教學項目和教學任務,理論部分內容所占比例較少。在“1+X”BIM證書考核中,無論初級還是中級均有20分BIM理論部分內容,此外“族”內容也占有大量的分值,課程內容難以全面覆蓋“1+X”BIM證書考試知識點。
《BIM建模應用技術》課程是一門應用實踐類課程,具有理論部分內容較少,實踐操作內容較多、連續性較強等特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通過教學發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a.讀圖識圖能力差,無法根據二維圖紙繪制三維模型,雖然能夠跟著教師一步一步操作,但不具備單獨繪制的能力,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b.課程連續性強,知識點一環扣一環,若一個知識點掌握不深就會對課程失去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影響學習效果。
c.課程需要具備硬件計算機和相關軟件,學生學習主要在實訓室內進行而無法在課后練習,久而久之會對操作過程生疏。
d.學生在實訓室內長時間使用計算機進行上課,會造成情緒低落煩躁不安等負面情緒,學習效果差。
教師根據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在實訓室內一步一步對課程進行講授,填鴨式的教學方法較為枯燥,缺乏創新性。
傳統的課程考核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內容:平時成績(出勤情況、學習態度、課堂紀律、作業完成情況)占30%,期末考試占70%。課程考核主要采用期末考試一卷定成敗的形式,這樣的考核體系雖然方便組織安排、過程控制容易,但存在很多問題:
a.期末一張卷進行畫圖,考核方式單一,無法反映學生課程學習總體情況。
b.考試時間有限,考核內容不全面,局限于部分重點難點內容,對提高學生的技能水平較差。
c.學生為了考試而考試,為了考試通過而進行復習,考試后只有分數沒有針對錯誤問題進行改正,考核流于形式。
課程標準主要對照的是人才培養方案,對應于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以使學生畢業后能夠更好地從事相關崗位。BIM證書是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對應于學生拓展就業創業本領,提高職業技能水平。兩者不存在矛盾、相輔相成,前者主要側重學歷后者更加側重技能。要讀懂、讀透“1+X”BIM證書考綱,提煉出技能點并將其融入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
在教學過程中,雖然不同專業教學側重點不同,但在“1+X”BIM證書制度下,教學內容需要涵蓋“1+X”BIM相關技能點。根據修訂后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打亂原有的教學計劃并重組、制定新的教學內容。
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難以滿足不斷變化的學習環境,隨著信息化手段日新月異,新的教學手段逐步取代傳統教學方法。針對《BIM建模應用技術》課程的特點和學生學習情況,制定以下信息化教學手段:
a.針對未學習前導課程的學生,通過云班課等學習平臺上傳當前課程前續知識點。學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在課前進行著重學習。
b.建立學習互幫互助小組,小組內交流討論,不讓任何同學出現掉隊現象。教師多鼓勵學生,提高學生學習和克服困難的信心。
c.教師將課堂重點教學內容錄制視頻上傳至云班課等學習平臺,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用手機打開云班課學習。
d.分組討論提高學生參與度,利用云班課中的頭腦風暴、搶答等環節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課堂氛圍,結合課程內容采用任務推動、翻轉課堂等教學方法。
改革考核評價體系是實現教學改革的重要途徑之一,科學系統的考核評價體系可以檢驗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以及學習效果的達成度。在課程考核改革中,要充分銜接BIM技能標準,實現多元化改革,以《BIM建模應用技術》課程為例考核評價體系改革如下:
a.采取過程化考核模式,每次任務后提交成果并上傳至云班課學習平臺,教師根據任務完成情況酌情給分。
b.通過云班課學習平臺進行頭腦風暴、搶答等活動提升學生學習熱情、增加課堂活躍度,課后教師根據活動完成情況酌情給分。c.對于參加“1+X”BIM證書考核的同學,通過后加分。d.教師及時反饋學生考核情況。
在“1+X”BIM證書制度與課程融合中要充分分析并提煉證書技能點,重組、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以此為依據布置教學內容并采取信息化教學手段和考核方法進行教學,根據學生具體情況因材施教,培養出既有學歷“1”又有崗位“X”的“1+X”的綜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