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俊新(通號建設集團第一工程有限公司,貴州 貴陽 550000)
后澆帶作為建筑結構施工中常見的施工形式,是混凝土結構施工中重要的環節。在建筑工程底板、墻體等區域施工期間,為了消除結構沉降、混凝土收縮變形給建筑整體帶來的不利影響而臨時性設置的帶型縫。
在建筑施工到一定程度后(一般是主體封頂后),再用混凝土繼續澆筑封閉,使建筑形成一個整體,如圖1所示。根據不同建筑的施工使用需求,將后澆帶分為沉降后澆帶、溫度后澆帶和伸縮后澆帶。由于后澆帶與建筑整體非一次澆筑成型,因此后期存在滲漏水的隱患,所以防水板在后澆帶中的設置,既可以切斷或者延長水的滲透路徑,還能有效規避混凝土的滲漏風險。

圖1 基礎梁加防水板后澆帶剖面圖
在施工圖設計和施工方案編制階段,要綜合考慮工程類型、結構受力特點和現場施工情況設置后澆帶。
后澆帶的留設需要進行嚴格的設計和論證,一般根據后澆帶的使用形式來考慮其位置設置:①沉降后澆帶通常設置在塔樓和裙樓的分界面處,從基礎到地下室底板都要設置。②從力學角度可將后澆帶設置在剪力較小的位置,對于梁板結構,其位置一般設置在跨內1/3處,這樣可以有效避免因剪力過大造成混凝土結構剪切損傷。③溫度后澆帶和伸縮后澆帶通常是按照結構跨度來劃分,根據相關施工設計規范,一般每隔30m~40m進行施工后澆帶的預留。
不同類型的后澆帶其澆筑時間差異較大,對于沉降后澆帶,主樓結構封頂后,此時主樓的沉降基本完成,主樓和裙樓不會因沉降差引起結構內力。就伸縮后澆帶而言,要考慮到混凝土早期收縮量大、60d內需收縮完成65%~75%的問題,因此后澆帶需要在本層混凝土澆筑60d后澆筑。另外,施工時需滿足如下技術標準。
附加鋼筋錨固長度la取35d;
施工工藝流程:清理界面并進行鑿毛→在接口兩側分別涂2cm厚水泥砂漿→檢查模板支撐情況→調整鋼筋并除銹→開始澆筑混凝土→后澆帶養護。
在后澆帶模板進行支設時,需要在模板上布置一層鋼絲網架,混凝土模板澆筑施工時無須拆卸鋼絲網架。在模板澆筑前,針對混凝土模板表面進行浮漿鑿除處理,并且清查施工后澆帶內的混凝土和鋼筋模板上的施工廢棄物,同時仔細檢查模板原有支撐情況,以確保模板的支撐牢固密實,對于鋼筋有銹蝕的地方則進行除銹處理。
不僅如此,澆筑前還需對混凝土進行澆水處理,同時在接口兩側采用與混凝土相同配合比的砂漿進行涂抹,一般厚度控制在20mm左右,以確保后澆筑的混凝土與先澆筑的混凝土結構具有很好的連接性能。混凝土澆筑時需振搗密實,澆筑完12h內進行保濕保護,養護時間不小于14d。
鋼筋骨架可采用鋼筋加工余料焊接的方式設立鋼筋網架。頂層和底層通常布置兩根縱筋,每隔一段設立架立鋼筋。鋼筋骨架采用加固鋼絲網進行包裹,并用扎絲進行緊密纏繞、綁扎固定,形成鋼絲網片[1]。
底部鋼筋綁扎完畢后,將鋼筋網骨架放直,同時設置斜撐與底部鋼筋焊接。防水鋼板焊接時,應將凹槽沖至水面,固定在鋼筋骨架頂部。鋼絲網骨架應與防水鋼板的中心線重合。
強度和抗滲性能。后澆帶混凝土要采用微膨脹、強調稍高一級的混凝土,同時為了防水要求,抗滲等級要與原構件相同。基礎梁后澆帶鋼筋不斷開。鋼筋表面必須清潔,無混凝土漿、砂漿或碎屑,必要時應除銹。為了保證結構成型尺寸無偏差,后澆帶的模板支設必須保證穩固、密封、平整,具有足夠強度、剛度及穩定性。模板與已澆筑混凝土面接縫嚴密,模板平整度≤2mm,與先澆筑混凝土結構高低差≤2mm。主體結構施工完畢60d后,方可澆筑基礎梁后澆帶。后澆帶的鋼筋必須除銹干凈、位置正確,綁扎質量應符合設計及規范要求。接縫處混凝土表面應密實、潔凈、干燥。
在后澆帶施工前,必須進行技術交底,充分熟悉施工圖紙,合理設置后澆帶的位置,并針對后澆帶的不同功能特點、施工現場要求制定詳細的施工方案、工程技術規程以及技術方案。
在進行施工交底時,相關人員要把握施工前、施工中和施工后需要處理的事項,并對施工全過程進行合理控制。如現場需要商品混凝土,應根據項目施工進度提前協調好商混站,確保混凝土及時供應,澆筑前確保混凝土的強度、抗滲性滿足設計要求。
對于現場預拌混凝土,則需要根據實驗室提供的數據,結合鋼筋布置的密度,對后澆帶混凝土的材料配比進行充分設計,以更好地確保混凝土粒徑、含泥量滿足要求。
首先要規范施工流程,對于超長建筑物施工,需要每隔30m~40m設置后澆帶,后澆帶有時會達到幾百米,后澆帶縫隙中的鋼筋需要采用直角搭接做法。后澆帶澆筑必須采用膨脹性混凝土,工程實踐表明膨脹性混凝土具有更好的溫度應力,能夠提高結構抵抗溫度變化的能力。
在后澆帶混凝土澆筑前,項目管理人員要做好隱蔽工程的驗收。在驗收前,需做好自檢工作,將后澆帶縫隙間的異物等垃圾清理干凈,對于鋼筋踩踏變形嚴重、鋼筋銹蝕等質量問題澆筑前必須進行整改。另外,在澆筑完成后,要做好養護工作,建議養護周期延長7d,以確保后澆帶混凝土強度達到要求[2]。
后澆帶要準確定位,混凝土攔截裝置高度準確、順直,不出現彎折。在后澆帶混凝土澆筑施工前,將吊模內的垃圾等雜物清理干凈;同時檢查模板支設質量,以確保木方接縫處不漏漿,且必須符合混凝土結構質量驗收規范。
鋼筋網架的設置要保證定位準確,綁扎牢固、順直,嚴格控制混凝土漏漿現象。鋼筋網架焊接、鋼筋支墩、止水鋼板等焊接連接位置均電焊固定,嚴禁破壞主筋、止水鋼板。
混凝土澆筑前剔除浮漿并進行表面鑿毛,采用高壓水槍沖洗縫內垃圾、油污等。并根據后澆帶類型嚴格控制混凝土澆筑時間,通常按照齡期或實測沉降差滿足設計要求后進行澆筑。后澆帶混凝土的強度應高于兩側混凝土強度,并選擇溫度較低的時間段澆筑[3]。
混凝土澆筑過程加強后澆帶位置吊模看護,一經發現鋼絲網脫落、漏漿現象立即加固完善。在混凝土振搗過程中控制混凝土澆筑厚度,分層澆筑、分層振搗,防止過度振搗造成混凝土離析。振搗時控制振搗棒與鋼筋網、模板的距離,防止漏漿。
在澆筑完的12h內進行保濕養護,養護用水必須與預拌用水一致。后澆帶的養護時間比一般混凝土養護周期要多一周,確保混凝土的強度達到要求。后澆帶養護完成后拆除木方、網片時,應保證其表面積棱角不受損傷。
養護期結束后,組織相關方進行后澆帶隱蔽工程驗收,嚴格檢查后澆帶施工檢查記錄、后澆帶混凝土試塊、后澆帶鋼筋焊接等驗收記錄,加強過程監督,確保符合混凝土結構質量驗收規范相關規定。
綜上所述,隨著超高、超寬、異形建筑不斷涌現,基礎梁加防水板后澆帶的結構形式近年來大量使用,后澆帶施工質量的優劣決定了后澆帶是否能夠發揮作用,進而影響工程整體施工質量。在富含大量地下水的土層中,基礎梁加防水板后澆帶的施工質量決定了地下室的防水質量。所以在后澆帶施工中必須嚴把每道質量關,每道工序開始前確保前道工序驗收合格,實際施工中制定詳細的施工方案,明確后澆帶的位置、類型、數量等參數。在總結施工經驗的基礎上不斷改善施工工藝,探索創新工藝,確保建筑整體施工質量,提高經濟和社會價值。